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音频资料的数字化抢救保护及应用

2016-11-15 12:31陈红彬
卷宗 2016年8期

陈红彬

摘 要:本论文通过详细描述对电台历史音频资料的鉴定、整理、修复、清洁、数字化转录存储和编目的整个流程,旨在总结出一些对历史音频资料(主要介质为开盘带和唱片)抢救性保护可鉴经验,并为电台所存宝贵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探索一条可行之道。

关键词: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保护;数字化转储;原介质保护 音频媒资库

音频资料是广播事业发展的积累和见证,是现代科技与文化的结晶,是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的缩影,一些历史音频资料,承载了历史变迁的瞬间,记录了伟人名流的传世之音,保存了艺术家亘古不变的艺术魅力,这些珍贵的历史音频资料不仅仅是广播电台的瑰宝,更是一笔无法计算的社会精神财富,如何保存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音频资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近几年,对这些珍贵资料的我们进行了抢救保护工作。

1 音频资料状况背景

我国省级电台大多拥有的早期广播节目资料包括胶木唱片和广播开盘录音带。开盘录音带一般是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广播电台编创的各类文艺节目,现存有四万余盘,是电台几代音乐编辑多年劳动的结晶。这些资料以声音的形式忠实地反映了电台成长的历程,90年代中期以前的资料主要采用开盘录音带记录,开盘带上录有的地方戏、歌曲、广播剧、小说、故事、音乐戏曲介绍、配乐散文诗歌、乐曲、曲艺等,是不可多得的音乐戏曲文学资料,许多作品的演播者已经作古,成为绝版资料。胶木唱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电台播过的各类文艺节目。内容为中国歌曲中国戏剧、中国歌剧舞剧、中国曲艺、中国器乐曲、中国民族器乐曲、外国歌曲、外国歌剧舞剧、外国乐曲及地方戏曲等。有些已经成为绝版录音。其保存价值不言而喻。但是这些珍贵资料的保存现状令人痛心。由于存放年代比较长,加上技术材料的历史局限性,这些载体普遍存在电声指标下降、磁粉脱落、霉斑、带基变形、变脆等现象(严重者基本上无法使用),而且这种现象仍在加剧进行。另外由于历史原因,节目档案混乱,满足不了现代多层次、多层面的正常使用,如再不及时进行整理和抢救,节目资源有可能损失殆尽。

分析造成音频资料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录音材质的缺陷。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80年代以前生产的录音磁带没有表面保护层和背涂层,磁带在播放过程中受到磨损,每播放一次便磨损一次。

2、保存条件差。磁带对保存环境要求很高。限于当时的条件,以前一直没有一个能达到恒温、恒湿标准的磁带库房。

3、保存时间长。许多60年代录制的节目已保存了近半个世纪,大大超过了磁带10—30年的保存期。

4、部分资料使用频度过高,以及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绞带、拉伸等。因此,对早期音频资料的抢救和保护势在必行。

2 音频资料的数字化转储

以往由于技术和资金条件,音频资料的保存问题虽有多种解决方案,但未得到妥善解决。今天的数字技术不仅成熟,而且价格越来越低廉,这就为如此大量音频资料的数字化重建创造了条件。对于这些音频资料的保存处理,经过专家们的多次研究和论证,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在数字化过程中,对胶木唱片和开盘录音带尽可能地不做任何处理,将原有的内容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尽管早期唱片和磁带存在较高的噪声和较明显的失真,但那是历史资料,我们的任务是很好地保存它,保持原有的历史沉淀感。

我们制定技术需求方案是:

1、数字化转储内容:采集编码、转码、检测处理、输出管理、内容编辑、信息登记、附加信息导入、内容查重、数据导入、必要的素材整理等。

2、数字化转储质量符合国标GB/T16463-1996《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

3、数字化转储要求与媒资平台现有音视频格式兼容。音频格式:DSD、WAV、S48、MP3。开盘带、唱片等模拟音频介质,转储时采用DSD或无损WAV格式存储原则上要保证其原始质量。

4、具体音频资料修复及数字化转储工作流程环节

在方案确定之前,我们会同电台专业人士对一些关键环节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调研和论证。

1、对音频资料进行筛选

聘请有关行家对胶木唱片和开盘带的内容、声音质量进行筛选,按原资料分类各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逐一查看评估质量,形成各类音频专题资料的可利用价值分析结论,为后续音频资料保护项目的开展在质、量两方面能够确切的把控做了充分的基础性工作。

2、是否对磁带进行预处理早期磁帶,特别是C型带脱粉比较严重,并且一部分磁带还出现了霉斑,带基变形、易于断裂等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进行了市场和技术调研。了解到深圳智骏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录音磁带恢复系统,在对磁带的物理、化学处理方面很有特色。并组织专家对物理和化学处理前后的音频开盘带进行对比和论证,结果表明:磁带经恢复处理,可将原已松脱但还粘在磁带表面的磁粉予以清除,这使得磁带与磁头贴得更紧,可以提高磁头的输出信号,从而降低噪声;磁带经化学处理,对其稳定运行有部分改善。但是,目前尚无法提高磁带的强度。总体看,该公司录音磁带恢复系统对磁带的恢复处理能起到一定效果。在对磁带的预处理问题上,专家们的意见是:对一部分磁带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是必要和可行的,但是应控制磁带恢复处理的范围;对极其珍贵的资料,先留一版未处理的;由于目前尚无法提高磁带的强度,对那些易断裂的开盘磁带另作处理。

3、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音频资料的数字化转储工作。

将模拟音带转成数字格式,技术上已经成熟。深圳智林公司中标承担项目实施过程。期间,他们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1)质量保证体系。一是保证设备良好运转,特别是开盘机的性能直接影响数字化信号的质量,因此必须定期检查更换磁头、检测通路并校准系统各项指标,以保证模拟磁带数字化过程无信号质量损失或使损失减至最低。二是成立质量监管专业组,定期对数字化结果进行检测,以确保数字化转储质量。

(2)进度管理体系。每周的进度计划表邮件发至各相关负责人,定期检查,及时调整人员、设备和工作方法,总结经验教训,以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3)安全管理体系。分为场地安全、人身安全和资料安全。对特别珍贵的绝版资料,要制定专门的转储方案,并由专人进行处理,确保万无一失。另外,系统设计及网络设计要注意安全,不允许无关人员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同时,高度重视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不允许外来介质进入机房的计算机中。

此外,通过总结该项目实施中的一些经验启示,我们还在探索建立一整套为今后工作更为有效的资源管理、成本管理和技术管理等体系。

3 项目实施设备保障及维护

使用的开盘带放音机均为瑞士STUDERA807开盘带机,技术指标均达到《GBT2019-1987磁带录音机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开盘带放音机指标达到国际甲级,初次使用全新适用磁头,并根据设备检测参数随时进行性能调整。配备广播级专业音频测试仪(Lindos)、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部系统制作的标准测试带,使用的SP唱片重放设备均使用现代电唱机和前级功放设备,使用电唱头和粗纹唱针,信号通路采用前级功放直通计算机声卡方式;LP唱片重放均使用现代技术电唱机和带有有效SAA处理器的前级功放设备,使用MC制式电唱头。全程随时对电唱机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检测和校准,要求电唱机连续运行每达到8个小时,使用标准唱片对电唱机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校准,日常电唱机的针压控制、转速控制、水平控制、倾角控制、循迹控制等应遵循行业最好标准。全程聘请专业高级工程师现场全程定期对设备进行日常检测、维护和保养。

4 建立數据库及开发应用保存资料

音像资料若不考虑资料的再利用,保存便失去意义,我们对这些音频资料进行数字化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为了保存,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笔财富。长期以来,音频资料利用率一直困扰着我们。为解决资料的再利用问题,在转储过程中,一要建立音频文件的检索和标引项,实现音频资料的网络检索管理;二要建立并利用好全台音频数据库来存储、管理、发布音频资料,使全台各频道编辑制作人员及经授权用户在网络上进行检索、调用、共享音频资料。同时对音频资料进行开发和深加工,以衍生产品方式生产制作节目用于对外资料交流和交换。此外随着网络广播,有线调频广播等增值业务的不断扩展,音频数据库系统可提供更为专业化,对象化的内容服务。采用统一的库结构,将本系统与全台音频媒资系统整体上集成为一个大型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实现统一管理。用现代信息技术抢救保存好这些历史音频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广泛收集广播频率中有保存价值的节目资料和各种渠道来源的各类音频资料,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具有永久保存和重复使用的音频信息库,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其意义就在于:使快捷使用方式;能够完好地保证广播节目资料的管理跟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步伐;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使音频资料能不断积累丰富并能为社会提供各种珍贵资料。

5 两点启发

1、原始介质保存是重中之重。以往国内的数字化工作,往往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编目规则的统一、交换格式的规定、规范档案的建立、数据库的构建等方面,比较忽视对原始介质的保存。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认为:原始介质保存是重中之重,一定要给予最高级别的重视。技术在不断地进步,方法手段在不断提升,但原件却只有一份,一旦损坏则无法复原,不可再生。因此,需要在原件保存上制订出完整的操作守则加以规范。

2.数字化保存以不破坏、不提升为主要原则。以往国内的历史音频研发路线中,对于数字化之后的降噪和修复工作极为重视,认为具有相当大的研发空间。然而,历史音频数字化的概念同样在于原始介质保存,无论原始介质破坏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拯救,只要在技术上保障原介质的完好,都应在第一时间予以采录,并以高规格之格式加以转储。对于中继、后制工作,同样也应以不破坏、不提升为原则。

参考文献

[1]苑拥军石宏杰牛晓静《电台历史音频资料技术平台的建设》.计算机与网络.2008年第5期

[2]钱仁平 韩斌《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丁善德音频计划”“谭抒真、李翠贞音频计划”为例》.音乐探索.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