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嘉 / 文
海派旗袍百年传奇的文化匠心
——龙凤旗袍的故事
◆郁 嘉 / 文
我是龙凤旗袍的一名员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一家人与龙凤旗袍的故事。
这是我爷爷奶奶1938年的结婚照。照片上奶奶裹着大衣,只露出旗袍领口一角。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我就被奶奶穿着旗袍优雅婉约的气质所吸引,后来家里人告诉我,这件旗袍是奶奶当年特意去"朱顺兴"定做的。从此,我记住了"朱顺兴"这个名字。
长大后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创立于1936年的"朱顺兴",集众家之所长,开创了旗袍制作的九大工艺秘技——镶、嵌、滚、宕、绣、绘、镂、盘、雕。凭借精湛的工艺,在上海滩独树一帜。穿着"朱顺兴"出品的旗袍,成为当时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征。
解放后,"朱顺兴"合并了多家苏广成衣铺,在南京西路849号成立国营性质的"上海龙凤中式服装店"。光阴荏苒,从"朱顺兴"到"龙凤",九大工艺秘技的传承奠定了龙凤旗袍手工制作的精髓。时至今日,"龙凤"已成为海派旗袍百年传奇最具代表性的缩影。
大学毕业后,从小对旗袍情有独钟的我,有幸来到"龙凤"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龙凤"人。"擦亮金字招牌,唯靠质量"——我还记得店里的老师傅在我入行之初对我说的这句话。
工艺上独特独到,款式上求新求变,质量上严格把关,是我们"龙凤"人孜孜不倦的追求。2006年至2007年间,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起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旗袍标准》时,曾多次深入"龙凤"调研并征询建议。在旗袍制作的经纬纱向、对条对格、规格偏差、尺寸变化率等方面,"龙凤"提供的质量标准被全部采纳,在最终确定的6类127项标准中,"龙凤"的数据标准占了32% 。
"龙风旗袍"不仅成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典范,更是中华传统服饰工艺精粹的代表。2007年,"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众多旗袍品牌、乃至中式服装中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
这就是标准的高度,"龙凤"的高度。
这高度,落实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是"龙凤"的工匠师傅手里的"软功夫":一揽一滑,为客人测量36处尺寸,精准拿捏;一针一线,用心缝制每一件旗袍,尽善尽美。我们"龙凤"的师傅相信,机器做出来的旗袍是硬梆梆的,手工做出来的才圆润服帖。
曾有一位驼背的准新娘,慕名找到龙凤,怯怯地问:"我可以定做旗袍吗?"她已经走过好多家店,没有一家肯接活。望着她忐忑而渴望的眼神,门店师傅肯定地回答:"能!"
单子接了,但如何能让特殊身材的顾客也能合体地穿着旗袍,这确实是个难题。此时距离婚期已不到一个月。龙凤专门成立工作小组,由总经理挂帅,设计师、量衣师和制衣工,齐心协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先是遴选面料,又专为新娘测量了80处尺寸,胚样一连打了3次,然后一针一线的缝,缝好后推归拔到位,再修改,再推归拔到位,如此往复多次……
两周后,当准新娘身着一袭熨贴的旗袍从试衣间走出来时,新郎的眼睛亮了,新娘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她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时刻……
有多少女人像这位准新娘一样,把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交付给"龙凤",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2005年,当我步入婚姻殿堂,我理所当然地请我的"娘家人"为我定制结婚礼服,在旗袍的映衬下绽放最美的华光。
2010年上海世博会。"龙凤"有幸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非遗"服装企业进驻世博会,向八方游客展示龙凤最具特色的盘扣制作工艺。为了完成这项荣耀而艰巨的任务,"龙凤"全体上下,不分昼夜,设计赶制了一批最能体现我们精湛工艺的旗袍和盘扣。老带小,老带新,每一张设计图纸,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倾注了"龙凤"人的心血。"龙凤"第三代传承人徐永良因此被评为"上海市世博先进"称号。
此后,"龙凤"又走向了法国卢浮宫、米兰世博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尽情展现海派旗袍的风采。
"龙凤",是一个时代的回响,是一个行业的基因,也是一颗美丽的种子。创造美、守护美、传递美,是龙凤品牌传承的精髓。
最后,向大家展示龙凤旗袍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这是我妈妈,在我结婚的时候,我也为妈妈定做了一件旗袍,圆了她多年的旗袍梦,妈妈身上的这一款旗袍可是我们"龙凤"的镇店之宝,集七大工艺秘技于一身,同款旗袍被杭州丝绸博物馆所珍藏。这是我的女儿,今年5岁,从小爱穿旗袍的她常说,旗袍美美哒!
在女儿的身上,我看到了"龙凤"的明天,我相信"龙凤"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