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虹
环境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常使人感到千头万绪,一时难于理出头绪。为此,首先要收集各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调查与监测,了解对象系统的性质、特点,弄清问题的关键和症结所在,并找出其原因和规律。要求做到确切和完整,以便为以下的工作步骤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一步骤包括人事对象系统和明确提出问题这两方面
1 如何认识对象系统
为了系统模型化,最优化等取得必要的信息,需先了解和掌握对象系统。首先必须弄清污染源的情况;其次弄清造成污染的情况,甚至危害程度;然后必须弄清影响污染的因素,影响程度;最后找到污染规律,以便对症下药。
以贵州省铜仁市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为例,曾做以下工作:
1、社会经济概况调查。包括:(1)城市建设与人口发展概况。(2)工业构成与布局。(3)农业构成与土地利用。(4)能源构成与消耗情况。(5)城市绿化情况。
2、自然环境概况调查。包括:(1)地理位置;(2)气象气候特征;(3)地质地貌概况。
3、污染源调查、监测和评价。包括:(1)污染源普查(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污染源环境背景);(2)重点污染源解剖(排污口污染物浓度监测,生产工艺调查、经济损益调查及治理工程技术经济效益调查);(3)数据处理及污染源评价。
4、污染气象和污染水文分析。包括(1)铜仁地市风场结构;(2)逆温层的时空分布规律;(3)气象要素与污染浓度相关分析(如SO?污染浓度与风场及温度场的关系,烟尘污染与能见度的关系);(4)地表水水文因素分析(如径流的年内分配,浑河泥沙分析,浑河水温分析,不同保证率的流量分析等);(5)河流水文因素与水污染关系分析(如河道形态与水污染关系,河道底质对水质影响,水温对河流自净能力影响等);(6)地下水水文因素分析。
5、环境污染监测及评价。包括:(1)大气环境质量状况;(2)大气污染变化趋势;(3)地表水水质状况和污染分级;(4)地表水水质污染演变趋势及原因;(5)地下水水质状况;(6)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7)引用水水质状况;(8)土壤污染状况等。
6、环境污染影响调查及环境效应评价。包括:(1)大气污染影响(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慢性危害,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等);(2)水污染影响(如减少水资源阻碍工、农、渔业生产发展,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河床底质污染造成水污染的潜在威胁等);(3)土壤污染影响(如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镉土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下一代的影响等)。
2 明确要提出哪些问题
为了搞清楚存在着的主要问题,需善于把问题简化到易于分析的程度,同时又必须保留可能受方案影响的所有重要因素。因素的取舍,关系到问题解决的成败,所以必需在认识对象系统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地提出问题,确定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并对环境质量现狀进行定量的描述。
以铜仁市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为例,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铜仁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1)西部、南部地表水体污水系统的有机物污染;(2)大气燃煤的烟尘、二氧化硫污染;(3)污水灌区土壤的镉污染。
3 建立或改进环境系统的动机
分析、确定系统的目的、要求,是建立系统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系统分析的第一要素。确定目标,就是确定为达到目的所应完成的各种具体指标。
进行目的分析时,首先要反复的调查,了解建立这个系统或改进这个系统的动机。这种动机可能来自上级的指示,也可能是本单位的要求,还可能是其它单位的建议。建立系统的原因可能是:
(1)现有系统出现了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
(2)客观形势要求,必须开发新的系统;
(3)科学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在反复分析上述情况的过程中,应该十分注意提出任务者的片面性或局限性,一定要把目的弄得十分清楚,
4 弄清环境问题中的目标界限
对问题分析得越深入,确定目标就越有充分根据。为满足新系统的目的和要求,需要明确目标的界限范围。弄清楚在发展和使用所拟议的新系统后可能得到的收益程度及发展该系统的现实性,还必须定性、定量地确定为发展与实现这一新系统所需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所以这一阶段的工作,带有相当的探索性。
1、确定目标时要注意到:
(1)要有总体观点;(2)要有长远观点;(3)要有有效观点;(4)要有显明性(能定量地表示目标);(5)要有标准性(可以比较);(6)要有可行性(要考虑到各种制约条件);(7)要有顺序性(多个目标时要分清主次);(8)要有适应性(客观环境条件变化时要能适应)。
总之,要使目标所得准确,必须在概念、时间、条件和数量这四个方面都有清晰的界线。
2、目标分层。为达到目标,一般可分成若干层次的子目标,可形成“分层目标结构”。目标结构的层次性十分重要,因为总目标不分解成若干层次的小目标,总目标往往不能落实。但下一层次的目标必须服从总的目标,否则必须修正,以使全局平衡。
5 弄清环境标准有哪些
对环境保护来说,往往以达到环境标准或环境指标作为建立(或改造)系统的目的。我国的环境标准,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它们之间是有有机联系的。
1、环境质量标准
我国的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科学性、政策性、可行性,区域差异性和便于管理实施这五条原则制订的。它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要保护人群健康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从经济学角度看,要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而所花费的污染控制总费用却较小。具体地说,环境质量标准应有如下收益:
(1)使人群死亡率和患病率降低;
(2)使大气、水域、土壤等受害减少,农、林、牧、渔业产品和其他生物产量、质量能提高;
(3)使人民和社会财物(如房屋、设备、各种构筑物、文化设施等)腐蚀损坏减少;
(4)使工业产品质量提高;
(5)使能源、资源、各种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三废”损失减小等等。
环境质量标准要考虑到的费用负担有:
(1)调整生产规格和布局的投资;
(2)改进工艺,改进设备的投资;
(3)进行“三废”处理和净化的投资及运作费用;
(4)政府机关经费、科学研究费、监测网络投资及运作费等。
2、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以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可行性和控制污染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而制订的,同时还考虑到环境特征和便于监测及检查。排放标准的类型,按控制方式可分为:
(1)浓度标准。即规定企业或设备的排放口、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废水中污染物以mg\L表示,肺气肿污染物以mg\m? 表示,简便易行。改进方向是既监测浓度,又监测介质流量。
(2)地区系数法标准。这是根据环境质量目标、各地自然条件、环境容量、性质、功能、工业密度等,规定不同的系数,以控制污染物排放。
(3)总量控制标准。它是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础,考虑自然特性,计算出环境容量(此处指污染物总允许排放量),然后综合分析所在区域内的污染源,用数学模式计算每个污染源的污染分担率和允许的相应排放量。
(4)负荷标准(或称排放系统)这是从实际控制技术出发,采用分行业,分污染物来控制每吨产品或每吨原料任何一日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值和连续30天排放污染物的平均值。
(5)工艺标准。这是由环境保护部门与有关企业协商而确定的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