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的故事

2016-11-19 04:04达多吉
西藏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乡干部营房波林

达多吉

萨让,一个陌生而美好的名字。萨让乡,在距札达县180公里的边境。去萨让的道路,当地人都叫它“阿里的天路”,言其险峻,听说一年里有多半年大雪封山不能通车,与外界隔绝。

阿里,在我们平常的印象里就是道路艰险,“阿里的天路”会是什么样子?很牵扯人的想象。在阿里七月的一天,我有机会去了一趟萨让。

原来是没有去萨让的安排的。说来也是巧合,在狮泉河的时候,地委领导谈到了萨让,说那个地方很典型,干部群众对边防建设贡献很大,建议去看看。在普兰塔青镇办完事情,第二天一早出发前往札达,午饭前就赶到了县城,拜访县领导,县里请宣传部派人员陪同,但没有车辆,此时我们对萨让的道路还没有概念,说那就我们自己去,看看晚上就回来,阿里这个季节晚上十点也不会天黑,时间还来得及。县领导当即就乐了,说你们自己去肯定不行,道路不熟悉,还得找同行的。正好萨让乡党委书记在县里办完事,刚往回返,被领导召回来。我们在县上的主街上见面,乡书记是一位精干的军转干部,从县附近的香孜调到萨让不久,据说去年雪大,在乡里被封闭了七八个月,直到食品“弹尽粮绝”。乡书记说当时从乡里到附近的两个村民组,不到几公里的距离,趟着一两米深的积雪得走十多个小时,浑身分不清汗水雪水,里外湿透。乡里出了一个重病号,还是部队派直升飞机接出去的。直升飞机到的那天,组织乡干部和村民在半山的平缓坡地上用石头标志出降落点,也是大费周章,直到飞机到来之前才把病号送到那里。

说着闲话,县乡的同志们买好了干粮,馒头饼子、卤肉凉菜,临出发的时候,乡书记看看天色说,但愿不要下雨,要不天黑之前赶不到。

看着一碧如洗的蓝天,我有点犯迷糊,这样的天气会下雨?何况180公里的路程,现在离天黑还有八九个小时呢!

驱车上路,旁古格遗址向西,一路的土林丹霞地貌,奇峻崔嵬,继而进入连绵的大山,真切体会到了“阿里的天路”是什么样的内涵。同行的伙伴都默不作声,只听见车胎和地面的摩擦声以及刺耳的刹车声。路上还遭遇一次爆胎,辛亏是在平缓的路上,不过这次爆胎使后来返回的路途提心吊胆,因为在乡里无法补胎,备用轮胎又只有一个,如果再遇上一次爆胎,只好在大山里祈祷老天保佑,有前往萨让乡的车路过了,这是后话。

按说,这么些年在西藏行走,走过的路经过的山也算不少,但往萨让去的道路,真可以算是惊险了,有的悬崖上,越野车掉头得来好几把倒挡,真正险象丛生,好在乡里领路的司机,已经完全适应这样的路况,在许多地方还要截弯取直,抄小路走近道,后面看上去就是在六七十度的陡坡上行驶。他这样的艺高人胆大,给我们了不少的信心和胆量,途中休息路餐的时候,乡书记和同行的乡干部还夸我们,说县里来的好多司机都不敢开刚路过的一段,还要乡里的司机帮忙,我们的司机就颇有得意之色,我们也就更不担心了。

再说天气,翻一座山头一个样,一会烈日高照,一会浓云密布,如此路况,要真下起雨来,还真有点吃不消。

这样一路行来,向晚七八点钟,远远看见对面山腰上的萨让乡,在夕阳的余晖下,绿树环抱,远看只有篮球场大小,下到山脚再爬上去,看见有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中间有几排两层的小楼房,便是乡政府所在地和乡干部们的住所了。

在乡里的食堂吃晚饭,有十来个男女青年,都是这两年分配的大学生,乡长也是刚从县机关派来任职的,也很年轻,有这样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使这遥远的边境乡也显得不再寂寥。晚饭后,乡书记陪着我们巡视他的领地,有一处过去的我边防军的营房,四角碉堡还很完整,俯控四下,战略地位十分险要,可见当时的地位,现在已经被评定为红色遗迹,但还没有加以修缮。山坡上除了农田,土地有限,乡政府和宿舍都是在山坡上平整土地建起来的。民房有好有坏,据说破旧的住房都空置着,房主人或者去县里投亲靠友,或者外出做生意,很少回来居住。本来这个村民组20多户村民,现在只剩下十几户了。山的背后就是印度,看来,乡干部和村民们守土固边的担子还真不轻。

相比县里,萨让乡的海拔很低,只有不到3000米,晚上在乡里的简易招待所摸黑躺下,听见风过树梢的声音和远处的狗吠,很快就入了梦乡。

相约好第二天早起,返回途中去拜访边防波林连。天还没有大亮,整个萨让还在静静的沉睡中,我们的越野车轻轻打火,离开了乡政府前小小的水泥操场,再次驶上了砂石路面。再见了,萨让!这个小小的乡,也许连内地的一个村民小组也赶不上,也许我们很难再一次到这里来,但它却如此深刻的刻印在了我的心里。再见了萨让,再见了,萨让的年轻人!

可能是早起气温较低,感觉汽车行驶起来要轻快的多,很快到了波林连驻地。院落整洁,也是绿色环抱,但不是树,这里海拔太高,树木不能成活,绿色的是草坪。还有塑料大棚,种着蔬菜和一些瓜果。乡里已经提前沟通了,官兵们都有了准备,用甘甜多汁的新疆西瓜招待我们。

大部分战士刚刚吃过早饭,准备开始照例的军事科目训练了,几位干部和宣传干事给我们介绍情况。萨让乡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都还有外逃的叛匪回窜,敌情一直比较复杂,波林连肩负着很重的战斗任务,这么多年也涌现了许多先进模范。说到这里,官兵们特别提到了一个特殊的模范——老黑。

连队对面的山坡上大大的用白石头砌着几个大字——“传统之光老黑精神”老黑,什么角色?老黑是波林连编外服役十年、荣立三等功一次的“战士”,一头光荣的老黑牛。

老黑牛生于1982年,2002年病逝,在波林连编外服役10年,生活20余年。

1985年,波林连新建营房,但没有水井,全连官兵的生活用水全靠人挑马驮往返于距营房600多米的泉眼。后来,连队一位有心的战士开始调教刚刚买来的老黑,几个月后,这个通人性的老黑独立承担起了为全连官兵运水的任务,它每天背驮四个水桶,装水的战士只要在它背上轻轻一拍,它就会准确无误的依次把水送到各个班排,人不取水它不走开,任务没有完成它不吃路边的草,营房种植了草坪,它也不吃草坪的草,更不践踏草坪。

鉴于老黑的出色表现,1986年11月,军区专门给它授予三等功一次。

后来老黑年老体迈,波林连安排专人照顾它的生活,但它从不在军营闲逛,每年老兵复员转业时,都要跟老黑合影留念。一晃20余年,老黑成了波林连新老战士亲密的编外战友。2002年元月5日,老黑因心脏病突发,经连队军医长达几小时的抢救无效去世。

老黑去世后,波林连按军人的礼遇为它举行了隆重葬礼,并大力掀起了向老黑学习的活动,学习它吃大苦耐大劳,默默无闻奉献高原的精神。波林连为老黑在营房边的山坡上建了一个墓,每年新兵到来,会在墓前接受入伍教育,每年老兵退役,会到墓前跟老黑告别,献上洁白的哈达。

听到这里,我们被打动了。老黑的事迹固然让人感动,但更让人感动的,是官兵们对这样一个编外战友的深厚情谊,是这种延绵不绝的相守。也许是这样一片山水,养育了这样一种纯粹的精神。临行的时候,我们也专门到老黑牛的目前瞻仰,致以我们的敬意。

讲这个故事的,是波林连的宣传干事,他甚至还有一份老黑牛生平事迹的简单文字材料,但谈到具体细节,全连官兵都得听一个人的,他是波林连的三级士官,在部队已经服役十多年的老兵。

老兵姓甚名谁,当时也没有记住,只知道他是辽宁铁岭一带的人,说话口音浓重,不善于表达,问一句回一句,完全没有东北老乡的口若悬河。波林连现任的连长,是他带过的兵,陪着我们下来的县宣传部干部小肖,是他带过的兵,据说扎达县还有许多转业干部,是他带出来的兵。在返回札达县城的路上,小肖告诉我们,老兵今年面临一个选择,或者能晋升四级士官,或者面临退伍转业。他在部队多年,对地方事务早已生疏,同时在阿里呆的时间长了,对高原有了依恋的感情,很希望能继续留在部队或者在阿里就业。我们真心祝福他的愿望能够实现!其实,老兵也是一只勤勤恳恳的老黑牛。

猜你喜欢
乡干部营房波林
基于改进TIFN-TOPSIS的既有营房改造再利用全寿命周期决策方法
良心的宽度
基于审计效能的营房工程审计模式创新重塑
浅谈抓好军队营房建设管理的几点想法
屠格涅夫偏爱已婚女
喜迎军嫂到营房
市政府里的“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