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若夏花 绚丽灿烂

2016-11-18 13:58陈若星
民主 2016年8期

人物名片

陈若星,原文化艺术报社总编辑,现任西安女性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政协委员。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出版译著《烈火与恐怖》、《女性·职业·家庭》,故事集《没有讲过的故事》,述评《古城飞歌》,报告文学散文随笔集《夏花秋叶》(上下卷)、《俄罗斯札记》,电视剧《日暮乡关》等。曾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陕西省“三八红旗手”,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优秀新闻奖50余次、陕西省首届报告文学奖等。

不幸,也是人生的一道风景

“一个诗人,应当把所有的东西,甚至包括不幸,视为对他的馈赠。”虽然身为陕西文化界名人,但我却有着难以名状的人生艰辛,我总是爱用中年失明的作家博尔赫斯这句话,来表达当下的心境与态度。

我的经历,曾经让无数的人动容。

患有严重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已不认识自己的女儿,总将女儿当成母亲。

“妈,妈!”清晨四五点钟,我总是在母亲的呼唤声中起身。来到她的床前,第一件事情,是换下前一晚母亲尿湿的床单、被罩,用洗衣粉和消毒水清洗;晾晒母亲尿湿的被褥。然后,端来热水给母亲擦澡,扑上爽身粉以防褥疮,为母亲换上整洁的衣服。一切收拾利索后,才开始张罗早饭。

“其实现在只是伺候我妈,已经简单多了。那时还要照料我爸,每天早上还要给老爸换尿袋,翻身、擦洗、拍打、按摩,不管冬天夏天,干完都是一身汗。”曾经,我对前来看望的朋友这样说。

不久前,93岁的父亲安然辞世。一位身上插着膀胱造瘘管的植物人,能够活到93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17年前,父亲因病瘫痪,大小便失禁,只能吃流食;后来又丧失了语言和表达能力。

去过我家里的人都说,我家就像个药店,而我就像个医生。每天冲洗膀胱造瘘管,每周换管,父亲颌面脱臼后的复位,清理褥垫,换尿垫,以及为躺在床上的父亲理发、剃须、洗头、洗澡,我做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护理师。

我也曾经打算,将家政服务员请到家里,同自己一起照顾父母;可有多少次,请来的家政员,都是两三天就离开了,因为谁也受不了这种照顾两位失能老人没日没夜的操劳。

“生病的是自己的父母,你却指望别人照顾,确实不太现实。这时候就是需要当女儿的付出了。”从此,我打消了请别人来照顾父母的念头,开始一心一意依靠自己,让父母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活质量。

在艰辛中扛起一个家的我,却被病魔找上。2008年,我被确诊为乳腺癌,并开始住院手术。之后,正在接受化疗时,却得知父母亲也病重,两张病危通知书被陆续递到我手中。

那时,西安交大二附院同时住进了我们一家三口,两个病危,一个癌症。化疗完成后,顾不上自己止不住的呕吐及深入骨髓的剧痛,我便在楼上楼下步履蹒跚、晃晃悠悠地奔忙,咨询医生,联系护工,为父母端馄饨、送稀饭、喂水果、换床垫……在我的精心照料下,父母病情缓解,脱离危险,先后出院,我又留在医院里继续着自己的化疗。

朋友们说,我的故事宛若韩国电影《世界上最美丽的离别》,唯一不同的是,这位女主人公有一个不争气的丈夫,而我则是孤身一人。我尤为喜爱这部影片,是其中对于那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入木三分的表现,使自己仿佛找到了理解倾诉的对象。

做雄鹰,在天空中翱翔

我是在16年前来到我所在的这家专业报的,当时,报纸已濒于破产的边缘,员工收入低得离谱,报纸还严重缺席省内重大文化活动。当时,我在报社提出:我们要做雄鹰,在天空中翱翔,不与狮子、老虎、猎豹在平原山地角逐。意思就是:要在时政类与都市类大报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提出了“扑下身子,面向最基层的民众,放下身段,低到尘埃中,在尘埃中开出花来”的理念。经过多年的拼搏,彻底扭转了颓势,员工收入实现了十几倍的增长;报纸的美誉度大幅提升,成为著名的文化品牌。

2005年,国家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音乐会《黄河颂》在延安壶口举办,在音乐会开幕前的那天下午,我收到了一份送错了地方的邀请函。我想:这也许就是机缘,无论如何一定要去。便拿起照相机、采访机和笔记本,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径直去了壶口。先期到达的海内外媒体见惯了这种大型活动,所以都显得比较轻松。我却丝毫不敢放松,顶着40多度的高温,从演员到导演,跑遍了整个壶口风景区,做了特别详细的采访,并很快完成了消息《狂飙为我从天落》和报告文学《你听,黄河在怒吼》。这组报道不仅被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转载,而且获得了陕西新闻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又第一时间赶到了陕西重灾区略阳、宁强采访。白天,踩在余震频发、残砖碎瓦遍地的泥地上,冒着不时袭来砖瓦飞石的危险,在防震棚里采访;深夜,回到驻地整理资料,组织素材,然后开始彻夜赶写稿子,在第一时间传回报社。三赴灾区,在震区度过了21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忘我地拍摄了上千张图片,发表了5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和通讯作品。这些成果被无数媒体转载后,使灾区的真实情况得到了最原始、最及时的呈现,我也因此荣获了“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个作家,应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孝行,让我无法去“行万里路”,唯有“读万卷书”。只要有一点点时间,我就会去读书和写作。这种插空式的写作,居然累积了300余万字。有故事集《没有讲过的故事》,有散文随笔作品集《夏花秋叶》、《俄罗斯札记》、《古城飞歌》,还有电视剧本《日暮乡关》。在描绘丝绸之路与美丽陕西的文化散文中,我的书写,饱蘸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情的笔墨,屡次在全国性的征文大赛中斩获桂冠。这些作品,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的文学奖和新闻奖多次。比如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中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等。

从陕北洛川果乡,到陕南安康高速公路建设隧道;从榆林大漠长城的文化艺术旅游节,到合阳黄河之滨的元宵夜“非遗”表演展示;从残疾人文学青年的农家小院,到民间草根艺术家的工作室……到处都留下了我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深入采访的身影。

责任与担当

结识那位名叫冯亚军的果农,源于十年前我去洛川果乡的一次采访。那次难忘的果乡之旅,我写出了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苹果红了》;同时又在采访的果园中认识了这位果农兄弟。从开始拒绝采访拍照,到收到我寄去的照片、报刊、文化书籍……冯亚军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这个果农曾经因为赌博一夜输掉过十多万元。

这些年,冯亚军先后入了党,当选为村干部;现在,他已经成了中组部重点关注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他所在的永乡乡岭上村成为了团中央指定的大学生体验生活基地,成为了洛川县十里八乡的先进典型。

作为公益事业的热心参与者,我还处处留心,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许多反映基层百姓民生诉求的提案;2015年,我所提出的有关取消“单身证明”的提案,被《华商报》、《人民日报》摘发,得到了李克强总理、庄长兴副省长的肯定。

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我一直坚持在采访编辑一线。在省内采访、出差,一定是赶着坐早班车,为的是当天赶回来;去外省也一般在第二天赶回。平时参加会议,中午大家都在会上吃饭,我却要匆匆赶回家中,为老人换尿片、喂饭。汶川大地震那次特殊的采访,我是恳求医生临时将父母安置在医院里。

去年,我捐出了全国道德模范个人奖金6万元;还以我自己征集的书法作品、捐赠的千余册图书,建设起了岭上村的文化活动室;今年,我撰写了30余万字的“好家风”读物并自费数万元印刷,将这些读物捐赠给西安市基层妇女群众和岭上村的村民,将精准扶贫和文化扶贫落到实处。

善良的本性,传统的美德,文学的力量,直面苦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达观的心量,还有对梦想实现的渴望,对信仰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追求,赋予、支撑了我,给了我美如夏花、灿若星辰、暖似春阳、壮阔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