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迪
江中:30年创新绿色突围路
程 迪
不把企业当生意而是当科研来做,让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同生共存,江中集团走出一条研发创新、绿色发展的中医药企业突围之路
30多年来对科研和品质的坚持、20年对生态和环保的坚持、7年来对智能制造和创新升级的坚持……这是一家中医药企业的执著。
不把企业当生意而是当科研来做,让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同生共存,江中集团走出一条研发创新、绿色发展的中医药企业突围之路。
与人们传统印象中药制作的画面不同。在江中药谷的中药液体制剂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只有上百个机械手在操作;在这里,也看不到人员搬运,只有智能运转小车来回搬卸。
车间负责人、80后钟志坚正在巡检生产线。“我读初中的时候就吃过江中的含片。”2004年自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钟志坚进入江中集团工作至今,“我见证了江中车间从国产线到进口线,从生产固体制剂到液体制剂。这也是江中智能制造不断升级的过程。”
像钟志坚一样,许多人或多或少与江中集团的产品有着交集,草珊瑚含片、健胃消食片……穿插在人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片段里。
江中集团董事长钟虹光说,不久前江中药谷的液体制剂车间申报验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生产基地。
江中集团药谷被评为"中国最美工厂"
2015年江中集团工业和流通领域销售额约40亿元。钟虹光笑着说:“生意做得不大,跟我们不把企业当生意,而是当科研来做有关。我们每年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4%以上。”
目前,江中集团拥有四个国家研发平台,即“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重点实验室”。其中,“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多项国家“863”项目、“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
走进江中集团主要生产基地江中药谷,绿油油的山坡里是全自动化的生产车间,森林湖泊环绕,野鸭、水鸟在污水处理后又用作水景的湖泊中悠然游动。自然环境与工业文明共处互融。
药谷商务中心负责人黎敏来此工作5年了,他还有另一个角色——“野生动物保护员”,为一群特殊的“土著居民”服务。
药谷山坡上、丛林里,错落分布着30多个小茅草屋,门口常年摆放苹果、玉米棒等食物,2平方米的茅草屋里铺满干草。这是专门为常住的100多种野生动物所设。
黎敏说,公司不允许职工伤害野生动物。不仅如此,安保主管陈利明每天晚上带队巡逻,“保护野生动物不被附近村民偷猎”。
“药谷占地3000亩,虽都是工业用地,但建筑用地仅占15%,剩下85%保持原生态。”江中集团总经理易敏之说,公司自建污水排放设施,达产达标;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碳排放低;车间内设8个植物园,缓解工人的疲劳;车间最大限度采用自然照明,室内空气洁净度达国际标准。
不仅尽可能保护生产环境的原生态,药品及保健品制造线总经理罗文华介绍说,江中从生产原料采购、生产、包装等全环节力求无添加、无污染。把采购站设在原产地,专人监控中药材原料从生长、采集、精选、装袋等全过程;产品则经过严格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检测。
目前,在建中的江中食疗产品制造基地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耕地500亩。建成后,一边是世界最先进的工业生产线,另一边则是原生态农田。“这就是江中的理念,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同生共存。”钟虹光说。
钟虹光还记得31年前,他刚接手江中集团前身江西中医学院制药厂的情形。时年27岁的厂长,听起来意气风发,面临的却是一个资产不过百万、逐年亏损的作坊式工厂,且要在1985年当年实现利润30万元。
“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江中做好。”药厂由钟虹光组阁、承包经营,他任命同班同学易敏之为第一副厂长,同学卢建中为研发部部长。
这一中医药领域的“中国合伙人”,当年就做出了盈利200万元的业绩,远超利润指标。他们不约而同,放弃了当时2万元的现金奖励,只为心中坚定的信念。
此后,江中从1986年利润400万元,1987年800万元,成长到如今总资产60亿元、年收入40亿元,拥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集团。
钟虹光说,集团投资7亿元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建设了新校园,且累计支持学校发展的经费达10亿多元。“能回报母校我们很开心。”
江中药谷的大门是147米的巨幅浮雕墙,上面镌刻着从神农到清代张锡纯68位中医药祖先。“为激励江中人扛起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的这面大旗。”钟虹光说。
如今,江中集团正走向世界。江中药谷成为我国首个岐黄国医外国政要体验中心,接待了许多国际政要。同时,江中正研发食疗产品,将传统的中医药食疗配方与现代食品形式结合。“还将按照樟树药帮传统炮制方法建立中药炮制加工基地,开发工业旅游项目,让更多人感受中医药的魅力。”钟虹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