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宋词人辛弃疾向来以豪放词为人称道,与此同时,在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作中也佳作频出。本文将从辛弃疾田园词的语言美、绘画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分析其田园词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关键词:辛弃疾;田园词;语言;绘画;意境
辛弃疾作为南宋的“词坛飞将军”,豪放词成为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标签。而我们在关注这些豪放、带有爱国意识词作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辛弃疾笔下的田园词。辛弃疾以将近20年的乡居生活为创作底蕴,更为细致、丰富地展现了他眼中的田园生活。在辛弃疾现存的600多首词中,描写田园风光和表现乡村生活的词作有30首左右。
辛弃疾的一生也经历了许多波折。淳熙八年(1181年),朝廷罢免了辛弃疾的官职,之后他便在江西上饶带湖附近开始隐居生活。自淳熙九年(1182年)至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的二十一年间,辛弃疾除了在53岁至55岁期间被再度启用之外,一直处于闲散状态,隐居带湖和铅山。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许多田园词,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 语言美
叶嘉莹在评价稼轩的豪放词时曾说:“他的词中大都不是直接明说指实其事,他用了大量的景物和典故,而正是这些景物和典故增加了词的幽深隐约之美,所以他的词虽然豪放,但是也有多重的潜能和曲折的深意。”而在稼轩的田园词中,却“转成另一种朴素清新的词格”[1],这和他酷爱用典的语言迥然有别。白描、浅白如口语才是辛弃疾田园词的语言风格。
辛弃疾在描写田园景色时常用白描的手法。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作中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意象进行有机的结合,月夜下的乡间景色被描写的栩栩如生。“惊鹊”、“鸣蝉”、“蛙声一片”突出了夏夜中的生机与活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调整了常用的语序,表现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的场景,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原本平淡的景象也增添了几分乐趣。结尾的“忽见”更是带有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让读者浮想联翩。
在《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词句也运用白描,词人将他看到的景色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纯用白描,直陈其事又展现了人物的情态特征,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另外,辛弃疾在表现田家风光时,词句语言浅白如口语,深得陶诗真谛。词句浅而不俗,浅白而有韵致,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东邻蚕种已生些”,都展现了这种质朴自然,浅白如话的语言美。
2 绘画美
词论家龙榆生在提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时曾说:“他把农民心理结合诗人情调,描画成两幅真朴动人的农村风景画。”[1]除了这两首词,辛弃疾的许多田园词中都体现出了清新自然的绘画美。
在《鹧鸪天·代人赋》中: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上片写景由近到远,由眼前的“柔桑”、“嫩芽”一点点将视线延伸到不远处的小山岗上,再聚焦到远处的寒林中的暮鸦。景色如画,层次分明,和谐而宁静。在下片中,不同方位的景色交相辉映,又加入沽酒人家,使整个景色一下子活跃起来,多了几分生机,不再沉闷。
另外,《清平乐·村居》中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杨忠《辛弃疾词选》中对这首词也高度評价:“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部分是以写景为主,只有个别人物点缀其间,而此词则以人物为主体,描绘了和谐、美满,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满了生活气息。”
3 意境美
辛弃疾在描写田园景色的同时,也不忘对词作意境美的营造。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提到:“南宋词人有意境者,唯一稼轩。”从意境美的角度去感受稼轩田园词,更能表现其词作的意蕴所在。
辛弃疾在田园词中虽然都在描写平凡的农村生活和自然的乡间景色,但其中也蕴含了词人内心的真挚情感,从而加深作品的意蕴价值,于平淡处激发起读者的共鸣。《清平乐·博山道中既事》就能展现出意境之美。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纯用景物描写,没有抒情手法的使用,但却处处融景于情,于言外寄意。“一川淡月疏星”表现出作者对月夜的喜爱,一个“川”字为词作带来更加明朗自然的意境;“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读者仿佛也能体会到词人嘴角边的那一抹笑意。
在另外一首词中,意境美也表现的尤为突出。《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纵观全词,词人的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彼此升华,从而与作者的心灵相契合。陈廷焯评价:“纯以性情结撰而成。”[2]突出了作者对景物的融合与超脱。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朴素自然是他一生豪放之外的一种缓冲和调和,是他一生中的“别调”,但也同时是一种“本色”。田园词的清新恬静让我们看到“词坛飞将军”的另外一面,但在这份闲适淡然的田园生活中也带着些许的无奈和苍凉。
参考文献
[1]龙榆生.试谈辛弃疾词[A].龙榆生词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新加坡]蔡向荣.白描写景,白话入诗——辛弃疾田园词中的语言[J].当代小说,2008年第3期.
[4]张翼.工笔协议挥洒自如 画面诗魂浑然天成——辛弃疾田园词的绘画美[J].阅读与鉴赏,2011年7月.
[5]王颖.真景物与真感情——辛弃疾田园词的意境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作者简介
白晓雪(1995-),女,安徽阜阳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