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毅宏?杨英翔?陶宁?施勇
摘 要: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网络信息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正在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本文对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做了全面和详细的分析,并对如何增进网络信息的积极影响,较少弊端,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信息环境;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分析;对策
当今世界,网络已无处不在。人们通过使用网络,形成了新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向上的网络价值观。
1 网络信息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1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多元,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网络是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库,涵盖的信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内容多样而又广泛,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学生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和经济的制约,不再依赖课堂知识局限的内容,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并且网络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等都会通过网络对学生产生影响。网络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同时网络也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1.2 网络世界具有平等的交互性,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吸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网络空间,使大学生的获知观念由被动接受教育的灌输和安排,转为主动的上网查资料来获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识。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而是通过征服信息获得知识,更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网络时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网络带来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去除了双方的社会属性,个人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缓解了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扩大了交际面。
1.3 网络为大学生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成功机会
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大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网络,大学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和思想观点。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征,它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形成个性。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网络服务在生活中已必不可少。网络为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提供了更大的机会,通过网络应聘,大大减少了应聘的盲目性,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2 网络信息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1 网络容易令自制力差的大学生产生网瘾
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容易令自制力差的大学生产生依赖性,即通常所说的网瘾,沉迷网络已成为大学阶段学业荒废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是集体住宿,多数远离家人,在锻炼了自身的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因距离的遥远缺少家人的看护和监督。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一旦产生网瘾,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东西,易造成大学生脱离现实生活,甚至心理发生一定的扭曲,从而引发极端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2 一些低级庸俗、虚假误导的网络信息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量封建迷信、色情暴力、低級趣味、反动言论的信息在网络上泛滥。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独立价值判断能力,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不良观念的干扰。借由互联网的隐蔽性进行的欺诈、诽谤等,对于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个人物质利益都有着严重的危害。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过任何传统媒介,网络舆论极易成为整个大学生信息舆论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2.3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网络信息环境是虚拟的世界,人们可以扮演着非现实的理想角色,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为所欲为而不受约束。网络社交虽然可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同时由于脱离了现实交往,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亲人、同学、老师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扩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 网络信息环境趋利避害的相应对策
3.1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心理教育
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克服极端个人主义。突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建构人本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心理训练,全面提高其网络心理素质。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文明素质。提高大学生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遵守网络规范,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
3.2 健全网络法规,实行道德建设与法治相结合的网络管理
宏观上国家要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立法,保护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免受非法和有害信息侵犯。加大对互联网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净化网络环境。规范互联网市场秩序,创建安全的网络环境,强化企业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积极引导互联网行业自律,加强公共教育,倡导网络文明,深化治理网络有害信息,共同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在技术层面探索出一种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过滤信息垃圾的目的。同时加大投入,大力开发积极向上的中文信息资源。
3.3 营造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和网下的校园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选择、利用网络信息。确保自己既能走进网络,利用网络,又能走出网络,远离网络,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使其认清自我优势、发展方向及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实现发展个性素质、激发创造潜能的目的。
4 结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空间在为人们打开一个面向精彩世界的窗口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些蚊蝇乘虚而入。当代大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消除网络给自身健康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思想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教育干预策略,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和管理的效能。愿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曹建平. 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剖析及引导机制探新.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6).
[2]李卫星, 洪岑.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 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4(2).
[3]胡志强.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德育工作. 科技信息, 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