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散文翻译讲究美的意象传达。散文意象从形式到内涵通常表达层面丰富,审美旨趣不同。丰子恺的语言和风骨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独立精神和平和心态,文字质朴,内涵隽永。对其作品《初冬浴日漫感》的翻译借助翻译美学理论,实践上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以及原作和译作不断协调与对话的过程。
关键词:散文翻译 翻译美学 丰子恺
丰子恺先生集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美术教育家于一身,曾被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吉川幸次郎教授称作“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原因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直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以及他的气品、风骨。”[1]他用隽永流畅的文字道出日常生活的清趣,直抵人心,令读者一边感慨一边不由自主地在其中找寻自己的影子。
丰子恺散文的语言体现了质朴、趣味和平淡中现大义的特点。首先,质朴通俗的文字深涉生活,富有哲学思考。比如《缘缘堂随笔》中的散文《渐》,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人们一直以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2]摹状人间情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如醍醐灌顶般陷入深思。其二,散文生动精准的语言极富趣味,刻画了生活风情。比如《给我的孩子们》中,“你最纯真可爱,我每次剃了头,你都疑心我变成了和尚,好几时都不让我抱。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发现我的腋上长满了毛,又以为我是黄鼠狼,忽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好久都不理我。”[3]第三,对人生深刻隽永的描写恰如其分,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比如作者写他偶然折取一根树枝又抛弃的情景,“有时已经走了几步,又回转身去,把所抛弃的东西重新拾起来,郑重地道个诀别,然后硬着头皮抛弃它,再向前走。”[4]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对文字的准确把握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意境,产生同感,心头也充塞着 “悲哀与疑惑”,久不能释然。
丰子恺的漫画兼具儒佛之道,以敏锐的视角和悲悯的心怀描绘素来不为人们所留心的生活场景,以惯有的同情心取代了对世态炎凉的讽刺。比如一只蜻蜓绕着墙缝中钻出的一株嫩芽飞舞,构成漫画《生机》,寥寥数笔透出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之情。又如一老一少、鸭、狗和猫构成的简单图画,配上“冬日可爱”的文字,就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真实乡土人文写照。
要实现散文翻译,不仅要涉足文字赏析或作品鉴读的层面,还应在时代背景中去找寻。丰子恺作品微言大义,其画其作并非拘囿于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关联。比如《还我缘缘堂》中,“东战场,西战场,北战场,无数同胞因暴敌侵略所受的损失,大家先估计一下,将来我们一起同他算账”[5]抗战中,他积极参加抗日文化活动,创作抗日漫画,编辑抗日歌曲,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
在丰子恺的文章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对“天下如一家,人们如亲族,陌路就变成家庭”的大同社会的憧憬,而他的漫画的线条和景致之间透露出的也是对这种愿望的渴求。文如此,画如此,人亦如此,这就是他的真性情。
由于翻译是社会性的语际交流行为,为使译语被人理解并接受,翻译者必须按照社会接受的准则进行翻译,反复对译语进行选择、优化,而这个选择、优化的过程就是审美活动。[6]翻译永远伴随着审美,自古以来的文学翻译与美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化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信息的过程,这是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体现着美的特征和内涵。
所谓翻译美学,《译学辞典》将之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7]历史上的中国翻译传统基于美学视角,其从“不加文饰”发展到“案本而传”;从玄奘“文质统圆满调和”演化到严复“信、达、雅”;近代有马建忠的“神似”,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这些理论基础无疑都是美学。许渊冲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美学主张推向极致:文学翻译要讲究“三美”,既是音美、形美、意美的本体,[8]“三化”,既是浅化、等化、深化的方法,达到“三之”,既是知之、好之、乐之的目的。[9]这就是“美化之艺术”的文学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进一步阐明: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审美标准、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和审美再现手段;研究方法则是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原则,以本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分汲取中国古代文化美学思想之精髓。[10]
中国翻译美学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美学等当代西方美学思想,使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拓宽了翻译美学的研究领域。以下采撷丰子恺散文《初冬浴日漫感》中的语句译文,并分析翻译实践中对丰子恺先生人文志趣的再造或重塑。
一.标题:初冬浴日漫感
解析:本文是感想类的文艺性议论文,倘若细读全文,我们能够发现,“漫感”二字虽然只存在于标题之中,却通过随后的四个层次一一折射出来。第一层:从光线变化感到了季节变化;第二层:由阳光的温暖进入到了感觉变化;第三层:感觉的再深入;第四层:由自然感受上升到了人生感悟。这种由自然界到社会再到人生的逐层递进,彰显了作者出手无声、力透纸背的艺术功力。因此,“漫感”绝非浪漫的随想,也非浅薄的杂思,而是层层递进的人生哲学思考。Random Thoughts就是文艺性议论文的一类文体表述,意指用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提出论点论据展开论证,使读者受到人生的启迪,获得美的享受。
试译:Random Thoughts in an Early Winter Morning
二.原文:离开故居一两个月,一旦归来,坐到南窗下的书桌旁时,第一感到异样的,是小半书桌的太阳光。原来夏已去,秋正尽,初冬方到。窗外的太阳已随分南倾了。
解析:丰子恺抒发的是自然有常,人生无常的感慨。与他的很多文章一样,丰子恺善于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细微之处,从中发现哲理。小半书桌的太阳光可以反向译为:almost half of the desk was in the sunshine;“随分南倾”字数虽少,信息涵盖量却很大,因此应给与较多笔墨,译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内涵。
试译:As I came back after two months absence from my hometown residence and sat by the south window at my desk, I was surprised that almost half of the desk was in the sunshine. I then realized the summer has gone, the autumn was fading and the winter coming. As it fare welled the autumn equinox, the sun descended itself to the south of its original location.
三.原文: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他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
解析:书桌旁的阳光让归来的“我”“感到异样”,紧接着,我发现“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我开始吃惊于自己的感觉——“前日之所恶变成了今日之所欢”,环视房中物件,有的“变好了”,也有的“变坏了”,但转念一想,东西并没有变,变化的只是自己的感觉。
试译:I put a chair against the window, and sat reading in the sunshine which spread over my head and back. I found it not as intolerable as it was one or two months ago, but quite cozy. It seems that the sun, the mother of all lives, was feeding me her curing and life-prolonging milk through the rays into my body.
四.原文:我掩卷瞑想:我吃惊于自己的感觉,为什么忽然这样变了?前日之所恶变成了今日之所欢;前日之所其弃变成了今日之所求;前日之仇变成了今日之恩。张眼望见了弃置在高阁上的扇子,又吃一惊。前日之所欢变成了今日之所恶;前日之所求变成了今日之所弃;前日之恩变成了今日之仇。
解析:作者表述了初冬浴日时的个人感觉以及个人思想,这是一份流动的感觉,需要反复体会,反复琢磨,就能透过这份流动,隐约看到作者的内在思想正一步步升华。这些无痕的升华,就隐藏在那句句含情的段落里。这些文字前后并非矛盾,是因为作者要表达一种辩证统一的思想,在作者看来,客观万物并没有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之所以感到夏热冬凉,完全是由于人自身在观看事物时的心情已变化而造成的,人感觉的变化又是在环境浸染中不知不觉地变化的。
试译:I closed my book and mused: what a surprise! Why my feeling has changed so unexpectedly? What I disliked yesterday has turned into what I like today; what I discarded yesterday has turned into what I want today; what I hated yesterday into what I appreciate today. Looking upward, I saw on the top shelf the fan was put aside. It gave me another surprise! What I liked yesterday has changed into what I dislike today; what I wanted yesterday has changed into what I discard today; what I appreciated yesterday into what I hate today.
五.原文:忽又自笑:“夏日可畏,冬日可爱,”以及“团扇尽捐,”乃古之名言,夫人皆知,又何足吃惊?于是我的理智屈服了。但是我的感觉仍不屈服,觉得当此炎凉递变的交代期上,自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足以使我吃惊。
解析:在不同的时间,人们对同样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不同,由此可以推及,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看法也会不断变化。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年四季轮回交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夏天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诅咒夏天所赞颂的”,同样,我们少年时,盼自己快快长大,成熟与稳健;待真正成熟起来后,却羡慕孩童们无拘无束的纯真与快乐。只可惜,和自然季节的交替不同,人生的季节只有去没有回。人生是庄重而严肃的。
试译:Within a second I smiled to myself: ‘the summer sun is terribly loathed, whereas the winter sun is terrifically welcomed and ‘Round summer fans are packed and hidden in winter. Such old sayings are so popular that everyone knows them. If so, why did I feel such surprises? My sense surrendered, yet my sensibilities did not give in. A weird feeling was naturally aroused by the seasons gradual hot-to-cold change, which gave me good reason to feel amazed.
六.原文:这仿佛是太阳已经落山而天还没有全黑的傍晚时光:我们还可以感到昼,同时已可以感到夜。又好比一脚已跨上船而一脚尚在岸上的登舟时光:我们还可以感到陆,同时已可以感到水。我们在夜里固皆知道有昼,在船上固皆知道有陆,但只是“知道”而已,不是“实感”。我久被初冬的日光笼罩在南窗下,身上发出汗来,渐渐湿润了衬衣。当此之时,浴日的“实感”与挥扇的“实感”在我身中混成一气,这不是可吃惊的经验么?
解析:语言的形式美非常重要,形式的工整蕴含音韵美,措辞的对仗包孕了辩证美,如此,表达的注意价值(attention value)和记忆价值(memory value)便大大提高。比如,孙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的名言: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至今生命力犹存,仍被今人所引用,其中的一个原因即源于其形式。
试译:It is like the dusk when the sun sets and the light fades: we can feel the daylight and the nigh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like ones moment of getting on a boat, with one foot stepping on board and the other rooting on the shore: we can feel the ground and the wave at the same time. At night we all know there is daytime and in the boat we all know there is land, but all we know is only knowledge, not a ‘real sense. I sat by the south window in the early winter sun for a long time, and began to exude sweat which after a while slowly dampened my shirt. At this very moment, the ‘real sense of sun-bathing and fan-cooling intermingled on my body. Isnt it a fabulous experience?
翻译美学就是把两种语言文化信息进行转换的审美活动。[11]全篇采用了类比的手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以思维的流动和思想的递进,由生活中的常事常理引申到社会,再引申到人生,并通过冬夏对比,显示了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进而上升到对人生四季的思考,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对四季的感悟和人生的感受,使读者感受到了人生最真的意义。要使翻译更加自然完美,需要以美学原理为指导,以翻译实践来体现语言艺术中美的价值,有针对性地借鉴和吸收相关的西方美学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同时,在翻译实践中,充分认识和剖析翻译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解构与建构、互动与协调中,实现散文翻译的审美再现,翻译实践因而达到和谐对等的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兆忠.《缘缘堂随笔》在日本[J].书屋,2005,09:13-17.
[2][4]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3][5]丰子恺.丰子恺散文全编[C].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6]刘宓庆.翻译的美学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05:1-7.
[7]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2:70-77.
[9]许渊冲.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再谈发挥译文语言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6:34-38.
[10][11]刘宓庆著.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作者介绍:万颖,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