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物和语言更深处漫溯

2016-11-15 08:21李飞鹏
江西教育B 2016年9期
关键词:阿发双喜性格特点

李飞鹏

叙事性作品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能回答,无外乎是从人物的正面、侧面描写着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等。然而,懂得这些方法并不代表真正能分析好人物形象。幸运的是,我在网上查找教学资料时,发现刘喜林老师(第二届“圣陶杯”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执教的《社戏》一课。他的这节课,立足文本,品读仔细,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片段一】开门见山 层层递进

师:同学们,《社戏》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关于小说,鲁迅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多媒体出示)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师:我们一同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社戏》里面,他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鲁迅笔下的人物。

(多媒体出示:文中最能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是“偷豆”这一部分,双喜、阿发、六一公公、八公公是“偷豆”这出戏里的关键人物。看过“偷豆”这出戏,你最欣赏“戏”里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24段到39段“偷豆”这一部分内容,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大家边朗读边圈点勾画,并在旁边空白的地方写几句评注,作为一会儿自己发言的依据。

(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评注)

师:(看同学们思考得差不多了)同学们,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各抒己见!

生:我喜欢双喜,因为他善解人意、细心,考虑得很周全。

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可以看出他善解人意;然后从“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可以看出双喜很细心,考虑得周全。

师:大家看他回答得多好!他用了“善解人意”“细心”“考虑周全”几个词,很准确!谁还喜欢双喜?理由和他不同?

生:我喜欢双喜,因为他能说会道、沉着、冷静。从“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几句可以看出来。还有前面第25段,双喜先跳下去,说明他很勇敢。

师:他找了两处。第一处他形容是能说会道,对不对呀?

生(齐):对!

师:能说会道、伶牙俐齿!他还找了一句,双喜先跳下去,这是勇敢。其实,双喜说的“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这句话值得咱们玩味!能体现双喜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双喜非常聪明机灵。因为他知道当时阿发在,他就故意问阿发是偷六一公公家的,还是偷你家的,让阿发来回答,免得自己得罪人。

师:你看他分析得多好!聪明机灵中还带着几分——把难题推给阿发了,自己退到后面不得罪人,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做一个老好人,很滑头的样子。

师:她用了“滑头”这个词,很好!我们把滑头这个词变一变,换成一个表示很可爱的还很坏的一个词。谁来?

生:狡猾。

师:稍微重了一些。老师建议大家用这样一个词——狡黠,这个词在语感上比狡猾要轻一点,而且还带有一些可爱的样子。你们不妨把这个词记在这个句子旁边。

(稍停)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双喜真是了不得。他考虑周全,心很细,能言善辩,伶牙俐齿,而且遇到难题就把问题推给别人,聪明中带着几分狡黠。你看这个人物,鲁迅先生把他刻画得多饱满!

【赏析】王荣生教授曾提出:语文教学,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那么,《社戏》作为一篇小说,该教什么呢?刘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引用鲁迅的话:“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那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刘老师没有直接问学生某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而是问学生“最欣赏‘戏中哪个人物?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学生年龄和文章中的人物相差不大,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文中的人物,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刘老师让学生找出依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文本。当学生读出双喜善解人意、细心、考虑周全的性格特点后,应该说这一解读已经较全面了,但刘老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谈谈对双喜的喜爱,这一追问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更难得的是,刘老师通过双喜的一句话“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引导学生读出了双喜“狡黠”的性格特点,我想这是很多老师都从未关注到的。在这一环节中,刘老师以分析人物为“抓手”,关注学情、紧扣文本、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双喜”这一人物形象。

【片段二】咬文嚼字 力透纸背

师:好。(稍停)谁喜欢阿发呀?

生:阿发憨厚、朴实。这从“他于是往来地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师:老师很佩服你,佩服你想到了“憨厚”这个词。“憨厚”这个词意思有两层,一是很老实,二是很厚道。形容阿发真是太准确了。建议大家把她说的这个词记到语文书上。

(稍停)鲁迅先生特别讲究推敲字词,他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很传神的动词来写阿发,谁发现了?

生:“摸”字。

师:很对。先生为什么使用了一个“摸”字?

生:表现阿发很细心。

师:阿发注重“实地勘察”。你这是从表现人物的角度来说的。那从时间角度呢?

生:那时是深夜,天黑看不见豆。

师:很有道理。那从罗汉豆的角度来说呢?

生:突出罗汉豆多。

师:噢,他这样理解。别人呢?

生:能摸出罗汉豆的饱满来。

师:很好。我们要善于咬文嚼字,我给大家一个抓手——罗汉豆正旺相。什么叫旺相?

生(齐):茂盛。

师:从罗汉豆的长势来看,为什么要用“摸”?

生:罗汉豆很旺相,证明地里罗汉豆很繁茂,长得比较挤,没有太大的空隙,只能摸。

师:说得好!枝繁叶茂,即便看得见,但罗汉豆太旺相了,还得摸。

同学们,你们看,鲁迅的作品具有如此永恒的艺术魅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先生推敲字词的功力太深了。这个“摸”字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能体现阿发很细致,想让大家吃好;从时间角度看,正是夜晚,看不到,得摸;从所摸对象看,罗汉豆正旺相,枝繁叶茂,判断大小还得摸。真是一字传神!

【赏析】这一环节在我看来是整堂课的最精彩之处,语文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欣赏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却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想品德课、地理课……这是为何?孙绍振教授曾言:“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我想,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我们语文老师缺乏文本细读能力有关。而刘老师的这节课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本细读”的范例。

在前一个环节,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去品读人物的性格;而这一环节,刘老师话锋一转,让学生从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当学生找到“摸“字后,刘老师继续发问,为什么要用这个动词呢?原来当时正是夜晚,看不清,得“摸”;当时罗汉豆正旺相,枝繁叶茂,要想判断大小还得“摸”,一个“摸”不正体现出阿发那种“心细如发”的性格特点吗?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遣词的功力,更不得不佩服刘老师解读文本的功力!

最后,刘老师与学生分享了福楼拜的一条写作经验:“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写作指导,又照应了这节课自己分析人物时所采用的方法。

猜你喜欢
阿发双喜性格特点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山中送别
羊跑羔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神韵真切 意境深邃——崔白《双喜图》欣赏
你人真好
盘点全国部分省市石商的性格特点
从团建工作经验中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张狂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