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敏,王舰,林云玲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
·博硕园地·
铍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30例
王惠敏1,2,王舰1,2,林云玲1,2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
铍针;脊髓损伤;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脊髓损伤是由交通伤、坠落伤、跌倒伤、暴力或运动等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人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为10.4/100万~83/100万[1],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有50万新增患者[2]。调查显示,有12%~37%的脑髓损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肌痉挛,且痉挛程度不具有稳定性,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站立、行走等正常生活,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便[3]。研究认为,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一种感觉运动控制障碍,表现为肌肉的间歇性或持续性不随意运动[4]。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们用铍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3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1诊断标准参照《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中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5]。
1.2纳入标准①体格、影像学、电生理学检查符合诊断标准者;②无合并帕金森病、脑性瘫痪等肌张力异常性疾病者;③病情稳定,能耐受康复治疗者;④肌张力评定按国际通用的修订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6]I级以上者;⑤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①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②脑梗死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其它严重神经功能、心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病、出血倾向者;⑤正接受其它新药研究者。
1.4剔除标准①因晕针或其它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②因其它不可抗拒的非治疗因素而终止治疗者。
1.5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治疗的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8.50岁;病程25~70 d。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07岁;病程29~60 d。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治疗前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指标比较(x±s)
2.1治疗组取穴:股四头肌痉挛严重者,取髀关、伏兔、血海、梁丘、风市;小腿三头肌痉挛严重者,取承筋、承山、三阴交。操作方法:用碘伏常规消毒针灸处皮肤,范围15 cm×15 cm。术者用一手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端紧靠针刺部位,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铍针快速穿过皮肤。当铍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当针尖刺到深筋膜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有种抵抗感。当铍针的尖端穿过深筋膜后,轻轻上提,将针退出筋膜至皮下,稍微改变进针角度,再穿过筋膜层,重复3~5次。完成松解后,用无菌纱布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持续按压进针点,防止出血。术毕用无菌敷料覆盖进针点,24 h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
2.2对照组取穴:受损脊髓节段上、下端督脉经穴,大椎、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腰俞、夹脊穴。上肢瘫痪者,加肩臑、臂偶、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下肢瘫痪者,加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大、小便障碍者,加肾俞、次髎、膀胱俞、气海、关元。分为胸腹及下肢前侧、背腰及下肢后侧2组腧穴,每次取8~10穴。手法:行重提插手法后,接电针机,施以密波或疏密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 min,针刺6 d,休息1 d,治疗4周为1个疗程。
2.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肌张力障碍评分变化。肌张力障碍评分根据Ashworth分级标准。0级:无肌张力的增高,0分;I级:肌张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后出现最小的阻力,1分;I+级:肌张力稍有增高,轻微的卡住感,并且在剩余的关节活动范围内,一直伴有最小阻力,1.5分;Ⅱ级:在大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位被动活动容易,2分;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3分;IV级:受累部位僵直于屈曲或伸展位,4分。②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运动积分。严重运动障碍者,50分;明显运动障碍者,50~84分;中度运动障碍者,85~95分;轻度运动障碍者,96~99分;运动功能正常者,100分。2组于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4周作Ashworth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软组织张力指数评定,每项评估由不参与治疗的3位治疗师分别进行,取其平均值。
2.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疗效的统计推断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1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分(MAS)。下肢功能状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7]。治愈:肌张力MAS评定为0级,肌张力恢复正常;好转:肌张力MAS评定下降2级,生活基本自理;无效:肌张力MAS评定无变化。
3.2结果见表2~表5。
表2 2组疗效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比较(x±s)分
脊髓损伤属“伤筋”、“痹证”范畴。中医认为肌肉关节的屈伸和肢体的运动与经筋有关。经筋相当肌张力增高的症状,即筋脉的牵引、拘挛。针刺后可疏通局部的气血,改善血液循环,筋脉得以供养,气血得以疏通,起到舒筋活络的效果[8]。针刺、穴位按摩对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抑制、调节作用,可降低肌紧张、缓解肌痉挛[9-10]。铍针疗法是基于经筋痹痛学说和软组织张力学说而设计的,主要选取局部压痛点及肌紧张处。《素问·调经论》曰:“病在筋,调之筋。”铍针疗法不仅有针刺作用,而且有小针刀切割减压作用。其治疗肌张力增高的机理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及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刺激深部的感受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并产生镇痛效果,能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达到松解粘连、减压减张的目的。
表4 2组FMA评分比较(x±s)分
表5 2组治疗前后软组织张力指数比较(x±s)mm
[1]VAN MIDDENDORP J J,HOSMAN A J,DONDERS A R,et al. A clinical prediction rule for ambulation outcomes afte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J].Lancet,2011,377(9770):1004-1010.
[2]CRIPPS R A,LEE B B,WING P.A global map fo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epidemiology:towards a living data repository for injury prevention[J].Spinal Cord,2011,49(4):493-501.
[3]贾雪,何成奇,丁明甫,等.综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疗效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4):742-744.
[4]BUMD JH,WOOD D E,HERMENS H J,et al.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pasticity[J].Disabolity rehabilitation,2005,27(1-2):69-80.
[5]李建军,王方永.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63-966.
[6]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98-1199.
[7]高谦,卓大宏.一种新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测方法一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的制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6):244-249.
[8]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等.合谷透三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30-32.
[9]吴估,周翠侠,史骏超,等.推拿手三阴经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7):52-53.
[10]徐丽萍,李玉红,杨美玲,等.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康复学报,2015,25(3):50-52.
R246.2
B
1000-338X(2016)05-0052-02
2016-05-05
王惠敏(1986—),女,医学硕士,主要从事针灸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