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军
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地处江苏中部、建市只有20年的地级市泰州,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尤为可贵的是,泰州市出台一系列正向和负向激励机制后,党政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解决“不作为”“不敢为”等问题出了一条新路子。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接受本刊记者专访,畅谈了泰州以作风建设促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好经验。
◎ 记 者: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不是得益于作风建设抓得好?
蓝绍敏:成绩的取得确实得益于我们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前提,不断提振党政干部精气神,有效调动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凝聚引领新常态的共识,着力解决好动力不足导致的“不想为”问题。我们强调,新常态不是一个“筐”,更不是自我原谅、自我减压的“避风港”。面对新常态,等,不是办法;熬,没有出路;只有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才是应有状态。
认识到位了,状态怎么出来?一方面,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激发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上。总结了建市之初“长期奋斗、长期攻坚、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的创业精神,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水城慢生活”,党员干部必须“工作快节奏”,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针对部分同志信心不足,我们根据泰州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战争年代“三个不相信”的誓言,提出“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用“三个不相信”精神战胜挑战,爬坡过坎。另一方面,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明确争先进位的目标上。我们提出全年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致力稳中奋进,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在3000人大会上提出聚焦强富美高,推进转型升级,力爭GDP增幅保住两位数增长,完成产业投资增长30%以上。
二是强化权为民所用的责任,着力解决担当不足导致的“不敢为”问题。担当不足的实质是忘记了用权为公、用权为民。我们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激励各级干部真心为民,履职担当,尽心竭力,善作善成。一是领导干部带头担当。从市委常委会做起,大力发扬“5+2”“白加黑”以及“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工作作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作出表率。二是用人导向鼓励担当。贯彻总书记“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提出“坚决用四种人、坚决不用四种人”。特别是旗帜鲜明选用工作面前敢为人先、雷厉风行的人,考验面前敢于亮剑、挺身而出的人,难题面前敢于负责、勇往直前的人,矛盾面前敢于担当、善于突破的人,形成鼓励担当作为的鲜明用人导向。三是健全制度保障担当。针对有的同志因为怕出事所以不干事的现状,我们按照总书记“三个有利”改革遵循,研究出台了促进改革创新鼓励干事创业的责任豁免办法,明确了10种可免责情形,宽容改革失败失误,为干事创业者撑腰壮胆。
三是构建倒逼责任落实的机制,促进各级党政干部“不得不为”。解决担当作为,既要靠教育引导,更要靠制度约束。一是完善惩戒交流的机制倒逼作为。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不想为、不敢为”的干部进行考验性交流,并同步加强跟踪管理,彻底砸掉“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铁定律”、“无错无为不摘帽”的“铁交椅”。二是完善绩效管理的机制倒逼作为。重点抓好三条:第一,精准制导,在考核体系中把岗位职责、共性目标和个性特点结合起来。第二,过程控制,对重点工作“每月一通报、双月一过堂、一季一点评、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述职”,决不允许形成“争先进辛苦一年、高兴一阵子,当后进舒服一年、难过一下子”的不良风气。第三,严格兑现,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面子”“位子”“票子”挂钩,形成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不一样的“分水岭”。今年起,我们还推出“蜗牛奖”,发给那些推进重点项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职能不到位、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不及时的责任人,倒逼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快推进快到位。
◎ 记 者:推出“蜗牛奖”很有新意,您能否具体谈谈?
蓝绍敏:“蜗牛奖”的设立,起源于一些地方群众对项目实施和工作推进拖拖拉拉的强烈不满。现在我们将“蜗牛奖”转化为政府效能管理的一条硬措施,作为负向激励的一个好办法。具体负责的效能办紧盯任务,紧盯节点,紧盯责任人,紧盯群众的不满意,紧盯群众诉求处置的效率和质量,紧盯机关干部履职尽责服务群众的每一个环节和事件,常年评、随时评,形成强大的倒逼压力,把提倡雷厉风行、提倡担当作为的明确要求层层传递、落实下去。对领到“蜗牛奖”的,回访跟踪、督促整改;凡是整改不力、变化不大的,下决心予以调整。“蜗牛奖”一旦拿到,就不撤销。年终将对“蜗牛奖”获得者所在单位扣分,这样既影响个人考核奖励,也影响所在处室、部门单位的绩效奖励。
◎ 记 者:您对促进干部敢担当、有作为还有哪些思考?
蓝绍敏:促进干部敢担当、有作为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好这项工程:
一是必须把从严管理与动态激励有机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在全面从严管理干部的新形势下,一些干部之所以出现“温吞水”、为官不为等不良现象,不完全在于管理不够严,也有激励不充分、不到位的因素。实践中,我们也感到,从严管理与动态激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对干部落实从严管理要求的同时,要综合运用动态激励的手段和措施,包括干部导向、干部多样化交流、干部管理考核等,发挥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双重作用,促进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
二是必须把从严管理与关爱保护有机结合,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的锐气。全面从严管理干部强调了规则和规矩,为各级干部做人做事做官定了准绳。但客观上讲,当前发展是第一要务,深化改革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所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难免有干部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小心触碰了边界,或是过失决策踩到了“黄线”。对于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论原因一概追责,就会抑制干部的创新活力,进而引发更多的“为官不为”“为官怕为”。讲求“从严”,不应该把从严和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对立起来,这就需要以制度的形式,进一步厘清权力责任、流程管控、奖励问责、制度保障等边界,明确可以宽容的失误情形,可以豁免的责任类型,让干部内心有底、心中有数,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从而保护改革创新者的朝气和锐气。
三是必须把从严管理与标本兼治有机结合,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防治干部为官不作为不担当,关键是要让担当作为者上、让为官不为者下,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制度机制和政治生态。这就要求我们把促进干部敢担当、有作为,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有机衔接起来。目前,正着手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办法,对为官不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等情况作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并提出具体处理方式和手段。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动真碰硬,敢于让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下”。对于“下”的干部,也要专门建立干部考核管理机制,对在新的岗位表现较好、成绩突出的干部,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符合重新任用条件的,视情况按规定重新任用。当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干部队伍管理的一种常态,那么促进干部敢担当、有作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