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时物

2016-11-17 18:39
读者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石榴花柳枝秋千

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

至清明节,拜扫先茔,填新土,挂纸钱,男女俱簪柏叶,若门前插柳,以迎玄鸟。

正旦日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在不同的季节和节日节气中,古人要举行不同的活动和仪式。为了营造节日气氛,人们着装、配饰都会选择不同主题的饰物,如元旦梅花、年吉葫芦、人日人胜、立春春燕、端午天师、元宵灯笼、中秋月兔、冬至绵羊引子,等等,这些饰物在古代被称为节令时物。尤其是宋代以后,根据时令、季节和风俗穿衣装饰的风尚更为流行和讲究。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便详细记载了宫眷及内臣在各个时令节日中的着装。

招凉仕女图   宋  钱选

节令时物既体现了农耕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人物质生活上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为顺应宇宙万物变更规律,而创造的一套与自然景物呼应的“插戴法则”。

立春

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即四时之始,因而受到人们的特殊重视。从汉代始,“迎春”就已成为一项国家的公共礼仪活动。至明清时期,社会统治者更是将迎春礼仪制度化。各地的迎春仪式更为热闹,除了行鞭春礼,挂“春幡”,食春盘、五辛盘(用五种有辛味的生菜拼合而成的菜食)外,人们还会剪彩帛为燕形簪插在头上,这是因为燕子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的播种季节的开始。这种做法充满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气息。

春燕

春燕也称“彩燕”或“缕燕”,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人已有簪燕示春的先例。

到了唐代,中国先民簪彩燕迎春的例子渐多。唐人冷朝阳《立春》诗云“彩燕表年春”、李远《立春日》曰“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这种“穿燕钗”是一种以燕为形的像生钗,如1986年陕棉十厂出土唐代鎏金云雀纹银簪,是采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将云雀的羽毛刻画得非常细密,尤其腹羽,细如丝发,富有松柔的毛感,表现出云雀向上飞翔的意境,加上鎏金簪插在乌黑色的高髻上,便带有高贵艳丽的气质。

至宋代,立春日头戴彩燕成为风俗。宋代城乡经济的繁荣,唤起了画家们对世俗生活的兴趣。当时绘画的主题增加了表现普通市民日常小景的风俗画和节令画。在南宋李嵩绘《市担婴戏》和《货郎图》中,担货游贩的头巾上就插有一只作展翅低首俯冲状的黑色燕子,这或是两宋时期北方地区用乌金纸剪成燕形的“黑老婆”。除了黑色,还有白色,如宋代苏汉臣《货郎图》中的货郎头上也簪戴着一只白色的春燕。此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钱选《招凉仕女图》中,右侧那位身穿对襟褙子、长裙的妇女头戴高高的白纱花冠,其莲花底座斜伸出的枝条上也装饰有一只白色的燕形饰物。这类春燕的实物如私人收藏南宋鎏金禽鸟卷云簪,簪首以金片錾刻禽鸟,头似鸳鸯,身似雀,尾似凤凰,尾后又卷云纹,双翅张开,作飞翔状,身上羽毛清晰可见。

金嵌珠翠芝兰螽斯簪

春鸡

除了燕子外,宋人还有以鸡形为迎春之饰的风俗,名曰“春鸡”或“彩鸡”。例如,宋代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唐岁时节物,立春则有彩胜、鸡燕。”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二卷《立春·为春鸡》引万俟公《立春》词曰:“彩鸡缕燕已惊春,玉梅飞上苑,金柳动天津。”还有《春词》:“彩鸡缕燕,珠幡玉胜,并归钗鬓。”

春鸡的形象常被古人用于迎春之饰,例如今河南中部偏北的新乡延津县出土的宋代陶瓷贵妇人偶,其发髻上的黄褐色鸡形饰品。与彩燕不同,春鸡不是用彩帛或乌金纸剪成,而是“以羽毛条绘彩”制成。查看图像可知,宋人用鸟羽粘缝出的春鸡和春燕,一般只做出双翅的造型,而不是鸡和燕的全形。粘缝后的鸟羽系缚于簪钗上,插于两鬓。

春虫

宋代首饰的春虫题材大体源自宋代虫鸟花卉绘画。至明代,春虫也称草虫,主要包括蜜蜂、蜻蜓、蜘蛛、蚂蚱、蝈蝈、蟾蜍、蝎虎、蝉、螃蟹、鱼、虾等。以草虫之形做成啄针簪首,因其活泼俏丽的装饰效果,成为妇女日常簪戴的流行物件,在明墓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若干此类实物。盛妆时,草虫簪是整副头面中破解奢华的风情点缀,写实生动又见俏丽和情趣,还蕴含着许多与婚姻、爱情相关的寓意。

蜻蜓是春虫中最常见的内容。蜻蜓的翅膀可做花钿簪子,蜻蜓簪后世也颇为流行,如1982年山西省灵丘县曲回寺村出土元代金蜻蜓,蜻蜓的翅膀和身子上纹路清晰,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清代蜻蜓首饰多用嵌宝和点翠工艺,如故宫博物院藏清金镶宝石蜻蜓簪,累丝工艺细腻精致。装饰题材上蜻蜓取其谐音寓意“大清安定”。蜻蜓与宝瓶纹样相结合,则寓意“清廷平安”。此外,故宫博物院藏有很多华丽生动、色彩鲜艳的清宫点翠嵌宝石蜻蜓簪。

清明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渐渐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秋千

禅杖发簪

在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秋千在唐代就已经流行,到明代晚期依旧如此,其玩法也特别多,有为婴儿扎制的婴儿秋千,有大人玩的高空秋千,还有众人同玩的拔高秋千等。明代宫廷中,清明节时人们还换穿应季的衣料,搭配应景纹饰,即“秋千”补子罗衣,戴柳枝,打秋千。

至于应景的纹饰,清明节纹饰主题为“仕女秋千”。这个纹饰主题可做成补子,缀于衣服胸背,如明代秋千仕女补子、北京定陵出土明代绣仕女荡秋千膝袜的实物。纹样中可见仕女荡着秋千,描绘了明代清明节这天的春光游乐场景。与宫眷妃嫔们一样,明代皇帝在当天也不是一个旁观者,皇帝也有专属的“龙纹秋千”纹样,如美国纳尔逊-艾金斯博物馆收藏的龙纹秋千圆补子,当中是四条盘金立龙,左右两条似乎是作为秋千架的支撑,两条龙“手”抓绳索,足踩踏板,张嘴嬉笑,神态活泼。

簪柳

除了荡秋千,中国古代还有清明簪柳的习俗。有的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插于发髻,还有人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中。宋人绘《大傩图》中就有簪柳叶的人物形象。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黄巢军起义前约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在此之后,戴柳演变成插柳,盛行不衰。唐人认为三月初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受佛教影响,中国古人认为柳可以辟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蘸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正旦日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除了防止疾病、辟邪有些巫术民俗的痕迹外,插柳还有女子祈盼自己红颜永驻的心愿。

簪柏

据清人王夫之《杂物赞·活的儿》记载:“以小钢丝缠缀饰上,普施柏叶,迎春之日,冶游者插之巾帽。”可知,中国古人有用小钢丝缀饰柏叶,簪于巾帽上。在宋人绘《大傩图》中已可看到簪柏叶的人物形象。在20世纪初,河北省昌黎境内,每年清明节,人们都要在祖先的牌位前摆上碗筷和酒菜,并去扫墓祭祖,要擦洗墓碑,供奉食品,焚香叩头,男女俱簪柏叶。有民谣唱道:“清明不戴柏,死了变成鸭巴跩儿。”民国《昌黎县志·卷五·风土志》记载:“至清明节,拜扫先茔,填新土,挂纸钱,男女俱簪柏叶,若门前插柳,以迎玄鸟。”

端午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端五节、天中节。五月天气炎热,疾病易于流行,中国古人故称其为恶月,而五月五日为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双五相逢,是最不吉利的恶时。因此,端午节的节令饰物也体现了浓厚的巫术色彩。

钗符

钗符,也称“钗头符”,或“宝符”、“灵符”、“符箓”、“朱符”、“兵符”、“巧篆”等,是一种上面写有道家篆符、用绢罗裁成的小幡,用于悬吊在簪钗的端头。钗符是由五色(青、黄、赤、白、黑)的丝线或彩色缯帛缠合、编织而成的赤灵符发展而来的。

因为要悬挂于钗头,宋人多将钗头之符做得小巧玲珑,因此,宋人也将钗符称作“小符”,历代诗词中多有表现,如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又如,崔敦诗的《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词·皇后合》:“玉燕垂符小,珠囊结艾青。”

在金银首饰题材中,钗符是以禅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禅杖是僧人在坐禅时用以警睡的器具。以此物做簪子,有辟邪除恶的象征意义。

荔枝

端午节时,正是荔枝成熟的时节。人们常身穿带有“宜男”艾虎纹的薄纱罗衣裳,头上的钗头吊挂一对荔枝果。

因为宝贵,唐人将荔枝果当作吊坠放在钗头,以此彰显身份。“荔枝”谐音“利至”,荔枝硕果满满,正可谓“利至连连”,寓意美好。北宋赵昌《荔枝图》就是表现荔枝的佳作。此时,人们干脆将荔枝做成发簪、耳环之类的首饰。例如,黄庭坚《浪淘沙·荔枝》词中便有“一双和叶插云鬟”之句。荔枝发簪没有实物发现,但荔枝形耳环确有实物,如常德桃源宋墓出土金荔枝耳环、湖北蕲春漕河镇罗州城遗址窖藏出土宋代荔枝形金耳环。后人均沿袭了此种题材形式。

石榴花

石榴花,一般以五月最繁,是故五月又雅称“榴月”。

或许早在汉代中国古人已簪石榴花,因为甘肃武威汉墓出土金步摇的细枝上就结有酷似石榴花的花蒂。有明确记载的中国古人头簪石榴花的风俗是唐代。唐代诗人杜牧《山石榴》诗云:“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诗中虽没有直接写石榴花为红色,但见丽人发簪榴花红艳似火,担心会不会烧坏佳人的翠簪和秀发,形象生动,富于想象力。宋代也有簪石榴花的习俗。

元朝江南一带的石榴花金簪,有很多尽管不镶嵌任何宝石,但一样奢华绚丽,且多了一份田园庭院的清新散淡。到了清代,石榴仍是比较常见的簪子主题,同时也有一些以石榴为主、再辅以其他内容的发簪,如故宫博物院藏清银镀金点翠花蝶纹簪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太平乡公主坟出土清代石榴、蝴蝶、盘长金簪。

猜你喜欢
石榴花柳枝秋千
推理:柳枝篱笆墙
“荡秋千”的由来
生命力
荡秋千
柳枝词
石榴花
石榴花
荡秋千
石榴花
NO.4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