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2016-11-19 06:17王宝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二聚体肝炎肝功能

王宝涛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郑州 450000)



·临床研究·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王宝涛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郑州 450000)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收集该院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8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D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的变化情况及与不同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延长,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b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观察组PT、TT、APTT时间延长、D-D水平升高,Fbg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凝血功能障碍是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通过检测PT、TT、APTT、Fbg及血浆D-D的变化,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临床意义。

肝炎后肝硬化;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肝炎后肝硬化可引起肝功能损害,是临床最主要的肝脏疾病之一。并发肝硬化时,肝细胞广泛纤维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共同作用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纤维系统失去平衡,出现凝血指标异常[1]。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肝功能逐渐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大量降低,进一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2]。现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以及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临床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32.5~56.8岁,平均年龄(45.5±2.5)岁。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22例,B级31例,C级27例。患者无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肝癌等,且均符合Child-Pugh分级标准[3]。随机抽取同时期8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30.5~60.8岁,平均年龄(42.5±3.5)岁。2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仪器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方法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受检者于清晨6:00空腹经肘正中静脉抽血2.7 mL,加入含3.2%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样比例为1∶9)的抗凝管中,立即180°轻轻颠倒混匀5~6次,操作过程保证标本和试剂的充分混匀,避免污染。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血浆上机进行检测,操作环境温度为0~37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凝固法,Fbg使用Clauss法,D-D应用免疫比浊法。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延长,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b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加(Child A~C级),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延长,D-D升高,Fbg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

表1 2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分级与凝血功能、D-D的关系±s)

3 讨 论

肝脏是机体最大的实质脏器和消化腺,是维持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动态平衡的重要器官。肝脏不但能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和纤溶因子,还能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感染肝炎病毒后,肝硬化的发病率升高且治疗效果较差,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4]。肝硬化是肝脏各种慢性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不可逆的病理改变。肝炎并发肝硬化时,由于正常的肝细胞遭到破坏,导致凝血因子减少,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失去平衡,进而出现各种凝血功能异常。当肝脏凝血因子减少时,可导致肝内出血。出血是肝炎后肝硬化较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5]。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腹腔积液、肝性脑病、PT、血清胆红素、血清清蛋白等,将肝炎后肝硬化分为Child A、B、C 3个等级,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

PT、TT、APTT、血浆D-D及Fbg是检查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检测水平的变化及肝功能受损程度和肝硬化病情发展密切相关。PT反映外凝血功能,APTT反映内凝血功能,TT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及肝素样物质水平,Fbg是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在纤维蛋白降解的早期即可被检测,被认为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标志物[6]。D-D水平升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是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的潜在标志物之一。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可引起TT及Fbg的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Fbg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报道相符[1,7]。林莎等[8]研究报道,当患者伴有腹腔积液时,PT、TT、APTT时间明显延长,说明腹腔积液的肝硬化患者有更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未对有无腹腔积液患者的凝血功能做相关统计,还有待其他同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肝损害的加重、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逐渐延长,D-D水平逐渐升高,Fbg逐渐下降,说明各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加剧肝硬化患者肝脏损伤程度。

综上所述,肝炎后肝硬化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检测PT、TT、APTT、Fbg及血浆D-D的变化,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对肝硬化的病情评估起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1]胡晓,程超,冯立民.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28(2):60-62.

[2]王莉娟,吴金明,余震,等.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7):796-797.

[3]徐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03-105.

[4]闫兰菊.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4):58-59.

[5]孙玉洁,吴兵,金雪琴,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4,24(1):66-69.

[6]李玉梅,刘然,卜凡叶,等.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D-二聚体测定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6):740.

[7]刘同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与 Child-Pugh 肝功能分级的关系[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3):88-89.

[8]林莎,祁晓婷,毛卫林,等.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3):279-280.

10.3969/j.issn.1673-4130.2016.20.040

A

1673-4130(2016)20-2899-03

2016-04-16

2016-07-13)

猜你喜欢
二聚体肝炎肝功能
《世界肝炎日》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