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接:
雾霾对华北黄淮多次来袭,浑浊的空气弥漫大地。在这样烦人的环境里,本刊记者不能不想到很早就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为保护环境一次次发出呼吁的媒体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先生,听他倾吐作为环保志愿者的感言。
庄电一:
关心生态和环保,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存的空间,这个空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存的质量、甚至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寿命。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的今天,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忽视环保问题,就应该利用自己工作的优势,积极主动、力所能及地为改善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生态环保问题,并无数次地为此鼓与呼。在我采写的数千篇稿件中,生态环保方面的稿件占有很大比重,总数约有五百篇左右。有些稿件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国家调整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山更青、天更蓝、水更绿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是我不变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在我30多年采写的稿件中,既有对生态建设成就客观、及时的报道,也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尖锐批评;既有对爱护绿色、珍惜绿色的呼唤,又有对国家调整生态建设政策、方向的建议。
从当记者之初,我就关注生态环保问题了。随着对生态环保问题认识的加深,我采写稿件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对“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成就,我多次做过报道;对荒漠变绿洲的成功实践,我给予了充分的反映;对湿地保护中的问题,我如实做出披露;对沙漠化的威胁,我及时向社会发出警告。
采访这方面题材,常常要到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的地区去,但这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记得20多年前,听说毛乌素沙漠边缘有个生态专业户,我就驱车200多公里赶去采访。沙丘挡路,汽车开不进去,我便步行前往。那次采访,我在通讯《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中,介绍了冒贤一家在沙海中艰苦创业、把原来的一棵树变成一片林(此地原来就叫“一棵树”)的生态奇迹,这篇在全国较早地写沙产业的通讯,在《光明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刊登,引起各界关注。后来,冒贤生病去世,他爱人白春兰继承丈夫遗志,继续在沙海中植树治沙。胡锦涛同志曾专程前去看望,称赞白春兰是“绿化英雄”“治沙模范”。此后,我又写出消息《白春兰扎根沙海20年创造生态奇迹》,再次在《光明日报》的突出位置刊登。白春兰后来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和全国十大女杰,成为全国闻名的人物。在深入采访中,我了解到,冒贤因车祸去世的哥哥冒广曾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冒贤的弟弟冒辉继承冒广、冒贤两个哥哥的未竟事业,辞去官职在荒滩上搞绿化。我敏感地发现:这是个好题材!于是我饱蘸激情,写出了独家新闻《三兄弟的绿化接力》,为那些给大地增添绿色的人们唱了一支颂歌。
记者对接:
由于庄电一的勤于思考、采访深入,抓到的多是独家新闻。这些报道,区别于一般的就事论事,很有深度。他在采写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稿件时,消息、通讯、评论交错使用,既灵活多样,又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其中有些具有超前的目光。
庄电一:
前些年,沙尘暴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频频发生,我一直密切关注并先后写出几十篇有影响的报道。几乎每一次大的沙尘暴来临,我都要及时报道,有时还要写出述评性的文章。为了唤起人们的思考和觉醒,我尽量避免就事论事,不满足以往的肤浅报道,而是将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与林业建设结合起来。为了唤起人们爱惜家园、珍惜环境的意识,我既写消息、通讯,又写评论,相继发表了《请记住沙尘暴的警告》《沙尘暴的记忆》《滥挖甘草事件》《甘草濒危,沙暴频来》《沙尘暴钟情宁夏?》《沙尘暴警示:人类不能自己毁灭自己》《沙尘暴告诉我们什么》《沙尘暴把该说的都说了》《沙尘暴向人类发出警告:塞上明珠还能存在多久?》等许多有影响的报道和文章,在这些稿件中,我将目光聚焦于沙尘暴与“乱采滥挖”的关系,聚焦于沙尘暴与环境变化的因果关系,深刻揭示沙尘暴的成因、揭示人类不珍惜环境的危害,将沙尘暴的发生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告,进而唤起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记者对接:
庄电一先生的稿件,充分体现了他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他在十几年里持续关注一个小荒村并写出大量报道,更是在全国传为佳话。他将一个小荒村的变迁作为麻雀来解剖,揭示了其中的警示意义。
庄电一:
1998年,我到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盐池县采访。听说有个名叫黎明村的小村庄被风沙逼得四处搬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四分五裂,肢解成了4片居民区,觉得这个事例很典型,也很具有警示意义,便从县城驱车70多公里前去采访,我写出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通讯《被风沙逼得四分五散的村庄》和《风沙吞噬了黎明村》。两年后,我二访黎明村,采访那个只剩下两户人家的村庄,写出了更深入的报道《是谁毁了我们的家园?》。2002年,我三访黎明村,看到原来的黎明村只有一户了,又写了通讯《人类的退路在哪里?》,在主题上又做了进一步挖掘。2006年,我四访黎明村,发现那最后一户人家也搬走了。于是,我采访了搬迁到附近高台上的农户,了解到由于禁止乱采滥挖、禁止放牧和大量植树而带来的可喜变化,又写了长达3000字的通讯《黎明村里看“黎明”》。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我又对黎明村进行了五访、六访、七访、八访、九访,相继发表了《黎明村的新生与心声》 《黎明村的沧海桑田》 《六访黎明村》《风沙过后是“黎明”》《黎明村人迎“黎明”》《一个小荒村的聚散兴衰》《走向“统一”的村庄》《八访黎明村见证巨变》《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彩虹总在风雨后》《黎明村的魅力》《黎明村的大事小情》等多篇既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报道,使这组系列报道既系统又完整,所揭示的主题也更有说服力,在读者的心中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记者对接:
下面提到的报道,与防沙护林、退耕还林、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因为长期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写出了一些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并产生了良好的报道效果,庄先生本人获得了我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他采写的稿件也多次在全国性和地区性评比中获奖,其中获得“梁希林业宣传突出贡献奖”和“关注森林奖”的作品就有好几篇。
庄电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爆发天牛灾害,仅宁夏一地就砍伐成材林8000多万株,损失达数亿元。我不但对天牛灾害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而且反映了防治进程,分析了原因,找出了教训,探索防治出路。我采写的《警惕无烟森林火灾蔓延》、《抓只虫子就可换钱——宁夏彭阳县敞开收购天牛》等报道都曾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长篇通讯《人与天牛之战》在《光明日报》上登了一个整版,对推动日本为天牛防治向我国提供5亿日元的技术援助起了促进作用。后来,日本与宁夏合作在银川建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我对其研究成果又给予了及时报道。宁夏农学院专家根据我的报道开始专注天牛防治,还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我采写的《宁夏成功饲养出天牛的天敌》《小小天牛,不能小看》《天牛,看你还能“牛”几时?》等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场长王有德,是中宣部推出的重大典型。其实,在多年前,我就曾深入到林场采访并写出了长篇通讯《沙海播绿》。这篇在《光明日报》突出位置刊登的通讯,也成为对该场和王有德的最早报道。《光明日报》把采访王有德的任务交给了我。我深入采访、精心构思,写出了长篇通讯《尝尽千般苦,播绿一方土》,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宁夏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做了转载。此稿后来还被评为第二届“关注森林奖”一等奖和“杜邦杯”环境好新闻三等奖。此后,我又对王有德进行了跟踪采访,通讯《治沙英雄的新形象》通过几个故事和几个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王有德的精神风貌。
在30年的工作经历中,我采访的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不论走到哪里,都注意采写环保方面的稿件。到海南,我写了《神奇的海南,永久的绿洲》,写出了热带林业建设的成就;到河南,我写了《郑州人宽容“鸟害”》,写出了“绿城”郑州的环境风貌和郑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到陕西,我写了《黄土高原一肺叶》,写出了陕北黄龙县绿树成荫、生态优美的风光;到辽宁,我写了《鞍山:由“黑”变“绿”更迷人》,写出了钢铁之都城市绿化的新景观;到青海,我写了《“环保公路”:在大西北延伸》,写出了林业部门配合公路建设植树种草的新贡献;到甘肃,我写了《绿色的能源 绿色的希望》,反映环保产业的新动向、新趋势。
此外,我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稿件还有《引来翠绿染煤城》 《岂容野兔、鼢鼠如此肆虐》等数十篇。《光明日报》曾在头版突出位置配“编者按”刊登了我采写的通讯《盐池县如何实现沙漠化逆转》,我在这篇报道中用“如画美景入眼来”“回首往事感慨多”“禁牧良策扭乾坤”“重整河山气象新”4个小标题来展现这个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沧桑巨变,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我对此给予了密切关注并写出了许多报道。2006年,我和当地一位记者到固原山区进行了历时4天的深入采访,合写了两篇长篇通讯。其中《重整河山看退耕》,热情讴歌了这一生态工程的成就,在《宁夏日报》1月8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3天后,《宁夏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登我们合写的另一篇长篇通讯《“2605项目”的悲剧会重演吗?》。在退耕还林粮款补贴即将到期的关键时刻,我及早发现了退耕还林中的问题,我采写的述评性报道《退耕还林:补贴到期之后怎么办》(《光明日报》在2006年1月7日以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不仅写出了现实存在的问题,而且写出了20多年前一个退耕项目失败的教训,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对我的报道十分重视,国家林业局更是格外重视。有关负责人当面表示,将在深入调研后向国务院提交报告。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先后到宁夏调研。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也率领退耕办负责人专程到宁夏实地探讨“2605项目”的教训。临走时,李育材副局长对时任自治区主席马启智表示:“我在宁夏取到了真经。”随后,国家有关部门调整了退耕还林政策,决定将相关政策再延续一个周期。第二个周期进展如何?还有哪些突出问题?国家政策该如何调整?我将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展开采访。
我也是个“环保志愿者”!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虽然我并没有相应的任命,也没有人为我授予什么称号。
关注生态环保问题,是我30年不变的信念,我为当一名环保志愿者感到高兴和自豪,也愿意终生当一个“环保志愿者”。
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活在这个星球的每个人对此都义不容辞。我为此还要继续大声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