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晞谋
人类乃至生物个体均是以自我为中心,随着对世界认知加深,自我中心范围不断扩张,受环境所控制,受个人所主导,受行为所影响。而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交流行为,即是自我中心范围之间的重叠交互。综上,自我中心范围对人类的一
般行为和社会行为起到决定性影响。
为什么说是自我中心
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个体,无论年轻年老,也无论学识地位,从根本而言,他所理解所认知的世界,是从他各人视界出发,由其各人发现见识所得来的。
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正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上生物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是不尽相同的。而虽然存在物种,地域,宗教,文化以及社会地位等的差异,有一点仍然是恒定不变的——
他们,都是从自己本体的角度出发来认知并理解世界。
甚至说非常可惜的,就算他们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但终究做不到代替他人看待世界。
换言之,每种生物个体,在认知并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其行为及语言方式,也同样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而“自我中心”这个词,即是本文重点。
自我中心范围扩张
主观性扩张。就像水不断渗入周围的土地一样,自我中心范围也随着个体对世界的了解不断扩张。但与水的渗入不同,主观意义上的自我中心范围扩张是有定向选择性的。
举个例子:文质彬彬的书法家是不会突然参加极限摩托挑战赛的(除非他脑袋确实很特殊)。而这种主观意义上自我中心范围扩张的定向选择,实际上也是由自我中心来决定的。
个体的兴趣爱好,对自身有利的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个世界已经的了解(即已经扩张部分的自我中心),这些无时无刻不左右着自我中心范围的扩张方向。
客观性扩张。客观意义上的自我中心范围扩张其实在整个扩张过程中只占据了很少的部分,但这一小部分起到的却是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个体处于婴幼儿时期,并没有完全独立自主的意识时,自我中心范围扩张受到的就大多是来自客观上的影响。例如父母的教育,成长的环境以及学习文化程度。这些客观上的知识面扩张对个体影响是重大的,甚至在日后进行主观上的自我中心范围扩张上也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但这种客观意义上的扩张,在成人之后,就鲜少能够发挥作用了。毕竟与幼时不同,成人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主观上的自我中心范围扩张已经占据了主导权,而客观方面也就只能在偶尔情况下发挥作用了。
扩张的定向模式。首先,自我中心范围是受环境所控制。一个人的生活和行为,不可避免的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这即是上述客观性扩张的一部分。有了客观环境,才有了自我中心范围扩张的基础(正如要吃一张饼,首先得有一张饼一样)。客观环境会决定一个生物个体自我中心范围扩张的起点,于动物,这种植物好吃而那里的水不能喝;于人类,最先接触的是篮球运动或是语文写作。
甚至是之后的扩张,环境都在客观方面起到了一个控制的作用。比如炎热的天气应该尽量保持凉爽,而下雨天应该需要遮蔽物等。
而自我中心范围的扩张既然受环境所控制,但最终仍旧是受个人(思想,信念,期望等)所主导。比如在篮球运动和语文写作间,我可以随着自身的愿望而做出选择。炎热天应该保持凉爽,我可以选择空调或者风扇;下雨天需要遮蔽物,而我可以选择是雨衣或者雨伞等等。
综上所述,虽然客观环境给了自我中心范围扩张的基础,但主要扩张方向还是又个人所主导的。
单独扩张的意义
比如强壮的运动员在运动健身方面扩张了很远,却在文化方面少有发展;而文人墨客固然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却少有运动方面的达人一样。
上述例子并无恶意,只是为了说明一点:个体都会选择在自身的自我中心范围内进行活动。当然偶尔也有饱读诗书的运动员与体壮如牛的作家,那也不过是他们的自我中心范围涉及到了那个领域罢了。
而在这个范围内行事,虽然不同于婴幼儿时期的完全自我中心,做事只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既然是在自己的自我中心范围内,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就必然或多或少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
请大家接着想象上文举出的“摊鸡蛋”例子(额,果然放弃靶子好了),如果说鸡蛋黄所在的部位即是个体的自我,也就是完全自我中心的范围,那周围摊开的鸡蛋白(嗯,不规则这一点也很形象)便是自我中心范围的扩张。
综上所述,研究自我中心范围对于个体行为模式,也是极有意义的。
群居社会中的扩张
不可避免的是,处于社会之中,人类之间的交集。而这种交集定然会带来二者三者甚至更多人之间自我中心范围的重合。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因为范围内行为的交集成为知己挚友甚至伴侣,同时却又因为二者的自我范围没有交集而沦为路人。
但更有趣的不只于此:前文有提到,在自己的自我中心范围内的语言行为,或多或少(扎鸡蛋扎鸡蛋)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的自我中心。但当这件事成为二者三者甚至更多人的共同目的时,人们就要开始斟酌了:做这件事有几成是为了我自己,几成是为了别人呢?
当然大部分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思考过程,但是他们会在自我中心范围的交集圈内找到一个点来进行作业,以达到同时满足双方自我中心的目的。
当然,那些不管不顾只考虑到自己的自我中心范围而忽视他人的,就是我们所谓的“利己主义”了。综上所述,在人类群居及社会行为中,自我中心范围理论依然适用。
与利己主义的区别
首先与利己主义不同,自我中心范围理论是更加普遍,应用面是更加广泛的。而利己主义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特殊性,甚至可以算是自我中心范围理论的一个分支。(正如上文提到的,选择只在自己的中心范围内行事而不考虑他人的中心范围。)
而且与利己主义不同,把握好自我中心范围的优势,是可以达到双赢的。比如说,小朋友为了得到小红花而达到自我满足所以积极发言,而老师为了教导出好孩子而达到自我满足所以给小朋友小红花。适度用自我中心范围的事来考虑事件,是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的。
综上所述,自我中心范围理论涵盖了利己主义,并且更加普遍而且存在双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