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

2016-11-17 11:33
上海国资 2016年9期
关键词:城市病宅基地供应

陆 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

“城市病”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

陆 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

2016年8月22日,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将指导未来24年的上海城市总体发展。草案规划中的两点引人注目:一是将上海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设为2500万(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的上海常住人口已超2400万);二是要求上海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

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限制土地的供应”而控制城市规模的发展逻辑,实际上暗合了时下将拥堵、污染和不安全等“城市病”简单归因于人口增长的认识。

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口规模是由全国总人口规模决定的,而不能单看一个孤立的数字。实际上,在人口和土地需求高的城市,控制人口增长,限制土地供应,同世界上城市经济和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相一致的。

但中国的问题是,人的流动不自由,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也受制于现有的制度和政策,配置也不合理,因而统一市场没建起来。结果是,适合发展“聚集经济”的上海等东部城市,劳动力短缺,土地供应不足,地价上涨,房价飞涨。中西部地区,土地却供应过剩,工业园荒废,乃至变成“鬼城”。

目前的“建设用地指标”制度,把大量指标给了中西部地区,在东部则严控甚至减少(特)大城市的土地供应。这个问题,用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就可解决:内地省份减少一平方公里而东部城市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同时向前者付钱。全国建设用地总量没变,土地需求多的得到更多的供应,而没需求的,减少土地供应。

除了政府掌握的建设用地,还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数量减少,建设用地就会出现部分闲置。如果建设用地指标可交易,以宅基地为例,一个不打算回老家的农民工,就可用宅基地的使用面积,去相应增加他所居住城市的建设用地,同时宅基地复耕,全国总的农业用地也没减少。他在工作的地方,地价远超过他的宅基地在老家的价值,这一部分差价可以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来源。

“城市病”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首先,在世界人类发展历史上,无证据可证明“城市病”的产生是人口多带来的。伦敦、东京和纽约,城市病最严重是在1950年代前后,此后,人口成倍增长,城市病却缓解了。退一步讲,如果真要说人口多导致了拥堵和污染,那么,年收入百万和五万的两个人,相比较而言,谁更增加拥堵和污染?五万的人没有车,甚至不坐出租车,带不来污染和拥堵,像中国一线城市通过驱赶小餐馆和理发店控制人口,可他们占用了多少公共资源?

退一步讲,就算人口多造成“城市病”,这也是一个供给需求的问题。公共服务短缺,特别是基础教育,就该多建学校。拥堵,是开车的需求和道路供给的问题,第一可多造路(包括地铁),多发展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第二可以实施更科学的城市规划。这是供给侧改革。污染如果是小汽车尾气造成的,就发展公共交通。

“城市病”是由于存在供需矛盾,也就是供给不足。但在有些问题上体现的更复杂。最近一轮控制人口的情况下,一线城市一方面在清退外来人口子女,但另一方面在某些地方却出现学校招不满学生的情况。对于义务教育,假设供给小于需求,现在有供给,但却限制需求。目前政策引导资金给予在中西部发展没优势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如果这样,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利,现在应让一些政策做出调整,增加社会公共利益支出,才能尽快走出困境。

猜你喜欢
城市病宅基地供应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共享单车准确把脉“城市病”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大城市如何破解“城市病”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