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华镇小学 郭军平
创新校本教研范式 提高教研活动效益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华镇小学 郭军平
农村小学教师少,课务较重,外出学习机会少,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目前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本文阐述了根据学校近年来的实践,创校本新教研范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做法。
创新;范式;提高;效益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由于班级数较少,教师兼课较多,教学任务重,又缺少外出学习机会,因此依靠学校自身资源,开展足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近年来,我们对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让校本教研引发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思考,助推、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了一些尝试。在学校开展教活动时,充分征求教师意见,根据教师的需求,确定教研内容;通过“三改”,创新教研范式,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效益。
“听”和“观”,只是字面上稍有不同,但我们认为,“观”更能让参与课堂研讨的教师,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去全面关注课堂教学,从教与学两个视角全面观察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活动,能从中发现教者的智慧和学者的机灵、教者的失误和学者的误解,也能为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交流时提供更多的材料、更多的语话。当然,要观好课也需要事先备课,即为教师提供观课的量表。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研组确定的教研主题是:“重视以已有的经验,关注方法指导,加强数学思考”,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正确理解用元、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根据教研主题及本次教研活动的需要,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两张观课量表,为参与活动的老师提供了观课的方向。
1.教师教学维度
时间 班级 授课人 观课人视角 观察点 课堂观察记录1.起点把握 是否能尊重学生原有基础,是否遵循认知规律?2.内容确定 教学内容确定是否恰当,课程资源使用是否合理?3.情境创设 老师创设了怎样的情境?情境的生动性、现实性如何?效果怎样?4.问题设计 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思维含量与难度如何?5.学习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效果如何?6.课堂结构 整堂课上,朗读、写字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7.作业设计 作业安排的内容、数量、时间、形式、反馈是否合适?8.教学机智 如何使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处理突发性事件?效果怎样?
2.学生学习维度
时间 班级 授课人 观课人视角 观察点 课堂观察记录1.学习准备 课前准备了什么?2.倾听程度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讲课?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发言?认真程度如何?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3.互动交流 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4.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时间多少?有多少人参与?自主学习形式是什么?5.达成效果 课后抽测或者巩固小结情况怎样?
“说课”的程式一般是说教材、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这些都是以“说”事先设计的意图为主。而“析课”是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重在分析设计意图与实施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原因,反思改进措施,即寻找出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干”之间不能同步,产生剪刀差的原因,思考如果再上这节课时,我该怎样做。“析”能引发思考,“析”能促进改进,“析”能去追根寻因。如教学“千米的认识”一位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认为这节课最大的问题是比较抽象,学生现实生活对“千米”缺少感性认识,所以需要让学生体验。因此,组织了学生操场上走一走,两地距离估一估等活动,但在教学时却发现,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真正掌握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心目中的1千米与教材需要学生掌握的1千米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到了正确使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该用“米”还是“千米”仍有人用错。这时,教师认真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提供的材料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且缺乏让学生从1米、10米、100米、1000米逐步累积的过程,没有结合学校周边、社区附近两地间是1千米的距离作为参照,所以难使学生真正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这样,老师想到了第二次上这节课时的一些初步的设想。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再通过老师们的辩课过程,这位老师就有了第二次上这节课的思路。后来,上这节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一走,并在走时结合数步子,让学生知道自己这样的一步约是0.5米,两步是1米。再结合观察操场的直跑道知道这条跑道从起点到终点长100米,再看操场这样一圈约是400米。上课前老师找好从学校出发到某地约是1千米,某地到某地也约是1千米;通过视频将学生体验走路的情境记录下来,摄制汽车行驶1千米路的视频等材料,在上课时让学生回忆,为学生课内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后来,这位老师再次上这节课,得到了参加研讨活动老师们的肯定,学生对于1千米的估计及正确选用长度单位等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这个研修过程中,上课老师进步了,其他老师也都得到了提高。
“评”与“辩”的最大区别是参与率与生成材料的时空不同。“评”一般是请几位老师事先准备,肯定优点,提出不足。信息以单向传输为主,很少有争论的机会,缺少互动交流的环节,且多数是用事先已有的经验来评判现时的课堂,很少有现场生成的资源,即经过思维的碰撞而产生的火花。“辩”则可让教师重点放在直面教学问题的改进,让人人热情参与,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引发思辩,追寻好课。关注的是当时的课堂,思考的是明日的教学。以今日之课堂为基础,打造未来更优的课堂为目标,这时虽也有评课的成分,但这个“评”多数是即时生成、观点碰撞而产生的新想法,更是因观课后,受同行启示而想到的好策略。这个生成性观点有的可能别于预设性观点,有的或能弥补预设性观点的不足,有的能引发大家更深入地思考,产生出更新的观点。所以,我们这个“辩”并非是要辩出谁是谁非,谁强谁劣,而是要通过“辩”,拓展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更换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索改进、完善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先教“克”再教“千克”。而作为现实生活,接触较多的却是千克。那么,可不可以先教“千克”,再教“克”?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却是先教千克,再教克的。那我们用人教版的可不可也先教千克再教克?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会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观点。不管你是正方还是反方,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不管你说得有理,还是不合常理,都可以充分表达,让不同观点在这个舞台亮相。这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辩课,无疑对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启发教师去积极尝试,鼓励教师大胆改革,是十分有效的。这个过程才是老师们真正激活思维,进入状态、主动参与研修,从而促进人人有所得、个个得到提高的历程。
通过创新研修范式,使研修更接地气,更接近教师的日常工作,更符合本校教师需求。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推进主题研修和菜单式教研深入开展,有效落实“知性课堂”理念。从中我们也认识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研修范式也必须因时而改,因需而变,这样才能实现校本研修引领教师发展需求,体现校本研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