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

2016-11-18 06:27:59刘海王东升李伟沈军辉
四川地质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光雾水河遗迹

刘海,王东升,李伟,沈军辉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

刘海1,2,王东升3,李伟4,沈军辉1

(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2.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合肥 230040;3.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九地质队,成都 610000;4.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八地质队,成都 610000)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导向性景观,包括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其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构造、水体景观4大类、9类10小类共计171处地质遗迹景点。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可得出有中峰洞1个国家级景观资源,燕子岩峰丛、太极天坑绝壁、王家洞等48个省级景观资源;有长坪瀑布、红军洞等91个市级景观资源。根据这一等级划分,对景区保护和监测形成框架体系。研究成果对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监测;光雾山—诺水河

地质遗迹是在漫长地质作用中形成和遗留下来的自然遗产,是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探索地球演化过程的重要依据。地质遗迹一旦遭到损毁和破坏,就会永久失去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的物质载体,建立地质公园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地质遗迹的最佳方法[1]。

截止2014年1月,我国批准的240个国家地质公园中有29处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2],占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量的近1/3。我国目前地质遗迹的评价与保护工作刚刚步入正轨,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地方。学术界中对地质遗迹的评价与保护也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4-6],而定量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完善统一的评价体系。

以四川省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构建地质遗迹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并划分地质遗迹等级,并提出地质遗迹保护的方法,为地质遗迹评价和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概况

该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北部的米仓山,由南江县的光雾山园区与通江县诺水河园区构成。光雾山园区面积162km2,由十八月潭、桃园和大坝景区组成;诺水河园区总面积200km2,进一步划分为诺水洞天景区、临江丽峡景区和空山天盆景区。公园于2009年8月授予国家级资格,2012年12月正式命名。公园导向性景观为岩溶地貌、峡谷地貌以及流水地貌,尤以“岭脊型峰丛”为代表的地表岩溶和以洞穴群为代表的地下岩溶景观为特色。

公园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地表喀斯特主要分布在光雾山园区,有石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漏斗、喀斯特峡谷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诺水河园区,有溶洞、伏流、地下河等。地下喀斯特主要景点有寒武纪地层中的中峰洞、高峰洞,二叠纪地层中的狮子洞、楼房洞、龙湖洞、宋家洞、仙人洞、王家洞、闭眼洞,三叠纪地层中朝阳洞、仙女洞、和尚洞等;并有旱洞和水洞之分。洞穴沉积物类型齐全,包括滴水类、流水类、池水沉积、协同水沉积、毛细管和旋卷流水沉积6种沉积类型,有石钟乳、石盾、石塔林、石瀑布等40余种沉积形态。研究区处于是中国南北岩溶过渡地区,岩溶地貌的典型,是研究中国岩溶的理想场所,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对地质遗迹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案[9]。赵逊、赵汀[10]提出了地质遗迹分类学,同时也有学者根据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的成因、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等进行了分类[11-12]。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可以划分为地质地貌景观、地质剖面、地质构造、水体景观4大类、9类10小类共计171处地质遗迹景点(表1)。

表1 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分类

2 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2.1 指标体系

地质遗迹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群决策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全面反映地质遗迹的要素价值和景观特征,又要考虑其区位条件、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1]。地质遗迹定量评价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13]。有关研究学者在对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内容进行详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其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资源景观价值和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两大类,其中资源景观价值包括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稀有性、自然完整性、经济价值等6 个指标;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包括区域经济水平、与中心城市距离、可进入性、基础服务设施、环境容量及地域类型组合等6 个指标[14-16]。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该公园地质遗迹特点,将地质遗迹评价综合层定为资源要素评价、资源外部因素。评价综合层次下的评价项目为资源评价、资源特性、资源影响力、环境要素;根据具体情况细分为科学研究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美学价值、稀有性与奇特性、脆弱性、规模、完整性、社会认知度、社会影响力、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地质遗迹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其中,评价权重由层次分析法确定。由于脆弱性是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的负向因子,故在评价的过程中对其取负值。

表2 地质遗迹评价指标

2.2 评价模型

国内有关地质遗迹定量评价方法才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目前尚无统一成熟的评价模型,在现有的评价方法中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Fishbein-Rosenberg Model)应用较为广泛[17-18]。在本文研究中选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作为评价模型。其评价模型为:

依据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因子的总分,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如表3。

表3 地质遗迹等级划分标准

得分≥9080~8970~79≤69 等级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

2.3 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建立的地质遗迹评价体系、赋分标准和定量评价模型,采用先专家、管理人员和游客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定量赋分,然后对进行统计计算,得出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等级(部分见表4)。从评价表中可以看出,公园重要地质遗迹景观中峰洞1个国家级景观资源,燕子岩峰丛、太极天坑绝壁、王家洞等48个省级景观资源;有长坪瀑布、红军洞等91个市级景观资源。

3 地质遗迹保护

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建立的依据和主要保护对象,地质公园应在调查清楚园区内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数量、成因、类型、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地质遗迹的保护工程建设,重点围绕燕子岩峰丛、万字格石林、香炉山、十八月潭水体景观、诺水河岩溶洞穴群、临江丽峡峡谷景观、空山天盆岩溶地貌等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展开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建设,优先实施急需保护的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工程。建立完整的公园地质遗迹保护体系,使公园的重要地质遗迹切实得到有效保护。

表4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评价结果

编号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地质遗迹类型评价因子综合得分级别 1焦家河峡谷峡谷地貌景观83国家级 2雷家河峡谷78省级 3普陀寺峡谷75省级 4黄长河峡谷73省级 5水磨河峡谷77省级 6农林河峡谷73省级 7大兰沟峡谷74省级 8小兰沟峡谷71省级 9中峰洞喀斯特洞穴景观86国家级 10楼房洞80国家级 11龙湖洞86国家级 12狮子洞80国家级 13宋家洞81国家级 14高峰洞83国家级 15拐子洞76省级 16燕子岩峰丛石林、峰丛景观77省级 17水磨河北峰丛林58市级 18龙王坝峰丛70省级 19万字格石林73省级 20连环瀑布水体景观58市级 21戏子潭70省级 22婚纱瀑布70省级 23十八月潭73省级 24响水河瀑布59市级 25七星灯孤峰、峰林79省级 26黑垭子峰丛72省级 27蜘蛛包峰丛58市级 28十字峡岩溶峡谷地貌75省级 29日月峡73省级 30朝阳峡76省级

3.1 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3.1.1光雾山园区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光雾山园区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公园主碑1个,公园副碑2个,欢迎牌2个;

2)部分地质遗迹点保护基本设施及标示解说词系统。包括区域牌、景观牌、管理牌、内部指引牌、交通引导牌等;

3)部分步游栈道、安全护栏等保护工程建设;

4)光雾山园区地质博物馆建设、内部展陈及博物馆配套科普广场与设施,但展陈面积较小;

5)初步完成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数据库建设,完成导游手册及宣传页等部分科普宣传资料。

3.1.2诺水河园区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诺水河园区完成的确要工作有:

1)园区主碑1个、临江丽峡、空山天盆副碑2个;

2)部分地质遗迹点保护基本设施及标示系统建设。包括界碑、区域牌、景观牌、洞内景点牌、管理牌、内部指引牌、交通引导牌、景点指示牌;

3)步游栈道、安全护栏、溶洞灯彩系统等部分保护工程;

4)地质博物馆室内建设,博物馆内部展示及博物馆配套科普广场与设施;

5)地质公园网络建设。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预后生存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较为优异(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

3.2 地质遗迹工程保护

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主要内容包括界桩界碑建设、保护性围栏建设、地质遗迹加固、溶洞保护性整治工程、溶洞保护工程、古生物化石出露点现场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

1)界柱、界碑建设。根据地质公园规划确定的地质公园两个园区的外围边界,在主要交通路口、居民活动频繁的区域、游客活动区域设置地质公园界桩,在园区各主要入口设置地质公园界牌,以明确公园范围,明示游客已进入地质公园,便于地质遗迹的保护。

2)保护性围栏。在重要地质遗迹点周围设置围栏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围栏应设立在易破坏的重要地质景观、景点外围,使其与外界隔离,免受来自游人、动物及自然因素的破坏。同时,也兼顾游人安全的需要。主要包括重点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围栏的新建,部分地质遗迹资源已有围栏的加固、维修和改造。

3)地质遗迹加固。在确保地质遗迹原貌的前提下,对公园存在崩塌、倒伏等危险的重要地质遗迹点,实施加固处理,主要采用底部砌体注浆和支护加固等手段。加固工程不应对地质遗迹的外观、结构造成破坏,并注意隐蔽,避免损害地质遗迹的美观性。

4)溶洞保护工程。对中峰洞、狮子洞、楼房洞、宋家洞洞口的人工建设进行拆除,恢复原始洞穴面貌;

对洞口的环境进行整治,将经营活动搬离洞口,对洞口已经造成破坏的地质遗迹进行恢复性保护;

对洞穴内的人工地面、人工水池等人为造景进行拆除,恢复洞内的原始面貌,对洞内已经造成破坏的地质遗迹进行紧急保护与修复。

5)古生物化石出露点现场保护。针对万字格腕足类化石出露点和光雾山园区北部三叶虫化石出露点。主要采取环境综合整治;揭露多种化石的横剖面点和纵剖面,并完成该剖面的保护与展示设施建设;圈定化石遗迹观赏区和禁采区;设置保护设施等措施。

3.3 地质遗迹监测工程和预警系统建设

3.3.1地质灾害监测工程

根据光雾山园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危险对象以及危害程度,对光雾山镇焦家河村移民街后崩塌点、光雾山镇岩房村吴家湾危岩、团结乡回龙村安家营滑坡等三处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

3.3.2公园监控系统建设

随着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公园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大量游客的拥入,给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增加难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日常娱乐休闲的首选活动之一,游客随意进入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对地质遗迹造成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游客自身的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公园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分别在两个园区建立监控系统,对游客、旅游从业者、当地社区居民在重要地质遗迹的行为进行监控。

3.3.3诺水洞天溶洞监测系统

公园内溶洞分布较广泛,尤以诺水洞天景区内的中锋洞、楼房洞、牛角嵌洞、狮子洞、宋家洞等最具影响力。人类活动对洞穴的影响主要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增加了人为景观或人为作用影响而出现的景观,如灯光、人工水景、人工边石坝、游览道路、保护设施及其它建筑设施等。其二是影响、改变或破坏洞穴景观的演变方向和趋势。如游客过量导致洞内CO2和温度增高、进出口通道的不科学开辟引起洞内风量和风速过大、洞穴地表毁林开荒、水土流失等导致洞穴分布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发生改变,使洞穴中脆弱的钙华景观受影响而退化。

建立洞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在诺水洞天景区建立长期的观测网与洞穴研究,为诺水河地质公园地质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地质遗迹景观保护方法或景观修复措施技术。

4 结论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将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划分为地质地貌景观、地质剖面、地质构造、水体景观4大类、9类10小类共计171处地质遗迹景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地质遗迹评价体系,将地质遗迹评价综合层定为资源要素评价、资源外部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通过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有中峰洞等1个国家级景观资源,燕子岩峰丛、太极天坑绝壁、王家洞等48个省级景观资源;有长坪瀑布、红军洞等91个市级景观资源。

地质遗迹定量评价结果是正确认识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状况,确定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的基础,它对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开发以及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具有一点的参考价值。

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建立的依据和主要保护对象,地质公园应在调查清楚园区内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数量、成因、类型、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地质遗迹的保护工程建设。本文在分析地质遗迹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地质公园边界勘界、界桩界碑建设、边界围封工程、标志性大门建设、保护性围栏建设、重要质遗迹保护工程建设、严重威胁地质遗迹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遗迹监测监控系统建设等保护工程。

参考文献:

[1] 易平, 方世明, 马春艳.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与保护[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4,31(4):47~54

[2] 雷彬, 李江风, 周学武, 赵栋, 汪樱. 湖北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地学意义[J]. 地球学报, 2015,36(3):377~384.

[3] 陈安泽.《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的关键[J]. 地质通报,2010,29(8):1253~1258

[4] 罗培, 秦子晗, 孙传敏. 四川邻水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及地学意义[J]. 地球学报,2013,34(6):738~748.

[5] 王璐琳, 武法东. 青海省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类型及其地学意义[J]. 地球学报,2012,33(5):835~842.

[6] 陈英玉, 龚明权, 张自森. 青海省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其综合评价[J], 地球学报,2009,30(3): 339~344.

[7] 武红梅, 武法东. 河北迁安-迁西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及评价[J]. 地球学报,2011,,32(5):632~640.

[8] 肖景义, 侯光良, 唐仲霞. 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综合评价[J]. 地球学报, 2013,34(1):111~120.

[9] 郭建强. 初论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评价[J]. 四川地质学报, 2005,25(2):104~109.

[10] 赵汀, 赵逊. 地质遗迹分类学及其应用[J]. 地球学报, 2009,30(3):301~308.

[11] 余菡.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类型、特点、现状及开发保护建议[J]. 经济地理, 2006,26(S2): 59~62.

[12] 田毓仁, 刘成东, 严兆彬, 何国锦. 浙江省江山市江郎山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成景机制探讨[J]. 地球学报, 2010,31(4):585~592.

[13] 陈安泽, 陆云亭, 李维信, 张尔匡, 王清廉, 郭康, 谢凝高, 刑道隆.旅游地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5~165.

[14] 方世明, 李江风, 赵来时.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33(2): 285~288.

[15] 许涛, 孙洪艳, 田明中. 地质遗产科学价值的突出性与普遍性评价流程及方法研究[J]. 地球学报, 2011, 32(5): 623~631.

[16] 张国庆, 田明中, 刘斯文, 耿玉环, 郭婧.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以及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 2009, 27(3): 361~366.

[17] 余珍风, 刘元鹏.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评价[J]. 资源与产业, 2009,11(2): 46~50.

[18] 袁荃,曾克峰.基于AHP与菲罗模型评价评价地质遗迹景观—以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2):84~90.

Protection of Geoheritage in the Guangwushan-Nuoshuihe National Geopark

LIU Hai1,2WANG Dong-sheng3SHEN Jun-hui1YU Yang4

(1-State Key Lab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ure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2-Anhui Administration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40; 3- No.109 Geological Team, BGEEMRSP, Chengdu 610000; 4-No.108 Geological Tean, BGEEMRSP, Chengdu 610000)

TheGuangwushan-Nuoshuihe National Geopark takes the karst landscape as the guide landscape, including the surface karst and the underground karst. Its geoheritage is composed of 171 sites of geological remains which may be divided into 4 types such as geology-geomorphology, geological sect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waterscape. According to Fishbein-Rosenberg model, they consist of Zhongfeng Cave as national landscape, 48 provincial landscapes such as Yanziya peak cluster, Taiji Tiankeng and cliff, Wangjia Cave and so on and 19 municipal landscapes.

national geopark; geoheritage; evaluation; engineering protection; monitoring; Guangwushan-Nuoshuihe

P[66]

A

1006-0995(2016)03-0510-06

10.3969/j.issn.1006-0995.2016.03.036

2016-2-24

刘海(1984 -),男,博士研究生,广东茂名人,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地质遗迹开发、管理与研究。

猜你喜欢
光雾水河遗迹
独坐光雾山
妇女(2024年3期)2024-04-03 07:16:17
我爱家乡的宜水河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2
光雾小镇
椰城(2021年8期)2021-09-13 09:19:02
鉴水河之歌
歌海(2021年2期)2021-06-22 02:25:59
我的水河
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园区旅游环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措施
我的洣水河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唐允明作品
国画家(2018年6期)2018-12-21 07: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