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无法拯救的现世焦虑
Point
三万年前的远古人类每天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会比现代人更快乐吗?
1976年出生的赫拉利凭借2011年出版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跃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
三万年前的远古人类每天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会比现代人更快乐吗?——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曾经这么设想。“如果是个采集者,可能是在大约早上8点离开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茎、抓抓青蛙,偶尔还得躲一下老虎。但等到中午过后,他们就可以回到部落煮午餐。接下来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聊聊八卦、讲讲故事,跟孩子玩,或者就是放松放松。”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描写道。
与之相比,现代世界的城市人要凄惨得多。他们每天七点多出门挤地铁,走过饱受污染的街道,呼吸带有雾霾的空气,坐在窄小的办公室隔间里,对着同一台电脑敲敲打打,时间长达八小时或更多——等晚上七八点到家,吃点微波炉加热、加了工业合成调味剂的餐食,还得洗碗、洗衣服。赫拉利紧接着指出,原始人的代价可能是碰上老虎或是蛇,但他们倒也不用担心车祸、地沟油或工业污染。
“今天的人类已经失去了专注于当下的能力,无法像我们的祖先那样用听觉和嗅觉去感知世界。”上周日,赫拉利在北京一座四合院里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原始采集者在森林里采蘑菇需要保持高度警觉,因为可能会遇到老虎,也可能会误食毒蘑菇;而今天我们去超市买东西根本不需要这样做。整个社会系统都要求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更有效率的事情上,大家时刻关注着手机,压根不在乎周围发生的事情。”
“这样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生活变得没那么丰富、不再深厚。”赫拉利说。他并不想一味歌颂过去的黄金时代,而是想理性客观地重新审视人类在历史中的变化过程,并借此寻找当下的答案。
1976年出生的赫拉利凭借2011年出版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跃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这本书曾经连续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获得43个国家版权,中文版也在去年发布。根据其图书而做的演讲视频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为他吸引了大批粉丝。
这本关乎人类发展历史的书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领域,主题宏大得惊人。既有生物考古、历史政治、语言伦理、宗教、商业,也有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智能网络等等,而赫拉利却以平实的语言和逻辑,把看似庞杂的一切整合起来。
“历史并不只有那些干巴巴的事实,(比如)某个国王在某年某月取得了某场战争的胜利。因为这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为什么我要关心这些事情呢?”他说,“但是假如你了解历史上人们的切身体验,并且知道这些体验是如何变化的、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当下的生活体验,这就可以让历史与个体联系起来。”于是,也就有了远古采集者的生活方式这类合理的细节想象。
这本书曾经连续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首位,获得43个国家版权,中文版也在去年发布。
《人类简史》的畅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畅销书中,赫拉利提出了很多看似“负面”的结论,比如“人类是一种没什么特别的动物”“个体诞生只是盲目的演化过程”,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种道破天机的快感。
“如果某物种还有许多个体带着它的DNA拷贝存在这个世上,就代表着这个物种演化成功、欣欣向荣。从这种角度看来,1000份DNA拷贝永远都强过100份。这正是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但是,身为个人,为什么要管这种演化问题?如果有人说,为了‘增加智人基因组在世界上的拷贝数’,希望你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你会同意吗?没有人会同意这笔交易。简单说来,农业革命就是一个陷阱。”
这些与大多数读者所熟悉的主流论调全然不同,也许是赫拉利走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隐藏在背后的作者态度。
某一次研究让赫拉利了解到,大型农场和工业化养殖过程中给动物带去的种种痛苦,从此决定成为一名素食者。他拒绝消费这类有生命的商品,并开始关注动物的幸福感。就像他在书中提到的“原始采集者相比现代人类更幸福”类似,全世界的家畜动物有一天可以走上相对数量较少、但更为幸福的路。“不计其数的牛和猪都过着相当悲惨的生活,而假设地球上只有一百万头牛、但它们可以自由生活,这显然会是更好的情况。”
“人类对自己这个物种太自负,对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看得太重,当我试着现实点、中庸点的时候,就会被评价太’负面’,因为他们不喜欢这些说法。”他说。在讲到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赫拉利都会着重指出正面的、进步的部分,比如,当今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和平的年代。同时,他又会设身处地地论证其中所包含的负面事实,或是背后的潜在矛盾,比如,当代社会虽然暴力减少,可全世界每年因吃得太多而得病致死的人却前所未有得多。与其说负面,倒不如说他试图以科学家般的理性态度对待人类物种的前世今生——而对曾经过度自信的人类历史重新认知,可能是找寻应对现代人类社会矛盾的绝佳途径。“比方说,我们可以更有意识地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更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不再成为经济社会或是手机的奴隶。我们可以从过去的时代里学习好的东西,有助于解答当今社会的问题。”他说。
赫拉利在接受采访前一晚在剧场里做了一场演讲,主题内容大半是关于人类社会即将何去何从。在他的研究中,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从人文主义向数据主义转折的过渡阶段。“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威的转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相信权威来自上天或是神灵,而在人文主义时代,人们相信权威源自人类自身的感受和选择,现在我们正慢慢地把权威转交给身外之物,也就是大数据终端。”他说,网络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谷歌、亚马逊、脸书都可以代替人类自身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正逢今年3月谷歌计算机围棋程序“Alpha Go”对弈李世石获胜,这也成为人工智能未来的标志性事件,人们产生了或激动或恐惧的反应。对于后者,赫拉利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如果你觉得恐怖,那就应该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它是什么、它在做什么、为什么我要这样做。”他说,“其实每天是我们自己主动地向互联网提供个人信息数据,并不是政府或是某种自然力量强迫大家去做。像历史上很多时期一样,一旦人类认清了自身,就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科技并不坏,关键是要运用科技来实现你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让科技利用你。”
“这里的麻烦之处就在于,人类一直都不太了解自己。比如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什么对自己好,而且平时太忙了,总是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根本没有工夫认真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大家总是抵抗不住让科技设备来帮助自己做决定的诱惑。”——而这才是真正危险的事情。
作为历史学家,赫拉利认为对未来持悲观或乐观都毫无意义,因为这样就等于戴上了有色眼镜。而科学是好坏兼备的。他说,只有回到真实的历史中,才能分辨哪些事情是理所当然、应该坚守,如人类家庭、社交,哪些事情只不过是历史进程中偶然产生的结果,应该予以改变,如男性比女性更有地位、种族主义。
“如果你无法认清历史,那么所有的决定都可能是错的;而反过来,当你真正看清了所有的事情之后,自然就会得到解决的办法。”他说。
(文/钱梦妮,来源:《第一财经》)
好书推荐
《黑石之墓》
畅销书《摆渡人》作者克莱儿·麦克福尔新作《黑石之墓》的故事,由“曾经”和“现在”两条时间线穿插进行。故事从事件发生的一年之后开始,希瑟陷入了极大的麻烦中,没有人相信她的经历,还指控她杀死了自己的朋友。情节在“现在”与“曾经”之中,错落展现,让读者清晰了解故事脉络,人物塑造性格鲜明,让人一步步陷入精心编织的谜局之中,时刻神经紧绷着,期待又紧张的猜测,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穷查理宝典》
《穷查理宝典》首次收录了查理过去20年来主要的公开演讲,书中十一篇讲稿全面展现了这个传奇人物的聪明才智。此外,“芒格主义:查理的即席谈话”一章收录的是他以往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西科金融公司年会上犀利和幽默的评论。贯穿《穷查理宝典》全书的是芒格展示出来的聪慧、机智,其令人敬服的价值观和深不可测的修辞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