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利时:深拓FA,布局智能工厂

2016-11-18 02:04宋慧欣
自动化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厂制造业领域

文/宋慧欣

和利时:深拓FA,布局智能工厂

文/宋慧欣

和利时CEO 邵柏庆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都是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在未来建立真正的智能工厂。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进入实质阶段,新的“智能产业”喷薄而出,给中国自动化产业带来广阔市场空间的同时,也给自动化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6年,和利时成立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CEO邵柏庆表示:“和利时将通过内部、外部资源的整合,为工厂自动化领域各行业用户打造量身定制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以帮助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明确传达出和利时未来将致力推进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决心和雄心。

应变之道

创立于1993年的和利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自动化领域领军企业,历经20多年发展其在诸多领域业绩卓著。在过程自动化领域,和利时提供以DCS、DEH、SIS、ITCC、仪表、Batch、AMS、APC、OTS、RealMIS、MES、OPC通讯软件等自主产品为基础的过程自动化完整解决方案,在火电、核电、石化、化工和高端过程装备等行业独占鳌头。在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和利时在干线铁路自动化、城际铁路自动化和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三大方向均成绩斐然。2008年,和利时选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又在新加坡成立和利时国际,进行海外并购和海外业务拓展,开启其国际化发展征程,成为中国民族自动化企业“走出去”的典范。

对于工厂自动化领域,和利时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具有多年的发展经验。加大智能工厂业务的投入也是顺应市场趋势而为,我们将通过内部、外部资源整合,寻找优势行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成本优势不再、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以及低端制造业向更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多重挤压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自动化市场不断“深度下探”。身在其中的和利时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自身业务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对于和利时来说,不论作为行业领先者,还是上市公司,都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以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邵柏庆直言,而在其看来,“智能工厂”无疑就是和利时的下一个突破点,“智能制造作为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未来方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国家和地方也将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推动产业快速进步。”

而对于和利时布局智能工厂领域,邵柏庆坦言此举除了源于和利时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及和利时对于智能制造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更是和利时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民族自动化企业所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目前中国制造业虽然在产值上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总体上大而不强,面临着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严重过剩两重困境,制造业泡沫的迅速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更重要的是,中国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过去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全面告急。而《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竞争力,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使我们的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每一个中国自动化企业都应投身到这场工业变革中,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转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整合资源

众所周知,自创立以来,以DCS为核心产品的和利时优势一直在电力、化工、核电等过程行业,如今发力工厂自动化领域,其优势何在?对此,邵柏庆显然底气十足:“对于工厂自动化领域,和利时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具有多年的发展经验。加大智能工厂业务的投入也是顺应市场趋势而为,我们将通过内部、外部资源整合,寻找优势行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如其所言,事实上和利时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在工厂自动化领域尝试和探索。和利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LC产品已在众多领域赢得一方天地。LK系列大型PLC凭借高可靠、高性价比以及专业的解决方案优势在地铁、市政、水利、电力等行业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在OEM市场,和利时小型PLC也表现优异,应用于恒压供水、供热、制冷、包装、铁路供电等领域。近年来,和利时还重点开拓了机器设备控制方案市场,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线,除基础型的PLC产品外,还补齐了运动控制器、HMI、变频器、伺服电机、步进电机以及SCADA等产品,可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另外,在中药调剂自动化、颗粒包装自动化及实验室自动化方面都有广泛探索和成功应用。

邵柏庆表示,现阶段和利时针对智能工厂战略,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已经组建了一支包括技术研发、工程实施、市场开拓等在内的完整的专业团队,这一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公司现有自动化领域硬件、软件产品,以及多年来和利时在此领域累积的用户关系和行业经验。“先把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分析清楚,再通过外部资源的整合补齐短板。”邵柏庆说道。

邵柏庆强调,智能工厂涉及的产品范围广泛,和利时除了将通过产品研发、收购并购进一步完善产品线外,还将通过战略合作等手段快速补齐自己在不擅长领域的短板。他进一步解释说:“对于工程型企业来说,往往有两个发展模式,一是所谓的‘技工贸’,即依靠自己的技术来做工程,从而推动产品销售。二是‘贸工技’模式,即集成别人的产品来做工程,通过工程经验了解哪些产品可以自己开发,从而促进自有产品技术的创新。对于当前的和利时来说,要实现快速发展,‘两条腿’都要有。”

据其透露,和利时已经与多家企业在洽谈合作,尤其是近年来其在开拓海外市场中,与很多国外企业有了深入接触,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但往往无力开拓中国市场,邵柏庆认为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借助彼此的优势,将实现双赢。“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和利时期待与更多的国内外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智能制造市场,但合作的关键是要发挥和利时的核心作用,即以和利时为主导来针对不同项目、不同行业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合作伙伴为我们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技术支持。”邵柏庆表示。

量身定制

智能工厂是当今工厂在设备智能化、管理现代化、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达到的新阶段,其内容不但包含上述的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集成,还涵盖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显然,对于智能工厂的打造来说,除了考验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对产品线完善和整合的功力,更考验其对用户企业方案设计、集成和项目实施的能力。对此,邵柏庆认为这对于具有20多年系统集成、工程实施经验的和利时来说并非难事,关键在于要与用户长期合作,深入了解和理解每一个用户的独特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

因此,近一年来邵柏庆及其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密集地拜访客户,通过与用户的密切接触来掌握市场中的第一手资料。邵柏庆发现,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技术方案风险较大、项目投资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等挑战,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如何帮助用户应对挑战?和利时在打造智能控制系统时提出了两条解决思路:一是在和利时现有控制系统产品及工程方案能力基础上,开发支撑智能制造的公共技术和产品平台。在装置级和车间级,以智能控制器为核心,实现装置和车间级的单元控制、协调控制及智能控制,并承担车间级的信息安全防护;在工厂级和企业级,基于智能控制云平台,来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工厂。二是以智能控制云平台为基础,联合各细分行业应用方案商,共同搭建智能制造技术生态圈,通过实际应用,来推进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的建设和完善。

在和利时智能控制系统平台“云”和“端”的架构中,“云”的部分负责实现智能产品定制云服务、产业链协同云服务、智能制造应用云服务、智能产品云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工厂信息模型、产品设计(CAX)云服务等功能。“端”的部分负责为各行业用户打造智能硬件系统。云和端通过工业互联网连接,相互通讯。在细分应用方面,提供各种应用软件,如大数据分析、生产调度、智能排程、资产管理、产品服务、质量管理、预测性维护、维修管理、生产管理等。

采访中获悉,作为全国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和利时专业从事自动化产品及系统制造的电子公司正在实施和利时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并有望成为和利时在“智能工厂”领域的样板工程。“我们将不断寻找各应用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突破口,不断培育自己的优势,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创新,做深做强。”邵柏庆对和利时未来布局智能工厂充满信心。

毫无疑问,制造业正面临一场以“智能工厂”为主导的大变革,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来说,这既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所谓适者生存,如何在这一场大变革中“破茧成蝶”,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应对。面对这场势将席卷全球的工业革命,踌躇满志的和利时将如何引领智能时代?值得我们深深期待。

猜你喜欢
工厂制造业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领域·对峙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