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还是“向生而生”?

2016-11-19 21:29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后生尝试变革

无论是“向死而生”,还是“向生而生”,都是转型时期的语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转型思维,前提是都需要转型。“向生而生”的代表人物是学者兼管理者陈春花,“向死而生”的代表人物是海尔的CEO张瑞敏,两个人都赢得了社会的掌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共鸣者。

陈春花“向生而生”的观点:一是不要为转型而转型,要循序渐进地持续变革,尽量不要破釜沉舟,不要丢掉当前的市场和产品;二是可以尝试双业务模式,维持现有业务的稳健经营,同时布局新业务,驾驭长期发展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三是重视并建立多方位的信任关系,包括投资者的信任、员工的信任、客户的信任和社会的信任,这在利益重构的转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向生而生”非常不易,因为这意味着不能等到“非转不可”的时候再转型,那个时候可能就不得不“向死而生”了。这必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以未来规划现在”的超前视野。改革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我认为是业务达到高峰的时候,这个时候拥有无限的改革资本。但是,谁能想到这个时候恰恰是最需要改革的呢?所以,“未来是什么”非常重要,这恰恰是这一轮战略转型所难做到的。第二,“双业务模式”平稳过渡。不同于创业企业,转型企业是有存量的,不可能置存量于不顾,所以就需要“双业务模式”。一旦新业务模式取得了成功,传统模式的转型就不再是难题。第三,置转型于无形。转型可以是革命,可以是变革,可以是改良,最终达到目的就行。好的转型可以是无形的,不仅在业务模式上平稳过渡,在内部结构、人员调整上也可以是无形的。

尽管“向生而生”不那么高调,甚至还很低调,但这种转型方式是震荡最小、成本最低、成功率比较高的一种转型和变革模式。

“向死而生”,就是革命式的改革。

“向死而生”,也有说是“自杀重生”,或者说“先死后生”。只有过去的自己死掉,才有可能重生。这里要说明一下,“先死后生”与“向死而生”还是有所不同。“先死后生”往往是传统方式走不下去了,被迫变革。“向死而生”则不同,是在经营情况很好的时候,预料到不改革就会出问题而做出的改革,只不过有点类似于“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比如,张瑞敏这次的变革,“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这“三化”主张,其实是建立在对信息时代的预测基础上的,这样的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甚至未来是否真的如此还有极大的争论。与“向生而生”不同,“向死而生”几乎不留退路。像精减1万名左右的管理人员,“要么成为内部创客,要么离开企业”……

无论是“向生而生”还是“向死而生”,其实隐含一句话:按老路走下去,死路一条。

互联网时代的东西,争论太多,难有定论。等到真的都弄明白了,或许机会也过去了。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变革方法论。以我的体会,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个视角向外,一个视角向内。一个要引入新生力量,一个要负责稳定经营。二是要有长期稳定的“旁观者”做顾问。“当局者迷”是常态,那么就需要清醒的“旁观者”随时提醒。三是要进入“新圈子”。进入“新圈子”就是要寻找差异性。在一个老圈子里,保守者可能更加保守,因为大家相互强化。四是要有“自以为非”的心理。自信,往往表现为“自以为是”,是正向强化。对于自己不理解、不熟悉的东西,不要本能地、想当然地拒绝,要深入进去了解。五是要敢于尝试。小规模尝试、局部尝试、不伤筋动骨地尝试和验证。

猜你喜欢
后生尝试变革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二后生”的传说
尝试
沪指受压回落 轻仓待后生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变革开始了
军休干部捐资助学惠后生
他用四招引领后生致富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