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左江花山岩画地点的地质环境因素

2016-11-19 21:22覃新丹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4期
关键词:左江洪水位台地

覃新丹

摘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左江水文等地质环境因素在古人选择左江花山岩画地点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厚层块状的灰岩、白云岩,地质构造造成的平直崖面,以及左江凹岸的水文情况,是影响古人选择岩画点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地质构造及岩溶地貌的影响,左江流域产生众多陡立悬崖。自第三纪以来,广西地块总体上一直呈抬升趋势,使悬崖越来越高大。构造的原因使悬崖面相对平整,是能够绘制岩画的前提条件。在左江岩画绘制的时代,古骆越人的主要聚居地左江(包括明江)一级台地,距离岩画点最近,二者关系也最密切。而该时期左江、明江一级台地经常遭受洪水袭击,在河流凹岸地段水流湍急、水况复杂,可能经常出现翻船事故,可能也是在凹岩处绘制岩画的动因之一。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左江流域;地质环境

左江岩画分布于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到扶绥县的明江、左江两岸。据研究,岩画为古骆越人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700年间所绘制。古人为何选择这些地点进行岩画绘制,而没有选择别的地方,原因可能很复杂。

根据文物部门和地质部门的调查资料,左江岩画往往存在于河流拐弯的地方,且大都位于河流的凹岸(图1)。古人绘制岩画,祭祀是重要目的,这些岩画需要画得高大醒目,远远就能看到。所以,可以推测,古人在选择作画地点时,几个因素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首先,地点要方便作画,岩面需要平整宽大;第二,离人们居住地不能太远,要在聚落的势力范围之内;第三,绘制岩画的地点能够使古人产生敬畏的心理。

考虑到岩画的载体为岩石,且大多绘于紧邻明江、左江岸边的悬崖峭壁上,所以影响选择作画地点的因素应该包括地质环境条件。本文尝试从地质环境角度去探索左江花山岩画的选址原因,囿于资料限制,论述范围只涉及左江花山岩画参与申遗的三个遗产区。

一、第四纪以来左江流域地质环境变迁特征

(一)左江流域地质发展史

根据地质研究成果,左江流域在二叠纪末(距今约2.5亿年前)以前,地层基本属于海相沉积。即左江流域当时是一片汪洋,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二叠纪末期,受地质构造运动东吴运动影响,左江流域地壳开始隆起,露出水面,造成二叠系茅口阶地层大面积的溶蚀面。期间大地有重返水面以下的过程。三叠世中期以后,印支构造运动使本区回返隆起,从此左江流域结束海相沉积的历史,开始塑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貌形态。

(二)左江两岸总体地貌的变迁

根据地质学研究,从三叠世中期末以来(距今约2亿年),左江花山岩画分布的区域在地貌上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峰丛期:时代为三叠纪中期末(约2亿年前)至第三纪初(距今约6500万年)。这个时期区内碳酸盐岩广泛出露地表,经受溶蚀、剥蚀作用,形成几级夷平面,左江区域地貌形态初露端倪。这个时期,左江在白垩纪(距今1.35亿年)就已经是一个凹陷带,构造运动以不均匀间隙性上升为主。

2.峰林期:时代为第三纪初(距今约6500万年)至第三纪末(距今约250万年)。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再次塑造当地已经形成的岩溶地貌形态,崇左至扶绥一带出现海拔250-300米峰林面及与之相对应的垭口、洼地等。

3.左江期:第四纪(距今约240万年至今)以来,左江流域仍然处于不均匀间歇性上升,形成现今所见的左江河流各级台地及溶洞。

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左江流域一带的地貌形态,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中三叠世末期就已经初具雏形,期间大致经历了印支、喜马拉雅和新构造运动等构造运动期,塑造了峰丛、峰林等典型的岩溶地貌形态(图3)。这些岩溶区中,在断层构造及岩溶溶蚀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个陡崖峭壁,为古人类创作岩画提供了广阔的“画布”(图4)。

(三)左江两岸河道变迁规律

由于后期的侵蚀、剥蚀,左江两岸仅存三级河流台地。根据各级台地岩性及保存完好情况,对比左江下游的南宁盆地中邕江台地,结合前人对本区溶洞、台地的对比研究成果,推测左江三级台地的形成时代大致为第四纪更新世中期;二级台地形成时代大致为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由于在一级台地上已经发现多处新石器遗址,可以确定左江一级台地的形成时代为全新世(距今12000年以后)。

河流台地的存在,证明了当时河床的位置。第四纪以来,左江河道的走向及宽度已经确定下来,根据河流堆积物判断,早期的河道形态与今天没有太多差别。在峰丛洼地区和峰林谷地区,由于两岸均分布着坚硬的灰岩、白云岩,约束了河流的侧向发展,使其不能作更大范围的摆动,只能在狭窄的河谷内重复着侵蚀、堆积的循环。这些河谷宽度最宽不过二三百米,最窄不足一百米。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不能保留更老的台地,只能是老台地被侵蚀消亡后再沉积新的台地。于是,今天我们在这些狭窄的河谷里只能见到一级台地。换句话说,这些地貌区域范围内的左江古河道与今天基本一致。

在崇左市江州区、龙州根村及扶绥县城等地形比较宽阔的地方,河流侧蚀、摆动的幅度也相应变大,所以二级、三级台地被保留下来(图5)。在更新世中期,左江的侧向侵蚀和摆动,沉积了三级台地;到了更新世晚期,地壳间歇性上升,河流下切,同样的河流侵蚀堆积作用又形成了二级台地;到了全新世,河流再一次下切,形成一级台地。在这几个地方,台地分布范围从南到北大约有2~3公里的宽度,说明古左江河道就是在这个幅度内变迁的。

今天绝大部分的左江河道已经深切到坚硬的灰岩之中,这些坚硬的基岩大大约束了河流的侧向变迁,使其不能自由摆动。可以预测,在未来很长的一个地质时期内,如果没有发生巨大的地壳构造活动,左江河道不会有大的变化(图6)。

综上所述,左江流域的地质环境,自第四纪以来就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地形地貌、河流台地等,除了高台地继续被剥蚀外,基本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面貌一致(图7)。

正是由于左江流域的地质环境的稳定性,使古人的岩画能保存至今。

二、地层岩性方面的影响

从常识考虑,人们要绘制岩画,应该首先有意识地选择较为平整、连续性好的岩面。如宁明花山,可以观察到大多岩画的中心内容,是从最平整的岩面开始画的。如果出现有部分内容超出了原来的平整岩面,才出现岩画越过原来选择的平面边界的情况。这种现象可能更是岩画绘制时的一种无奈选择而不是有意为之(图8)。

从地质条件上看,如果绘制岩画的崖面,岩层厚度大,就能够在一个完整的平面上绘制高大的或众多的形象,视觉上非常具有震撼效果。相反,如果悬崖是由薄层岩石组成,在其上绘制的岩画既不方便,效果也不好(图9)。另外,遗产区内的灰岩、白云岩的颜色均为灰白色、浅灰色的,也有利于用深红色的颜料在上面作画。

查阅基础地质资料,对比三个遗产区的岩画分布位置图,在三个遗产区范围里,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上统的大埔组(C2d)、黄龙组(C2h)、马平组(C2-P1m),二叠系下统的矛口台(P1m)、栖霞台(P1q)以及三叠系下统马脚岭组(T1m)。从岩性上看,石炭系、二叠系大多为厚层块状的灰岩、白云岩,三叠系下统马脚岭组岩性却为薄层灰岩及泥灰岩。所谓的厚层,就是单层厚度大于50厘米的岩层。块状就是单层厚度大于1米的岩层。而薄层,则是单层厚度小于10厘米的岩层。实地调查及资料分析显示,三个遗产区内有岩画分布的地方,几乎全部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其岩性更是全部为厚层块状的灰岩、白云岩。三叠系下统马脚岭组地层分布范围内没有一处岩画点。另外,坚硬的厚层块状的纯灰岩、白云岩在地质构造作用下更容易形成高陡耸立的崖壁。而薄层灰岩、泥灰岩这种不纯的碳酸盐岩,则易形成缓坡状的地貌形态,不具备绘制岩画的条件(图10)。

三、地质构造方面的影响

左江岩画大都绘在高耸的悬崖峭壁之上。这些崖面总体上很平直,像一张巨大的画布。左江、明江的总体流向受构造影响明显,主要受弧形构造体系和北东向构造体系的影响。目前还没有针对存在岩画的崖壁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但从地形地貌等现象的普遍规律看,这些崖壁与地质构造应该有很直接的关系,一些山体崖面上能观察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褶皱现象(图11)。从现场踏勘的情况看,有岩画的崖壁大多是一些构造剪切裂隙发展而成。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崖壁直接就是断层面的可能,如一些线性分布的连续的三角崖,就可能是区域断层的次级断层所致(图12)。通过观察发现,不管是裂隙,还是次级断层,它们的力学性质均为剪切或者压性的,这保证了崖面的平直。平直的崖面应该是古人作画的首选地点。

四、河流台地方面的影响

如前所述,左江目前还保留着三级台地。其中,在地形宽阔的地方,如崇左市区一带、扶绥县城一带等,可以同时观察到三级台地的存在,保存状况通常也不好,只残余台地基座上散乱的砾石(图1 3);而在地形狭窄的河段,只能见到一级台地。二级台地在崇左市区、扶绥县城一带见有分布,遭受剥蚀的情况也很严重,地貌上形成缓坡残丘状(图14)。从残留的地质剖面上观察到,二级、三级台地具有明显的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上部为棕黄色粘土,下部为圆砾、卵石。在这些台地的粘土层中,还含有少量的铁锰质结核,这表明二级、三级台地的形成年代较为久远。左江的台地目前没有测年资料,其形成年代可参考南宁盆地的邕江台地的年代。南宁地区与左江流域同属一个大的构造体系,它们在新构造运动中基本是同步的。比照邕江台地的年代资料,可以大致推测左江二级、三级台地的形成年代最晚不超过25000年前,最早约在20万年前。这个年代,距离古骆越人绘制岩画的生活年代太远。

一级台地广泛分布于明江、左江两岸。一级台地的岩性与二级、三级台地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其上部为松散的灰黄色、浅灰色粉土、粉砂,下部为灰黄色粘土、粉质粘土。显示出形成年代较晚。根据一级台地的土层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完成自重固结以及其遭受剥蚀破坏程度较轻等特征,再比对南宁盆地的台地的测年资料,可以初步判断左江一级台地形成于第四纪全新世,即最早形成于12000年前。

现在观察各处一级台地,台面都很平整,宜于居住、耕作。其形成的时代与左江岩画的绘制时代基本相符。而且,每处岩画点附近总存在有一级台地;高于一级台地的二级、三级台地,其地形地貌上为残丘状,面积小且剥蚀严重,不适于居住、耕作。因此,很容易推测,岩画绘制时代的古人,应该就居住在左江一级台地上。

五、河流洪水对岩画点的影响

(一)各地历史上左江水位概览

据水文部门的公开资料,从1955年到2001年,扶绥县洪水期最高水位为1955年的88.1米,最低洪水位为1963年的70.7米。崇左市一带1954年到1985年,在洪水期最高水位为1955年的98.87米,最低洪水位为1976年的83.64米。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工程地质队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崇左、凭祥、友谊关幅)的统计,宁明县1980年代以前13年里最高洪水位为112.83米,枯水期最低水位为98.22米。历史上宁明最高洪水位为127.3米。

(二)近期左江沿岸三地洪水位资料

2008年9月,左江流域受台风“黑格比”影响,多地出现大暴雨,左江水位上涨。表2为“黑格比”时左江各地的最高洪水位。

2014年7月,台风“威马逊”袭击左江流域。也造成左江洪水大涨。表3为当时的最高洪水位。

另外,宁明县各概率的洪水重现期如表4所示。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虽然崇左市、扶绥县没有洪水概率重现期资料,但2008年“黑格比”台风造成的洪水位可以认为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位。可以大致参照崇左、扶绥两地的20年一遇洪水位为107.52米左右和87.5米左右。

扶绥县上游14公里处的山秀水电站2007年全面运行,水库设计正常水位为86.5米,死水位为85米。再分析对比扶绥县在两次台风时的水位,可以看出水利枢纽对洪水的调节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三)左江洪水位与一级台地的关系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比较各级台地台地面与洪水位的关系,把各级台地的现标高列表如表5。

经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点规律:

1.各地的常年洪水位均不能淹没各级台地的台地面。如宁明的常年最高水位为112.83米,崇左市为98.87米,扶绥县为88.10米,这些洪水位均没有超过各地一级台地的平均台地面标高。

2.接近20年一遇洪水位时,宁明花山、崇左等地的一级台地有相当一部分将被洪水淹没。但高台地仍高于洪水位。

3.如果出现50年一遇及更大洪水时,左江各地一级台地将全部被淹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骆越人主要的聚集地——一级台地,经常受到明江、左江洪水的威胁和危害。考虑到当地地块一直处于抬升状态,在古代洪水威胁应比现代更大。据广西文物部门资料,在一级台地上,除了一些贝丘遗址和少量新石器外,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人类的居住遗址。结合一级台地的地层情况分析,一级台地主要土层是棕黄色粘土、粉质粘土。从结构特征分析,这些粘土、粉质粘土的形成时代较早。在这些粘土、粉质粘土之上,表层根植土之下,还分布有一层结构很松散的粉土、粉砂。如在宁明花山,该土层厚度约11-22米;在龙州棉江,该层约厚3-6米;在崇左万人洞,该层厚约4.5-9米;在崇左驮柏银山一带最大厚度6.5米。在每个一级台地上,这层粉土、粉砂分布不均匀,厚度变化大,再结合其结构疏松、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特征,显示其形成年代较晚,而且很可能是岩画绘制以后沉积的。如果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对该层进行准确的年代测定,那么就有可能揭示为什么在现在的一级台地的附近很难找到古人村落遗迹的原因。

(四)河流运动对古人选择岩画点的影响

河流在古代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交通线之一。一级台地是距离河流最近的地方,所以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和危害。在古代,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古人需要进行祭祀祈福,并把祭祀场面保存在一个既能够永久保留又使人感到敬畏的地方。

明江、左江曲曲折折流经每处一级台地,也流经众多人类聚居地。河里的水流运动比我们眼见的要复杂得多,不但有与河流方向一致的直流,还有向河岸流动的侧流,有面流,还有底流。在这些水流的作用下,河流在一定的范围内摆动,使河岸一侧受到侵蚀,另一侧则堆积物质,使台地向前发展;受到侵蚀的河岸就逐渐后退,形成凹岸,而堆积的一侧河岸则成为凸岸。在山区河谷地带,显然地,凸岸使台地边缘距离山体越来越远,而侵蚀岸离山体越来越近。当某段河流侵蚀到一座山体时,这个山体又是由坚硬的灰岩、白云岩组成,该段河流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继续摆动。如果这座山体又是一处平直的悬崖,河流就在这一带形成很长的凹岸带。在这里,水流是由面流状态流向悬崖,被悬崖阻挡后,由水面流向河底变成底流,再流向河对岸(也就是凸岸),再向上运动变为面流。整个过程又组成一个环流。这样,在悬崖底部的河流水体,水流就非常复杂,还可能产生很多涡流。可以想象,当船行走到这些地方时是很危险的,很容易经常发生翻船事故。在古人对自然科学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这些存在高陡悬崖的河段很容易被看成有神灵妖魔作怪的地方,自然值得古人去祭祀、崇拜了。(图15)

另外,绝大多数岩画绘制于紧靠江边的悬崖上,似乎也说明祈求减少洪水灾害是古人绘制岩画的动机之一。

六、结论

1.由于地质构造及岩溶地貌的影响,左江流域产生众多陡立悬崖。自第三纪以来,广西地块总体上一直呈抬升趋势,使悬崖越来越高大。构造的原因使悬崖面相对平整,是能够绘制岩画的前提条件。

2.组成悬崖的岩层,多为石炭系、二叠系的地层,岩性多为坚硬的灰白色灰岩、白云岩,浅色的岩石能吸引古人在其上作画。而岩性为相对软弱的薄层灰岩、泥灰岩,在风化作用下一般无法形成陡立的悬崖。当岩层的构造类型为厚层块状时,更适宜于绘制岩画。岩画点全部分布于厚层块状的石炭系、二叠系地层,说明岩性因素对古人选择作画地点的影响非常明显。

3.在左江岩画绘制的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绘制岩画的古骆越人的主要聚居地是左江(包括明江)一级台地。一级台地距离岩画点最近,与古骆越人关系也最密切。

4.在古代,左江、明江一级台地经常遭受洪水袭击,在河流凹岸地段水流湍急、水况复杂,可能经常出现翻船事故,这也是在该处绘制岩画的动因之一。

5.洪水频繁袭击一级台地台面,可能是现今难于找到古人村落遗址的原因之一。

6.坚硬高耸的山体、地质构造造成的平直崖面、厚层岩石组成的平整的垂面,以及河流凹岸的水文状况,是影响古人选择岩画绘制地点的地质环境因素。

猜你喜欢
左江洪水位台地
悠悠左江情
蓝色的热带浅海
湖南陵水某堤防工程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碳酸盐岩台地的地震解释
广西左江、右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某大坝左岸下游台地渗水来源初步分析
巫山
花山,锦绣画图
沙雅河护岸工程防洪堤设计洪水位的确定
探寻东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