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

2016-11-19 04:16阴俊杰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美亚果穗籽粒

阴俊杰

玉米穗腐病在我区玉米种植乡镇都有发生。近两年发生程度有所加重,按国家标准玉米霉变粒不超过2%的收购标准,一些发生穗腐病严重的地块,玉米达不到国贮收购标准,给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方便广大种植户认清穗腐病危害的严重性,现对该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加以介绍。

一、病原

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株镰刀菌、层出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瑞孢菌等近20多种霉菌浸染引起。曲霉菌中的黄曲霉菌不仅为害玉米等多种粮食,还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

二、症状

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三、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浸染病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穗腐病的发病有利条件为温度15℃~25℃,相对湿度在75%以上;玉米成熟期时高温、高湿是穗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爆发成灾,尤其是青霉菌、曲霉菌和棒杆菌属的细菌等所导致的穗轴腐和籽粒腐,在0-12℃即可繁殖发病,应作为深秋初冬玉米收获期病害的防治重点。

四、发病原因

1.品种差异

一般中间型和平展型玉米品种脱水速度快,感病程度轻;而我区种植多为紧凑型品种,大大增加了穗腐病的发生概率。

2.种植密度

为追求经济效益,玉米种植的密度增大,密度过高,一但遭遇特殊的气候条件极有可能造成穗腐病的偏重发生。种植密度过大也为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提供了条件,如果玉米的抗性不强,一但遭遇适宜的环境条件(降水、施肥、温度、光照、田间管理、病虫害等)势必造成穗腐病的发生流行。

3.土壤条件

穗腐病的发生和土质有一定的相关性。爱辉镇、坤河乡、西岗子镇、四嘉子乡、幸福乡、上马厂乡几个乡镇土壤类型以草甸土和新积土为主,地势较缓,坡度一般不超过2度,土质肥沃,但土壤通透性不好,在深秋初冬季节,雨后或雪后造成地块局部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从而引起穗腐病大面积发生;罕达汽镇、二站乡、新生乡、西峰山乡、张地营子乡、上马厂乡部分地块等,土壤类型主要是暗棕壤为主,地势变化较大,坡度起伏变化大,地力水平适中,土壤通透性好,相对平原乡镇不会大面积发生穗腐病,但今年这些乡镇德美亚品种玉米种植的面积也较大,有些地块还未成熟,降水过多仍会导致穗腐病的大面积发生。

4.气候条件

9-10月份降雨量及阴雨天数是发病的关键,由于我区种植的德美亚品种在第四积温带乡镇就是积温满贯品种,成熟晚,脱水慢,需上冻收获,玉米收获前如遇秋雨连绵,给病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湿度条件。初冬中午气温达不到零下,加之德美亚品种的密植性,造成果穗、穗轴在植株上直接发生霉变,导致了霉变粒的增加。

5.虫害发生程度

(1)玉米螟对穗腐病的影响。玉米螟钻蛀所排粪便污染了茎杆与穗轴,给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场所,因此,凡玉米螟危害的地块,穗腐病发生就重。

(2)东北大黑鳃金龟对穗腐病的影响。东北大黑鳃金龟成虫专食玉米籽粒,在它密集的地块到处都是其啃食的伤口,并且其唾液有增温增湿作用,导致籽粒二次侵染,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引起穗腐病的大爆发。

6.施肥不合理

偏施氮肥,磷钾肥施入不足等因素,均能造成穗腐病的发生与危害,不合理的施肥习惯可造成植株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下降。

7.越区种植

由于德美亚品种的高产性吸引,我区农户越区种植的现象严重,甚至第六积温带乡镇的农民也在盲目种植,造成玉米收获后籽粒含水量高,霉变率增加。

玉米穗腐病(玉米生霉粒)发生程度是由病源基数、气温、湿度决定。目前,防控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加快玉米脱水。据此提出以下控制意见。

五、组织农民及时抢收快收

强化对玉米含水量、成熟度监测力度,坚持先收岗地后收洼地,先收一类苗再收二类苗地块,先收成熟度好再收成熟度差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加快抢收进度,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对能用机械收获的,一律采取大型机械收割,加快收获进度;对不适合大机械作业的地块,采取人力和小型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在玉米穗腐病发病前及时抢收。农业、农机技术人员要帮助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制定作业计划,划定作业区域,搞好机械地块对接,积极开展大型收割机跨区作业,全力加快收获进度。充分发挥现有棒收机械作用,积极联系农场棒收机械,引导一家一户生产单位扒棒收获,尽可能的扩大棒收比例,有效减少玉米穗腐病发生,实现安全收储。

六、指导农民多措施脱水

组织力量,去除玉米田中杂草、底部残叶,增加通风量。引导玉米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人工、机械相结合的办法,除去上半部分秸杆,增加通风透光,加快水份散失。指导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和生育期拖后、低洼、降水过多、土壤偏湿等易发生玉米穗腐病地块,采取站杆扒皮晾晒、人工割晒等方法,加快玉米脱水。采取机械棒收、人工割晒、人工扒棒等方式收棒,大力推广“科技小粮仓”,在通风条件好的地方储放脱水,也可采取码趟子、搭建玉米楼子等方式,科学收储脱水,要经常寻视、检查,一旦发现有霉变发生,要立即采取倒堆等晾晒措施,控制病情。对成熟较好的地块可采取机械脱粒方式,在整块地中间南北、东西收获若干个7-10根垄宽的趟子,将整块田分成若干块,加大通风强度,加快玉米脱水,尽可能减少玉米穗腐病发生几率。

七、强化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力度

农业技术人员要进村、入户,面对面指导农户,做好宣传、培训指导工作,向农民讲清玉米穗腐病的危害和发病原因,帮助農民算好早收增加成本与因病卖不出去造成损失的大帐。对已发生病变的地块,要引导农民将病变部分和病变植株割除出地,单收、单烘、单储,防止霉菌扩散感染其它植株籽粒,降低霉变率。

猜你喜欢
美亚果穗籽粒
Fringe visibility and correlation in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with an asymmetric beam splitter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籽粒苋的特性和种植技术
美亚生物科技
玉米机械脱粒籽粒含水量与破碎率的相关研究
日光温室春番茄果穗弯折现象调查与分析
越南领美亚丝绸的历史和发展
商麦1619 籽粒灌浆的特性
果穗挂钩在番茄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果穗拉长保果剂在夏黑上的应用效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