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贵
摘 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人口增長量,对于粮食的需求也是不断加大。玉米是我国的第三大主食,对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初步探讨了影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因素,如品种优劣、播种时节、种植密度、施肥程度、细致整地等五个方面,旨在提高实际生活中玉米的产量、促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在我国的分布很广,播种面积也很大,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它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因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实际生活的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影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因素分析,更是提高玉米产能的核心问题。
一、品种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品种经历了几代科学专家不断的变更。玉米杂交种的研究成果是世界玉米生产上的一个重要变革,玉米杂交利用品种间的优势进行品种进化。玉米杂交种就是利用杂交优势获取更加广泛的经济利益。与北方的生产方式不同,南方生产是全年的,玉米的种植制度形式较为多样,在进行品种的选择时应该更加注意自身的抗逆能力的强弱。南方年降水量较大,降水分配并不均匀,玉米的品种在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选择。在容易遭遇台风的地区选择抗倒性较强的,在干旱的地域应该选择耐旱或者耐贫瘠的品种。
在什么时间进行玉米种子的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问题。正确的播种时期可将种子在生育期的各种问题通过时间进行调整。播种时间上面的差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冠层阳光获取量与积累温度都是存在差异的,导致植株生长效率与产量有着明显差异。同种品种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播种,产量将造成直接性影响,适当时间进行播种是保证玉米利用外部环境充分生长的重要保证。
在种植过程中,植株的种植间的距离是高产的途径之一,玉米作为一个群体与个体同时存在的一个产物,在播种过程中,建立一个适当的距离,玉米的产量将会明显提升,当种植密度过大时,玉米不能够较好的进行阳光吸取,造成产量明显下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进行施肥处理也是提升玉米产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农作物进行施肥,伴随着肥量的增加,玉米颗粒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当施肥量超过一定含量后,玉米的产量明显下降,产品质量降低,肥料的综合利用率也降低。适合的施肥方式是将玉米进行高产栽培的最有效措施。
二、播种时节的恰当选择
植物播种的温度对其成长与收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温度与时节息息相关。在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限,将植物的生长环境分为南北不同的气候特征。首先玉米自身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苛刻,最低保持在6摄氏度左右种子才能发芽,而播种过程中温度要稳定保持在10摄氏度左右较为适宜。我国地域辽阔,地域的差别导致了农作物种植的差别。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因为其湿度大、降雨量足、温度高,而且四季分明,通常采用一年两次种植的方式,这样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增大了玉米的产量。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和西北甘肃一带,由于春秋季节时间较短,冬季漫长寒冷,适宜种玉米的时机较为集中,通常一年播种一次。因此,把握好农作物的播种时节,对于产量提高是很必要的。
三、地膜覆盖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是我国在进行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障碍,地膜的使用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在进行地膜覆盖后的种子,出苗率和单位面积的穗粒都有着明显的增加,玉米生产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玉米的产量。经过实践表明,地膜覆盖可以将玉米在进行灌浆期的温度有着明显降低,减轻了夏季高温对于玉米种的伤害。在我国南方,春季玉米在进行播种可能受到低温的影响,地膜覆盖可以明显起到增温和增产的作用,地膜覆盖可以满足春玉米在进行发育过程中的温度,减轻了温度对于春玉米的影响,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让玉米进行增产,也可以实现南方全年多熟式的方式的增产,将资源进行科学性的利用,对于南方多熟制种植的地区具有重要作用。
四、施肥量要因地制宜
化肥中含有各种农作物生长必备的营养元素和养料,对于玉米这种产量较大的植物而言,合理施肥在玉米成长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量化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玉米对氮元素的需要是更加显著的,氮肥可以更好的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从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玉米的茁壮程度和氮肥的施用量呈正比,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物极必反的道理,适量、适宜才是最重要的标准,不同地区土壤自身的营养含量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注意因地制宜。
五、化控技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化学调控技术跟随着植物内源激素的理论一同产生,是能够将农作物进行高效率生产的新型科技。它主要通过植物自身的调节物质进行控制,将外部形态与内部进行统一的双重控制,实现植物生产的最终目标-农作物产量的增高。
六、结语
对于玉米高产栽培在农业方面的报道较少,怎样充分发挥玉米高产与环境间的潜在价值。在对于贵州地区进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的栽培技术。希望贵州在进行玉米栽培时,可以加强将多种栽培技术进行多项研究,在多种途径上面探究出玉米高产栽培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致.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1,13(5):24-28.
[2]战光华.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2,6(01):87-89.
[3]杨永胜.供氮水平对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0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