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财富微变与暗涌

2016-11-15 13:44陈索新
中国民商 2016年11期
关键词:强哥书商乡愁

陈索新

从几毛钱一斤的玉米,到悄然兴起的垂钓园;从10元一位的自助火锅,到“撤县改区”后的地价躁动;从十数年如一日的钢铁生活区,到日新月异的新区天际线;从80后北漂族的回乡“困惑”,到90后义无反顾的大城市梦。

“十一”期间,记者再次回到位于华北平原的邯郸,接触了各行各业很多人,透过他们的职业轨迹及所感所思,透过他们的财富沉浮,可感知这座三线城市的财富暗涌,亦可管窥新旧经济在乡间的激变碰撞。

无论是北漂返乡族,还是重拾大城市梦想者,家乡的年轻人都在试图改变自己的财富命运,他们归去来兮,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尽管身处不景气的当下,仍在尝试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通往财富快车的“入口”。

财富微变的几个“切片”

从定位外销日韩的泥鳅塘主人,到奋斗至省会读博的同学夫妇;从行走全国的书商大军,到返乡入仕的“漂一族”……发生在记者家乡冀南小县的几组故事,展示了当下中国新旧经济碰撞与城乡人才创投的真实“切片”。

这个“十一”假期,对于邯郸的百姓而言,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撤县改区”了。根据最新的邯郸城区版图,四个靠近老城区的县,部分或全部并入城区,这意味着很多原是农村的耕地,一下子变身为城郊的待开发用地。

“去新区买房划算,还是买地划算?”在得知撤县改区消息后,很多人都在咨询着类似的问题,这些工作10年左右的人,手里多多少少都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这些年都在密切打探和关注着各类投资的机会。

从去年开始,老张一直在关注邯郸的房价,在经过两年前的开发商跑路洗礼后,当地人对期房敬而远之,转而追逐确定性更高的现房。这一轮房价上涨,涨得最明显的也是现房,相比之下,那些仍停留在图纸上的期房价格还在下跌。

不过,“撤县改区”成为搅动这座城市房价版图的新变量。因为,从先前有过撤县改区的案例看,其带来的升值逻辑有章可循,只是升值幅度有所不同。于是,老张开始悉心研究哪些有望估值修复的“洼地”来。

沿着贯穿邯郸东西的样板路,由东向西一路行走,城市的天际线经历了鲜明的落差——东区,因靠近高铁,近年发展神速,高楼林立,大型公园、剧院等设施一应俱全。而进入西区,属邯郸老工业区,十数年如一日,无太大改观。

在10多年前,钢铁曾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在厂区周边的职工生活区,也被视为当时有钱人的聚集区。时光流转,当记者再次前往这里时,依然能找到10多年前的很多痕迹,但昔日高档的楼宇和社区公园,此时已显得十分凋敝。

位于生活区的一处信息栏,被卖房、租房的小广告张贴得密密麻麻,均价四五千元,首付十几万元,就能换得一处落户邯郸市的门票,同样的面积放在新区,价格则可能上百万元,均价达到了八九千元,甚至上万元。

“不景气”不仅体现在西区的房价上,也体现在周边的商业配套上。肯德基稀稀落落没几个人吃饭,10元、15元的自助火锅,也难以吊足胃口,甚至几个月前,沃尔玛也悄然关门歇业,仅留下的另一家店位于东区。

“去年做啥好像都不赚钱,今年到底该做点啥呢?”在县城开门市的班长给身在外地的同学抛出这一问题。在他看来,去年赚钱难,一方面因为大家手里都没钱,另一方面是传统生意租金高、人工贵,赚钱不易。

在做了10多年传统生意后,班长将下一个生意方向指向“互联网+”。一位同学建议他可以尝试做个公众号,尽管各类公众号多如牛毛,但针对县域的垂直服务类公众号,仍有生存壮大的空间。

拥抱互联网,难道就是稳赚不亏的生意?另一位在地级市做生意的同学举证称,去年他利用多年的人脉圈,帮一铁哥们推广一个微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他最后仅获得100多元的流量提成。

“仅仅有了品牌还不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才是能否赚钱的关键。”上述同学称,过去两年来,经他参与和见证了多位朋友的创业项目,大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生意难做,并不意味着赚钱同样很难。

在过去一年中,在家乡所在的地级市,不少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凭借移动互联网及“O2O”东风,获得了比本职工作更多的业务和收入,如有人借助打车软件,每月入账数千元,也有人上午、下午连着做家教,一年收入20多万元。

毛票玉米与“百元门票”

价格信号的巨大落差,悄然改变着邯郸的财富版图,无论是城市中的房价,还是农村里的粮价,在无力改变价格的现实下,家乡人不得不顺势而为,从一条无比熟悉却在没落的跑道,变道至一条陌生但却蒸蒸日上的新跑道。

早在这个中秋,远在北京打工的小李就计划着“十一”回家帮忙。每年秋收,都是棉花、玉米等农作物最繁忙的收获季,但这个秋收,对于无数像小李这样回乡心切的务工者而言,却是无比冰凉的。

棉花每年三块五、玉米带芯每斤三毛……棉花价格连续多年低位徘徊,粮食价格跌入谷底。小李对记者感慨,几亩地的收益还不如在外面打一个月工,扣掉水钱、肥钱、药钱,甚至都要倒亏钱,靠种地赚钱的好日子再也找不到了。

这边残阳如血,那边风光正好。与小李家的耕地一步之隔,是邻村几个精明的老乡新开的垂钓园。“十一”期间,每天都有一二十辆小轿车从周边赶来,门票100元,还不包括这些人在此消费的服务收入。

“你看现在经济不景气,但赚钱的门道却很多!”80后的刘君一边开车,一边指着不远处的垂钓园,还有更远处马路边正在修建的厂房。每隔一段时间,刘君都会回农村看看,近距离感受着时代剧变下的农村微变。

相比山区崎岖的山路和贫瘠的农田,记者位于华北平原腹地的家乡,可谓一马平川、土肥地壮。由于土地缺水,旱地里只能收获小麦、玉米等庄稼,低附加值的土地收益,迫使大量农村青壮年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城市打工谋生。

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昼夜通明的路灯、直达城市的公交……尽管现在农村的生活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但仍挡不住村民们外出打工的冲动。“十一”期间,记者行走在村子大街上,仅见稀稀落落的人,随处可见荒置的院落大门紧锁。

年轻人都去哪儿了?村里一位老者解释称,由于做农活赚不了钱,年轻人大都不愿呆在农村,他们纷纷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打工去了,比如有人在北京做快递月收入都在4000元,还免费提供食宿。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细微的改变。最近两年,由于城市就业机会的日趋激烈,不少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但他们并不愿重操上一代的旧业,而是打起特色养殖的小算盘。

记者发现,昔日金秋时节一望无际的玉米、棉花地,如今已经被红辣椒、法国梧桐苗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分割得四分五裂。不少农田被砖墙或渔网围挡起来,搞起泥鳅、鸽子等特色养殖。

“我们的泥鳅只走外销,销往日本、韩国高档餐馆。”泥鳅塘主人告诉记者,不要小瞧这块泥鳅塘,这可是全省第二家试验基地。由于效益好,他准备明年继续扩大规模,由目前的两块泥鳅塘扩至十几块。

与泥鳅塘相邻,另一位有想法的年轻村民搞起了种鸽养殖。“由于鸽子产蛋量低,我们的鸽子蛋按个卖,4块一枚。”通过几年的摸索,他已经基本摸清了种鸽养殖的门道,目前生意也蒸蒸日上。

棉商、书商与“返乡一族”

从每年秋收在家乡收购棉花的棉商,到远走各方觅寻商机的本土书商,他们走出家乡奔忙是为了生计。与此同时,一批曾经心怀天下的年轻人,放弃大城市的光鲜,再次回到故乡,则找到了“稳稳的幸福”,也为了更加务实的发展。

位于河北南部的农业小县,曾以盛产棉花著称全国,昔日每当金秋时节,本地及周边的棉商纷纷汇聚而来,从棉农手里收购棉花,再以更高的价钱卖给棉站及棉纺企业。棉商,也成为往昔令人仰羡的生意人。

2010年秋天,时值棉花价格一路飙升,工作一直并不稳定的张海也做起了棉商的生意。他和几个亲戚合伙凑钱到各村收棉花,因为当时棉花几乎一天一个价,一倒一卖就能赚不少差价,初尝生意甜头的他们决定加大投入。

尽管棉花行情仍在延续,但市场环境和利益各方正悄然发生着细微改变。当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委紧急下发通知稳定棉花价格。于是棉花价格也开始雪崩——每斤棉花由七块一路跌至来年春节前的四块七八。

棉价由疯狂到雪崩的剧变,也给了张海这些贪婪的棉商深刻教训。随后几年棉花价格再也没有回到2010年的巅峰,不少棉商也被迫转型,有的不得不重新务农,有的则远走他方,做起了书商的生意。

强哥正是本县奔走全国各地、浩浩荡荡书商大军的一员。高中毕业后,强哥就开始跟随亲戚去外地做起了图书生意。此时,正是这批书商的黄金期,他们的目标客户是那些希望将书架填满的文化人。

“做这一行要看运气,当时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已经很少人去看纸质图书了,很多人都已经改行了。”做图书生意十几年的强哥对记者坦言,如何吃好这碗饭,除了运气,还需要经营自己的客户资源。

“十一”过后,在故乡短暂停留几天的强哥,再次踏上开往江西的列车,几年时间,他的足迹已经遍及除台湾、西藏外的全国各地,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强哥这些为生计奔波的本县书商。

传统装潢书生意做不下去了,强哥现在将业务重点放在教辅书上。谈及转型,他说即便经济形势再不好,但中小学教辅这一块还是朝阳产业,这需要和学校搞好关系,这些产品才有好销路。

与奔赴江西的强哥不同,他的高中同学江平最近则转战去了四川,而另一个高中同学则继续精耕河南市场。与此同时,前几年放弃棉商的张海,去年也改行做了一名书商,他出山的首站锁定东北。

“刚入行没有渠道,要交很多学费,慢慢地就做顺手了。”谈及目前的工作状态,强哥称收入比在县城拿死工资强很多,但这一行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希望将来赚够了钱,再回老家过稳定日子。

与走出县域到各地觅寻生计的书商不同,不少在大城市、甚至海外学有所成的年轻人,则做出了另一种选择——返回家乡,让漂泊灵魂找到归宿,也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几年前,刘君还是一名“北漂族”,做过房产,做过教育,也曾想过回农村实现一番抱负,现在是邯郸一家互联网金融的中层。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的刘君也渐渐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35岁,对于一个在大城市打工的人来说,竞争力已经日渐下滑,但在小地方公务员梯队,仕途生涯才刚刚起步。”已过而立之年的刘君无悔放弃大城市的决定,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机关施展更大抱负。

“有一天,开始从平淡日子感受快乐,看到了明明白白的远方,我要的幸福,我要稳稳的幸福,能抵挡末日的残酷,在不安的深夜,能有个归宿……”此时,曾经憧憬的“稳稳的幸福”,正牢牢地握在归去来兮家乡年轻人的手中。

新旧经济冷暖与破茧

“经济不好,什么生意都不好做。”在“十一”假期结束后的几天时间里,记者听到多位金融人士类似的回乡感慨。不过,这些金融人士回乡看到的并不尽是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向上的新动向。

“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昔日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呈萧条之际,一些诸如文娱、医疗等新兴产业正从旧产业中破茧而出,并迸发出勃勃生机。而在其中,让很多回乡人士感受最深的是家乡的电影市场。

“十一”假期,在北京从事电影行业的小郭回到了河南北部的县城老家,他发现当地年轻人也热衷于谈论时下最新的电影,而购买电影票也和大城市的白领一样,习惯使用微信支付。

与宏观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的并不止电影市场,还有各地爆堵的旅游市场。投资人“股小鱼”对此感受颇深,假期他带家人去了长白山和马来西亚,深刻感受到了国人对旅游的热情。“不仅有钱,而且有闲,消费潜力太巨大了。”他说。

“黄金周各个景点爆满,而且连续几年都是这个情况,更不用说在黄金周期间国外游的游客了。请注意,这可是发生在中国GDP增速从12%下降到7%的背景下的盛况!”独立投资人“苍狼”称。

缘何电影、旅游等消费市场如此逆势上扬?对此,苍狼解释称“中国人喜欢花昨天的钱”,即便经济下滑也挡不住国人出游的兴趣,这从侧面折射出中国老百姓投资渠道较窄,而专业投资机构较少的财富困境。

受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影响,国内宏观经济面临一定程度的下行压力,但在教育、健康等新兴产业却呈现了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其间的商机也吸引了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85后”小舟是一家P2P公司驻地业务经理,在前几年银行压缩信贷时,前来贷款的客户络绎不绝,收入提成也颇受同龄人羡慕。不过,经济不好逾期率也开始陡升,他已经半年没有放款了,现在他每月只能拿1000多元的基本工资。

“辞职后,我下一个方向可能是教育培训,可能会和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小舟告诉记者,即便经济再不好,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投入也未见丝毫减弱,而旺盛的教育培训市场,正是他创业雪橇的长长滑道。

与小舟看到的创业商机不同,从家乡返京的小郭,更加坚信他所服务的电影行业。“小地方的观影习惯尚待开发,不少人还习惯在网上看盗版,也有不少人苦于在身边找不到院线,这都是国内电影票房的潜在增量。”

借着国庆返乡的机会,目前供职于国研中心的青年学者高敏回到了山西老家,通过走访煤炭企业职工、城乡结合部村民及部分基层公务员,他在公众号发布了《焦虑的山西》一文,引发了朋友圈广泛讨论。

与记者在冀南家乡感受到的情况类似,高敏在山西县乡调研中发现,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用工需求不大,一些从农村进入县城或大城市寻觅工作机会的低端劳动力,也出现了回流农村的现象。

不仅传统的煤炭、钢铁等产业职工面临困境,与之相关的行业也呈萧条之势。据高敏介绍,当地不少基础设施项目出现停滞甚至烂尾,财政收入的下降使部分区县出现贷款发工资的现象。

回到北京后,高敏再次对家乡衰落进行深刻反思,并尝试开出这样一个药方――山西衰落表面看是“资源依赖型经济”,但根本原因不是煤炭,只要可以集聚优质的经济要素,只要市场可以自由竞争,经济就会重新焕发活力。

猜你喜欢
强哥书商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特殊群规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书商的广告
回头一望是乡愁
越弱越要学会愤怒
越弱越要学会愤怒
关于某些书商的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