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2006年夏季,我的建筑队正处在红红火火的上升时期,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毅然返乡竞选为开鲁县吉日嘎郎吐镇四合福村村委会主任,这意味着我每年将损失数十万元的收入。但肩负着带富众乡亲,建设美丽家园的重任,在连任两届村委会主任后,我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从建筑行业的“小老板”换位到村里的“当家人”,短短10年间,我由农村工作的“门外汉”变成基层党建的行家里手,四合福村也一跃成为产业化致富的龙头村和嘎查“532” 工作法的发源村。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我生活工作中的良师益友——《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给我的启迪,是她引领我逐步成长、成熟。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耕地少,种植单一,我们的四口之家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村里出了名的困难户。刚20岁的我不甘贫困,组建了一支十几人的瓦工队承建民房,由于质量好、讲诚信,逐步赢得了市场。
2004年,我们的瓦工队发展成为拥有技术、施工、财会等各类专业人员400多人的工程队,工程遍及沈阳、吉林等地,承揽项目也由普通民房、厂房转向大型商住楼、现代化办公楼,年盈利超过百万元。2005年,回村过大年的我,得知全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3000元,离家15年,没想到乡亲们的收入提高得这样缓慢,土房、危房比比皆是。于是我下定决心,留在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竞选第二年换届的村委会主任。
2006年8月,我在竞选村委会主任时向村民承诺:廉洁务实,不贪占集体一分钱;公开透明,严厉打击非法侵占集体土地行为;多措并举,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结果,我以满票当选为四合福村村委会主任。
上任伊始,四合福村村务管理混乱,上访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在全镇严重滞后。带着困惑,我找到当时的镇党委书记王子龙,他把一套自己装订成册的《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推荐给我,让我好好学习里面的典型经验。接过厚厚的杂志,我当时很不以为然,心里想“哪有这么神,我都琢磨了两个月了,还没头绪”。晚上,抱着好奇心,我信手翻开杂志,其中《党课辅导》栏目中的《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基层党建》栏目中的《伊金霍洛镇:村治新模式》,以及反映“四议两公开”的系列文章让我脑洞大开,很受启发。我意识到,土地发包、机电井承包等事项不公开不透明、处理不公道是群众意见大的主要因素。要想让群众理解支持,“阳光村务”势在必行。
后来,我自己订阅了《实践》杂志,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借鉴里面的工作方法。2009年,旧村部因年久失修,“两委”班子决定竞价拍卖,我们借鉴杂志上介绍的做法,又增加了几个民主环节,采取村党支部会议、村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等方式,并报请镇党委、政府审议,以公开栏、广播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知晓。当时定价20万元,村民半信半疑,纷纷议论:最后能卖到10万元就不错了,而且断定有“暗箱操作”。结果,经过一系列公开透明全程监督的拍卖过程,村部以35万元的高价卖出,村民拍手称快。
我尝到了阅读杂志的甜头,尤其爱看其他地方村支书是怎么做的,其中《基层干部的楷模》《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等文章中的村支书、村主任,或卖掉家里的耕牛、羊群为村里打井上电,或拿出积蓄帮扶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在村里建设新村部、文化广场时,我们的施工队不计报酬,7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仅花费120万元,让利集体60万元。这些工程的全过程都依据旧村部拍卖时制定的民主程序和公开透明的方法进行,这个做法不仅赢得了民心,而且被开鲁县委组织部等部门总结为“532” 工作法在全区推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四合福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市县两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我本人也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并当选为通辽市党代表,被通辽市委宣传部评选为“最美通辽人”等。感谢《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使我在新农村的大舞台上找到了支点,为家乡的美丽、乡亲们的富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通辽市吉日嘎郎吐镇四合福村村委会)
(责任编辑/麦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