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模式选择

2016-11-19 02:56:28万宣辰
当代经济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信用社农村金融金融机构

杜 婕,万宣辰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模式选择

杜婕,万宣辰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农村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主要薄弱之处,农村企业间结算速度慢、结算难等影响到交易效率的提高,影响着资金的周转速度;农村取款难,存款也难,存取款的时间、交通等成本较高,相关融资手续相当繁琐。与城市金融信息化相比,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在人才、资金、技术、组织活力等关键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从整体上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必须规避劣势、整合优势资源,这是摆在农村金融机构面前的首要任务。同时,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资金流动效率,我国必须加强农村主要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农村;农村金融;信息化;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相对于城市金融信息化起步较晚,在城市金融实现了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后,农村金融机构才开始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之间及其内部实现了互联互通,同时与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和信用征信系统,实现了信息的集中和共享。此外,农村金融综合业务系统建设也开始起步,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渠道的电子银行开始在农村普及,金融机构的管理也逐渐开始实现信息化。

对于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施慧洪、李昊原基于对经济发展走向和现实条件的考量,采用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两种方法深入分析了农村金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拓展了农村金融的政策运作方式,构建了运作体系;[1]刘伟等对农村金融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信息化助力农村金融全覆盖提出了详细的规划;[2]李洪涛认为,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了数据大集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和机构间均实现了金融信息化网络,使得地方性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的新系统、新业务不断上线;[3]马文翰提出,在大数据时代,农业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等的挑战,农业、信息技术与农村金融形成了三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通过对农村金融体系信息化升级,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金融体系大数据平台,加大数据收集渠道和规模,并及时向社会公开,促进不同产业间数据交流,提升金融资本资源配置效率,可加速促进农业、金融业、信息产业良性互动发展。[4]在对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的借鉴方面,李硕、姚凤阁认为,日本成熟的农村金融体系兼具合作性和政策性,完善的信用制度和监管制度是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有力武器,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5]

本文旨在对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及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主体提出各自的个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几种模式选择。

二、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特点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发展课题组在2008年发表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中,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定义做出如下表述:农村金融在我国一般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地区提供的存款、贷款、汇兑、保险、期货、证券等各种金融服务,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即民间金融)。限于农村金融服务主要由正规金融提供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所提到的农村金融信息化,都是指农村主要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村、农业的银行机构的信息化。从正规金融机构组成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信用社在县乡镇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其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远不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商业银行,但为了满足客户对优质服务的需求,以及在与工商银行等优质服务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农村信用社不断提升自身。在硬件投资方面,农村信用社一般采用高端服务器,省级农村信用社多采用小型机以保证安全性,满足性能要求;在软件方面,多选择价廉物美的软件和中小型软件服务商。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工作主要包括:省级数据大集中;通过数据统一集中、降低数据取得门槛,不仅在农村信用社联社内、联社间,更要在联社与其他金融机构间联通合作;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发展多渠道电子银行;大力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升在省级联行层面上的管理能力;在技术人才培养、供应上,为信息安全提供充分的支持,并以规范的技术流程形成对信息安全系统的强有力保障。

(2)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资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五,其每年财务数据容量将近3TB,全国并发用户高达2000人。邮政储蓄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广泛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储蓄网点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汇兑网点,也达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二。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全国大集中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邮储行全国所属网店的财务核算大集中,将分散在储蓄、会计、汇兑、基金、信贷、卡业务等各个子系统中的全部数据,都导入了新的财务管理系统。新财务系统以其全面、强大的功能,为邮政储蓄银行提高效率、加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方便生成全行的报表和一本帐,实现财务管控体系的综合性和稳定性。

(3)受政策、环境、技术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我国没有类似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FNB)那样的虚拟银行,为克服农行由于电子金融能力不强导致客户流失的弊端,2006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在电子金融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是完成了省域数据集中、集中式信贷管理系统推广、联网通用、全国数据集中原型四大重点工程;二是实现了中国农业银行数据集中,开创了“一个法人、一个版本、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一网通天下”;三是农行软件开发中心集中精力构建银行核心业务处理系统、电子银行体系以及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四是加强农村电子支付能力的建设,大力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转账电话的应用,促进农村支付现代化;创新电子支付产品,创新电话银行产品、电子提单质押贷款等增值产品;推广电子商务信用支付平台,创新电子支付模式。[6]

(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体制不顺、人才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其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为此,遵照相关发展规划的指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力图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和经营决策支持平台,以及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体系。

2.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共性问题

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在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现状下,金融信息化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进程中,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尚没有实现家家通电话,农村通信手段仍有待进一步更新,这导致农村金融信息化难以有效开展。单单实现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而无法实现使用的信息化,实施效果显然大打折扣。

(2)农户对金融信息化的需求不强烈。在农村,由于知识相对匮乏,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缓慢,金融信息化相关服务难以得到农户的普遍认可与接收。或担忧电子银行的安全性问题,或顾虑成本费用,农村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的概率不高。事实上,要想带动农民掌握使用网络技术,网络银行设施的优化建设和使用方式的普及都十分关键,信息革命的推进需要农户观念的同步转变和网络操作能力的逐步提升。

(3)金融机构信息化推进的动力不够强大,囿于技术、资金、人才等的不足,难以实现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严重推迟了金融信息化的进程。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银行面临的问题,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证券等机构也同样面临着此类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及发展投入,这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3.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个性问题

与城市金融比较起来,我国农村金融各主要机构在各自信息化发展道路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主体而言,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又具有其各自的特点。

(1)农村信用社。山东省和江西省等地区于2006年广泛进行了省级数据集中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综合业务系统、信用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尤其是全国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的成立,实现了农村信用社跨行汇兑、全国通存通兑,极大地缩小了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差距。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信息化方面,从人才、资金、技术,到组织、实施成本等均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在金融信息化意识方面,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相关领导认识不充分,对于金融信息化的开展缺乏积极性和动力;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缺少金融信息化所需的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我国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工作开展已有几十年了,至今已基本实现省、市范围内的网络建设,但与此相匹配的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人才却凤毛麟角,一方面缺乏对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和应用进行有效规划的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拥有业务、科技、管理等综合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最后,农村信用社管理架构过于复杂,无形中加大了信息网络的建设、软件的设计应用的复杂程度,不利于相关业务的开展与应用。

(2)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电子支付领域处于相对领先地位,拥有较积极的市场开拓决心和行动力。金融机构信息化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构建部门间信息化协调机制。这有赖于金融机构最高层领导的“大信息化”理念的塑造,即要有企业家精神。当然,金融机构信息化不是短期内不得不进行的业务,而是一种长期发展战略。并且,信息化的开展不能单单依赖金融机构的科技部或某个单一部门或领导的力量,更需要银行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努力。

(3)农业发展银行。金融信息化需要拥有金融、计算机、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类人才在农业发展银行现有管理机制中却难以被重用,上升通道狭窄甚至封闭,晋升存在“天花板”等内部问题,均导致人才的主动脱离或被动流失,不利于农业发展银行的长远发展。这些体现了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管理机制的弊端,农业发展银行在管理上存在明显的惰性。这种惰性与金融信息化的激励背道而驰。

(4)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成立较晚,更容易接受和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领先的金融技术,实现在农村金融信息化上“后来居上”的目标。邮政储蓄银行是农村金融信息化方面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与之合作的企业具有业界一流的金融IT水准,以弥补邮政储蓄银行在这方面的弱点。

三、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建设思路与未来模式选择

1.农村金融信息化问题的解决思路

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工作的推动可从以下三种模式中选择:第一种是大型企业领导推动模式。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范围内,省级联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直接领导机构,在人才、资金和自护等资源的集聚层面具有绝对的优势,有利于大力推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第二种是市场推动模式,这种模式仅仅可以成功应用于那些具备良好市场条件的局部区域、局部地区。以华南地区为例,农村信用社联合众多中小企业承接农村金融机构的招标项目,利用自身天然优势,大力发掘、充分联合区域内数据库、通信、Java设计、咨询等部门的优势力量,形成稳定的市场合作关系。第三种是在我国普遍适用的政府推动模式。我国金融机构的主管行政部门具有任何其他机构所没有的、在国家层面聚集大量资金、人才、行政威信的能力。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便于推动农村信用社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开展金融信息化。例如,在全国范围推广的农村信用社全国清算支付系统,轻易实现了农村信用社的全国支付。

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已基本具备了完备的基础,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是通过创新寻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推广模式,在充分调动现有农村金融潜能的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应着重关注对电子支付市场的培育,可以通过与大型农业机构、地方政府和电子商务公司合作的方式,改进业务流程,改变价值生产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新鲜血液和新动力是应对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所表现出的惰性的最佳选择。针对农业发展银行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能力的匮乏,可以以购买和合作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资源。比如,农业发展银行业与中国工商银行在信贷管理系统CM2002上的合作,可以有效推进金融信息化的开展。控制合作性风险、甄选合作伙伴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农村金融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针对邮政储蓄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来说,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制定超前的战略规划,对与其合作的技术团队进行严格的把关和筛选,在技术上保先进;针对农村地区和农业发展打造高质量的营销团队,打造有农村特色的市场营销活动,使电子银行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推进效率更高,更“亲民”,培育市场,挖掘市场潜力,制定清晰可行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将信息化目标贯彻到底。

2.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未来模式选择

与城市金融信息化相比,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在人才、资金、技术、组织活力这些关键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从整体上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必须要规避劣势,整合优势资源,这是摆在农村金融机构面前的首要任务。综合来看,未来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可以着重选择以下几种模式。

(1)外包模式

外包模式作为被广泛关注和采用的一种金融信息化模式,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有效节约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极大地缩小农村金融机构与同行竞争对手的差距。如表1所示,外包可以分为战略层次外包、战术层次外包和一般层次外包。囿于成本、资金和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可以效仿美国金融机构的普遍做法,将软件系统设计、软硬件维护等高成本、高技术含量的业务外包给具有此方面优势的金融IT公司,而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则集中精力做好金融业务。

表1 企业外部决策的层次和特征

农村金融机构在挑选金融IT公司时,必须对外包公司的规模和诚信等问题进行谨慎考量,避免农村金融机构项目外包后,金融IT企业滥用其获得的优势地位破坏市场甚至威胁金融机构本身的利益。目前,限制我国金融IT公司成为优秀外包合作伙伴的重要因素就是技术。技术水平现状完全不能满足我国金融信息化的需要,即使像神州数码这样在我国业内排名靠前的金融IT公司仍不具备承担大型银行整套软件开发和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实力。较之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强综合实力的IBM、HP、Oracle等公司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国银行不愿将核心软件外包。如中国工商银行与神州数码的合作,在外包模式选择上仅选择战术层次上的外包,而国内更多金融IT公司仅接受一般层次上的外包。此外,国内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则多选择将核心软件外包,而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如人保、中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普遍采用中国工商银行的金融信息化的组织模式。

鉴于外包公司市场细分的特点,我国在制定外包政策时应积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并通过颁布行政法规的方式规范外包市场的健康发展,鼓励金融IT公司广泛参与到金融机构信息化工作中。

(2)资本纽带等合作模式

资本纽带关系是企业集团成员之间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联结起来的企业关系,从而形成成员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农村金融信息化可依托资本纽带,实现银行与金融IT公司的密切合作,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深入联合。目前,在我国电子支付领域活跃的有支付宝、易宝支付、财富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这些公司为支付双方带来质优价廉的服务和良好的收益,极大地开拓了我国电子支付市场。在这种第三方支付模式下,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了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抢占先机并实现最终的胜出,选择与国外大型公司合作的方式,这种合作为国内提供了大量优势资金和技术,推进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同样,银行也可以通过资本纽带的方式让金融IT企业的新鲜理念和新鲜血液,为银行金融信息化带来刺激和促进。目前,我国金融IT公司仍处于创业初期,在人才、资金、技术等层面均不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相对而言,一批企业如恒生电子、华东合创、信雅达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并且,随着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更多更好的投资项目会促进投资主体在数量和实力上的提升,金融IT公司各方面实力的提升,将在与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更好地推进金融信息化工程的进行。

(3)SaaS模式

SaaS模式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数据中心出租服务模式,即企业通过巨额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的数据中心硬件设施、开发软件、构建机房等。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付费使用合作关系。在此模式下,金融机构不必过问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购买、维护、更新等问题,可以集中资金、人才与精力经营核心业务,极大地简化了对金融信息化的管理。

理论上说,SaaS模式在数据中心建成后方可运行,顺利发挥其功能;但在实际市场交易中,SaaS模式带来的问题却十分明显:第一,现实中构建的数据中心规模太少,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且一旦发生问题,造成的损失过重,可能无法有效弥补;第二,SaaS模式对双方责任界定、赔偿、违约等问题上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第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盗版软件的盛行降低了软件布置成本;第四,我国小型金融机构存在普遍的联合,SaaS效益不佳。

为此,就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态来看,综合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在市场中的力量不容小觑,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也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电子金融产业的发展应做到技术性垄断和技术细分并重,切不可偏废。要确保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数量的适度比例,适当抑制双方的弊端,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从而为农村金融信息化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4)建立省级数据中心模式

建立省级数据中心模式是目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数据大集中的过渡形式。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在省级集中的基础上建立省级数据集中,通过对客户数据、交易数据等重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有效挖掘,总结规律与问题,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发与工作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国家统计工作由于种种问题,存在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数据失真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多种类型的省级数据信息中心,让金融信息有良好的生存、发展土壤,能有效完成与其他类型数据的结合。大力加强省级信息统计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信息丰富的新阶段。

(5)全国统一信息化平台模式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实现了全国数据大集中,通过金融产品的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网上银行的功能,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活力的金融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我国亟待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统一的电子医务、电子教育、电子农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平台,让这些平台的经济外部效应得到有效的发挥。一方面,便于人民通过网络更便捷地获取科学、系统、全面的信息,改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在更高层次实现信息集中,增强计划的科学性,提升社会管理力、控制力和协调力。搭建全国统一信息化平台所需巨额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大型企业支付、财政直接支付或间接支付等方式实现。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农户对信息产品付费业务的认识不足、肯定不够等问题,该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应充分考虑信息生产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和相应规划。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本文指出了在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下农村金融信息化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首先,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次,农户对金融信息化的需求不强烈;最后,从村金融机构信息化的推进缺乏动力。同时,不同的金融机构主体之间还存在个性问题。针对这些个性问题,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对于农村信用社,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大型企业领导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中国农业银行需要着重关注对电子支付市场的培育,通过创新寻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推广模式;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强合作,注入新鲜血液和新动力则是目前发展阶段的最佳选择;而邮政储蓄银行一方面应该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需要打造高质量的营销团队以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市场份额。在此思路的基础上,本文又提出了几种中国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未来模式,而到底哪种模式更有优越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本文旨在为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几种解决思路和发展模式。对于几种金融信息化模式的具体选择,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金融IT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如在资金实力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重视金融IT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价值能力和竞争实力变化,酌情进行模式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兼顾金融机构自身在资本和人才等方面的实力以及外部技术力量。上述五种模式,不论是大型金融机构还是中小型金融机构都可以视情况自主选择。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特点的实际情况,通过适当模式的选择与运用,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化,有效实现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统一,切实服务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

[1]施慧洪,李昊原.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对策分析[J].杭州:浙江金融,2009(5):33-35.

[2]中国人民银行鄂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刘伟.信息化助力农村金融全覆盖[J].广州:金融科技时代,2011(12):48-50.

[3]李洪涛.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广州:金融科技时代,2012(12):52-53.

[4]马文翰.大数据时代下农村金融体系信息化建设[J].昆明:时代金融,2015(9):40-43.

[5]李硕,姚凤阁.日本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启示[J].长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35-237.

[6]凌守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哈尔滨:商业研究,2015(1):110-115.

责任编辑:蔡强

F830.49

A

1005-2674(2016)09-086-07

2016-05-20

吉林省软科学项目(20110641)

杜婕(1955-),女,辽宁锦州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万宣辰(198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信用社农村金融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02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6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6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红土地(2016年10期)2016-01-28 08: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