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气衍生品自1996年在国外产生以来发展迅速,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天气衍生品。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差异大,农业生产、能源、旅游等行业对天气较敏感,传统的保险手段并不能完全覆盖天气风险造成的损失,大部分企业面对天气风险只能选择自留。天气衍生品作为保险的补充工具,能有效规避天气风险带来的损失,我国应适时推出天气衍生品,丰富天气衍生品种类。
【关键词】天气衍生品;可行性;期货
一、导论
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加剧,气候异常事件发生的次数逐渐增多。2013年11月,我国25个省市遭遇雾霾天气,各地频现大雾红色、黄色预警,空气污染引起的雾霾天气给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农业等带来了不利影响。以往,我们过多关注的是灾害性天气风险,比如冰雹、暴雪、旱涝、台风等带来的影响。传统的保险业针对的是灾害性天气风险,关注因天气灾害而造成的财产直接损失。而传统的保险业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并不能覆盖所有天气风险,在规避天气风险上所起到的作用甚少。但是我国各地区的主要天气指标比如气温、降雨量等差异较大,非灾害性天气风险给农业、能源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以及建筑业等行业带来较大的挑战,如恶劣天气影响飞机起飞等。因此,天气衍生品作为一项规避天气风险最有效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便应运而生。国外天气衍生品市场自1997年建立以来飞速发展,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都开始推出天气衍生品。我国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受到天气影响较大,应考虑适时推出天气衍生品。
二、我国推出天气衍生品的可行性
1.国外成功推出天气衍生品经验
目前,天气衍生品的金融形式主要包括期货、期权、互换。衍生金融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品种最多的是天气期货合约。天气期货作为标准化的合约,在交易所内进行,所以违约风险相对较低。1999年,美国芝加哥交易所推出以气温指数作为标的的期货合约。气温指数期货开始在美国、伦敦等地区兴起。目前,仅芝加哥交易所就已经推出30种天气衍生品,部分衍生品覆盖了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亚太地区,基本满足了受天气风险影响的企业避险需求。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06年,全球天气衍生品交易量达到450亿美元,相比1999年刚推出时翻了十倍。在此发展基础上,我国推出天气衍生产品时,可充分借鉴国外推出天气衍生品的经验,因地制宜,结合我国特点推出适合本地发展的衍生产品。
2.政府推出支持天气衍生品发展的政策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金融衍生市场发展,不断推出各种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支持金融衍生市场发展。2004年,出台《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专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一步规范金融衍生产品规范化发展。2006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表明旨在通过衍生产品市场为农业分散风险的指导思想。2012年,正式实施《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天气衍生产品的推出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条件。虽然我国衍生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并且走过不少弯路,但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天气衍生产品市场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天气衍生品市场发展初具规模
衍生市场为经营风险提供了转移和规避的场所,金融衍生品也成为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运转效率。目前,我国拥有上海、郑州、大连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涵盖有色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等,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交易、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交易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交易量不断扩大。同时,成立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为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提供了必备条件。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品种。国际上天气衍生品主要是以指数为主,股指期货为同样是指数类产品的天气衍生品的推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天气预报技术日趋成熟,气象数据有保障
近年来,随着高性能计算机和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我国天气预报技术有了质的突破,建立了较完善的天气预报体系,天气预报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天气预测数据是天气衍生品推出和定价的关键性因素,现代技术的发展则为其推出提供了可能。另外,我国早在1912年便开始观测气象数据,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资料,强大的观测数据为我国推出天气衍生品提供支撑。目前,我国已经拥有6个区域气象中心、31个省级气象台、2600个气象站、156个气象卫星地面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并且积极寻求同高等院校和其他国家签订气象科技合作协议。气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也为天气衍生品的顺利推出创造条件。
5.企业对利用天气衍生品避险有强大的需求
根据世界互换和衍生品协会调查显示,全球500强公司中有超过90%的公司使用衍生产品来管理风险。现阶段,我国各行业规避风险意识逐渐增强,巨大的社会需求也是推出天气衍生品的先决条件。我国属于气温敏感国,受天气影响较大的行业如旅游、能源、电力、农业、交通运输等对天气风险管理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而传统的保险行业无法满足对非灾害性天气风险的规避,天气衍生品作为一项新型的避险工具,可实现套期保值、防范风险的作用,推出后能有效解决相关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为企业稳定生产经营提供保障。
三、加快推出天气衍生品的针对性建议
1.加强金融衍生市场规范化建设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比较缓慢,金融衍生市场建设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推进衍生市场规范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衍生市场相关法律。反思次贷危机,学者主张加强立法,为衍生产品交易提供更为健康的环境。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成立了期权期货委员会,制定了期货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所以我国应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法》等相关法律,确保金融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金融衍生市场监管。监管与创新从来都是猫捉老鼠的游戏,近年来金融创新不断,这也就要求金融监管必须与时俱进。
2.丰富天气衍生品品种
目前,我国四大商品交易所初步推出了12种与天气有关的衍生品,但是成交量非常少,产品也比较单一,集中在期货市场上,并且对产品没有进行细分。对企业来说,生产、销售、流通任何一个环节都面临着风险,尤其是涉农企业,受天气影响最甚,现有的天气衍生品无法实现风险的全覆盖。另外,单一的避险方式也会引起非线型风险,从而引入新的风险。因此,我国应逐渐开放天气衍生品市场,创新新的天气衍生品品种,为投资者和避险者提供多种选择,实现风险的对冲,增强市场活跃度。
3.进一步完善气象数据库,加强气象监测体系建设
国外的天气衍生品市场、天气保险市场之所以能良好运转,是建立在庞大的气象数据库和完善的气象监测体系之上的。我国虽然建立天气监测体系较早,气象数据也较为丰富,但我国天气监测手段较为落后,在天气信息、资料、技术等方面的预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所以我国应加强气象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手段和技术,注重气象数据库建设,形成时间长、范围广、精度高的气象数据,为天气衍生品以及配套的天气保险推出提供数据技术支持。
4.培养和引进专业性人才
金融衍生产品是在传统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设计和交易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天气衍生产品的设计和交易不仅需要懂金融知识的人才,也需要了解气象知识,所以需要专业性人才来从事天气衍生品的设计和天气风险的管理。因此,我国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坚持自主培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打造一支懂本国国情,了解国外市场,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徐思云,金路,董明英.国外农业天气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产品实践及经验启示[J].世界农业,2014(9),25-29.
[2]邢周华.基于气温的天气衍生品及其定价研究——以沈阳为例[J].
[3]孙保敬,李世平.天气指数衍生品及其定价研究[J].财经纵横,2015(5),154-156
[4]杜坚.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建议——一笔交易引发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8),4-7
[5]张璐.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与对策[J].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2014(15),110-111
[6]刘佳伟,周小球.芝商所天气期货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视野,2014(9),1-2.
作者简介:
汪星星(1986—),女,湖北枣阳人,讲师,现任职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主要从事区域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