内容摘要:自古以来诸葛亮的政治与文学才华都是倍受赞誉的,他抒发政见的书信和表文与家书中所呈现的写作特点各不相同,从这些文章的情感属性、语言风格、表达技巧上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忠心和爱心,给我们展示了立体的人物个性。
关键词:诸葛亮 刘备 书信表文 家书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师”,也是西蜀为数极少的文学家。他一生的应用文留下不少。其书信数量在当时人中显然较多。他的书信表文,风格因对话对象而各不相同。从诸葛亮的表文和家书的分析来看,诸葛亮给刘备的表文书信与诸葛亮的家书的情感属性是有差异的,理性和感性的偏向程度是不同的。
一.理性与感性的差异
对诸葛亮而言,刘备与家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对话对象。刘备是其“主公”,而家人属于亲属;方向上,一个属于上行,一个属于下行。自然行文时必须区别对待。
1.给刘备的书信表文属于理性主导
《草庐对》是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时,诸葛亮对刘备询问的回答。首先,从行文来看,文章有条理地呈现出了四方面,分析当时的局势、指明主公基业的发展方向和方法、设计治国大纲、提醒主公抓紧时机。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再从具体内容来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对势力占优势的局面,对于敌对势力的分析并不是出于其主观的情绪,而是客观地写出其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句句依据现实情况,客观性极强,加之简明的分析,彰显尊重现实的理性。“贤能为之用”后补充到“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在提出孙权能为之所用之后还提醒刘备不要贪心,可见考虑周密,彰显思维的理性。在分析刘璋暗弱的局面时,为提示刘备可以去占领的地方,以刘邦为例,考虑到刘备与刘邦的宗亲关系,给予刘备信心,也利用其作为汉室宗亲的荣誉感达到劝谏目的,可见作文的心机,彰显劝谏方式的理性。“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这样的统筹计划,以方位为主线,内政外交为方式,又可以看出其周密的思维和理性的行文。文章分析局势,提出对策,然后统筹计划,完全做到了行文条理的理性和内容斟酌的理性,且客观性极强,属于理性主导之下的书信表文。《上先帝书》这篇文章分析了刘备从涪城率军进围洛城的吉凶。从文章结构来看,文章采用分总结构,陈述“亮算太乙数”的过程,最后点名将帅吉凶。以太乙数的过程和结果呈现的因果关系来说服刘备,文章呈现出极强的说服力,体现出说服方式的理性。
从上面的两篇在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中算是有重要地位的文章来看。我们看到的是条理分明的行文方式,完全尊重现实的陈述内容,明确的劝谏目的,理性的理由分析,独特的劝谏方式,这些都是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中呈现的理性的情感倾向,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和诸葛亮与家人的书信的比较中,这些书信的写作特点是相对理性的。
2.给家人的书信属于感性主导
相对而言,诸葛亮给其家人的书信中却是不同了。虽说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出色的帝师和军师,但是从他给家人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立体的有感情的感性人。
在《与兄瑾言子乔书》中诸葛亮告诉诸葛瑾让侄儿诸葛乔随军到汉中的原因,“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思惟宜同共荣辱”,考虑到他应该与大家共荣辱,完全出自于诸葛亮自己的想法,理由是以诸葛亮自己的想法为主导。文章的开头便是从诸葛亮自己的意愿出发,以诸葛亮的主观意愿为主导的,呈现出动机的感性。在《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道书》中就更加能看出诸葛亮家书的情感偏向了,文中前部分陈述的是赵云烧阁道的事实,后部分就直接说出“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现在水大流急,不能再水中立柱,这件事实在太难,不能勉强修复。从中看出诸葛亮对于时事感情上的变化,从文章抒发感情的随性呈现出表达方式的感性和文章内容的感性。
诸葛亮的家书以相对于劝谏表文更加舒缓的节奏更加随性的表达呈现出以相对的感性为主导的情感属性,而劝谏表文又以严谨的表达,清晰的条理,内容上极强的客观性呈现出以相对理性为主导的情感属性,两者都各自适应各自的用途和环境,在诸葛亮的人生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表文与给家人的家书在对比之下也是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含蓄与直接,严肃和平易的语言艺术运用自如,体现出他文学才华的过人和政治上的左右逢源。
二.语言风格之异
1.曲折含蓄与直截了当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曲折迂回的语言风格。如《论黄忠》对于刘备任用黄忠的建议,文中的开篇先是说出黄忠名望不如关羽、马超,马超和张飞亲自见到黄忠的功绩但是关羽没有见到他的功绩,所以不能冲动。这样先陈述理由,再委婉地说出“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的结论,先说原因再提出似有若无的告诫,这就是一种曲折含蓄的语言风格。
而对于诸葛亮给家人的书信中,这种语言风格就显得更加直截了当,不用顾虑对方和自己的身份差异,直接说出,更显赤诚。如《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名句就是直接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作为君子的德行要求,体现的书信目的直截了当,提出要求的方式也是直截了当的。又如《又诫子书》中“夫酒之设,合礼致情……”谈的是日常酒宴的细节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诸葛亮对于这种教育儿子的书信是直接了当的“说重点”的,文章言简意赅,不属于任何论述文章的格式。“可以至醉,无至迷乱。”直接提出对于儿子的警告,没有任何迂回婉转的语言来修饰,于中见出诸葛亮家书直截了当的语言风格。
2.严肃庄重与平实朴素
说到严肃庄重的语言风格,在《草庐对》中这种严肃似乎体现在字里行间,比如“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句结语,“霸业”、“汉室”无不是庄重之词,文中这样的庄重特点的语句还有很多,另外“挟天子以令诸侯”中“挟”字既表现出曹操的不正当,又可以在心态上顺应刘备,这样的用词体现就是字斟句酌的严肃庄重。《称庞统廖立》这样的称赞贤臣的文章中“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良才”、“世业”这样的词语都是君臣之间常用的词语,体现的就是一种国家和君臣关系的庄重严肃。而对于诸葛亮的家书这一部分就显得平实朴素多了,比如《与兄瑾言子瞻书》中诸葛亮说到自己的长子诸葛瞻的情况,用“聪慧可爱”等词,这种形容词相比“良才”“世业”明显更加的平易朴素,甚至还有些许俏皮。又比如《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写的是兄长嫌白帝城的军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没有庄重严肃的语调,就是陈述出了实际的情况,全篇文章没有过多修饰,辞藻更不华丽,体现出给家人通信的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
诸葛亮给刘备的表文书信中含蓄曲折的告诫、目的说明的委婉词汇、语言的庄重与诸葛亮给家人的书信中直截了当的警告、目的说明的直接、语言的平易在体现出了诸葛亮过人的文学才华的同时更能体现他应对多变身份的能力,对于当代人来说也是受益良多的。
三.表达技巧之异
1.夹叙夹议与直抛论点
诸葛亮给刘备的书信大多都是一些时政有关的议论文。但介于他们的君臣关系,这种议论又不仅仅是议论这么简单了,多数是叙述和议论交错出现的。如《上先帝书》中,诸葛亮叙述自己的占卜,作出“凶多吉少”的结论,这样的议论就不是属于直抛论点,而是夹叙夹议了。在《论荐刘巴》中将陈述刘巴的才华和与自己比较的议论结合在一起,也是采用的这种在相对严肃的关系下更加有说服力的表达技巧来写的。而在诸葛亮写给家人的书信中,却是直接把自己的论点抛出,让自己的意思显而易见。比如《诫外生书》中“夫志当存高远”开篇就直接写出自己的期待,要求外生做一个志存高远的人。然后再论述有高远志向的人是如何养成的,这种就是直抛论点的方式了。
2.间接抒情与直抒胸臆
针对诸葛亮给刘备书信表文的抒情方式,就以间接抒情居多。比如《草庐对》中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刘备早日取得胜利和汉室复兴的期盼。只是陈述了一种百姓迎接将军的盛况,却满满的都是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豪情壮志。而在《与兄瑾言孙松书》中却是“见其所与亮器物,感用流涕”是直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伤心之情,毫无遮掩,直抒胸臆又如《诫子书》中最后一句写道“悲守穷庐,将复何极!”直接抒发了他对于儿子的警告和担心,于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期盼是如此的殷切,警告也是如此的醒目,运用的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不论是基于君臣关系的夹议夹叙,以委婉的言辞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还是基于亲情的直抛论点,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个完整的诸葛亮,一个名垂千古的诸葛孔明。
参考文献
1.张连科,管淑珍校注《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
2.柳春藩著《诸葛亮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介绍:蒋屈文,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本文指导老师周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