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摘要:作为职业教育的强国,德国的职业学校心理服务工作起步早、研究深、效果好,已成为该国职教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特色包括专业化的学校心理服务团队、完善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完整的发展过程管理和标准化的危机应对操作手册等,借鉴德国开展职业学校心理学服务工作的有效经验,必对我国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心理服务;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49-04
德国素来重视学校心理服务工作,因其不仅是教育系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还可以有效促进不同教育形态的良性发展。事实证明,德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的确与该国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息息相关。因此,探索并解析德国职业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特色,必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有所助力。2016年3月,笔者随江苏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高级研修班赴德学习,对德国职业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特色有所感触。
一、专业化的学校心理服务团队
德国不仅是实验心理学生长的沃土,也是较早重视学校心理学的国家之一。1896年,莱特纳·威特默创建儿童心理诊所,标志着学校心理学的诞生。1911年,威廉姆首次在德累斯顿将学校教育和心理学联系到一起。1922年,德国第一家学校心理服务中心(Schulpsychologisches Beratungszentrum)成立,此后,此类机构陆续出现,学校心理学逐渐作为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在德国发展起来。但直至2002年古滕贝格高中枪击案的发生,学校心理服务工作才真正进入教育主管部门视野。此后七年间,频发的校园枪击案用血淋淋的现实迫使德国教育界正视青少年(在德国年龄未满25周岁均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服务工作。
2010年,德国职业心理学家协会(Berufsverband
Deutscher Psychologinnen und Psychologen,简称BDP)引导社会直面学校心理学家严重短缺的现实,决定从增设学校心理服务职位入手改善这一局面,并采取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具体措施,以切实改变德国当时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困境。这为德国学校心理服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学校心理学家的数量逐年增加,工作范畴不断扩容,岗位职责也进一步细化。
当前,各类学校至少设置了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两种校内心理服务职位。其中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由校内正式聘任的授课教师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后兼任。而社会工作者则由社会相关机构选任推举并支付薪酬,但长期在学校内部承担相关心理服务工作。这两类人员在学校内部精诚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各类心理服务和发展指导。
而职业学校因学生的类型相对复杂,对于心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划分较为细致,一般包含:心理咨询教师、社会工作者、专业指导教师和劳动局咨询人员。在个别兼容度更高的职业准备学校,还会依照学生状态配置特殊教育专家。如奥古斯特桑德尔职业准备学校(August-Sander-Schule)在校生中有一定比例的聋哑残障和行为问题学生,故该校有各类问题的特殊教育专家15人,他们将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此外,为了保证学校心理服务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德国心理学会(DGP)和职业心理学家协会(BDP)联合制定《伦理准则》,从各方面对学校心理服务工作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对于学校心理学家的标准进一步界定:“经过心理学系统培训、能够从专业角度实践和体验,思考和学习的专业人士”,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处理学生群体的异质性,通过预防措施手段促进课堂社交互动和学校的氛围,干预欺凌,危机咨询和危机干预的措施,保护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支持学校良性发展”。
具体要求是: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必须是全日制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通过一定学时的培训和考核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具备5年及以上的一线心理咨询实践经验。而学校心理学家则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且本身已具备某一学科科任教师资格,另外在专业机构接受100小时的专业学习(含基础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和为期两年的督导考核。此外,为了保障学校心理学家在从业过程中知识储备与时代同步,他们每年仍需接受更高级别的心理学家和管理机构的定时督导,并进行4次以上的继续教育,确保自身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更新。如2009年以来,校园暴力、危机应对、校园枪击案处理等内容已经进入培训范围。近年,入境德国的难民人数急剧攀升,难民及其子女的系列问题也已纳入学校心理服务工作范畴。
二、完善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
德国职业学校心理服务工作能够深入高效地展开,其背后完善强大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不容小觑。德国学校心理服务工作不囿于校园,而是和专业社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者为学校心理服务工作提供支持、指导、培训、监督和善后。
这一完善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领导部门是由BDP和学校心理学委员会统筹的、16个联邦州分别设立的学校心理学州联合会,州联合会按照地域划分大区分设管理机构,各州学校管理局下设学校心理处,各管理机构距离所辖学校最远路程控制在90分钟以内。联邦州、州学校管理局和学校搭构了德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的主体框架。具体的实施系统则由学校心理服务部门、专业社会心理服务机构(Schulpsychologisches und InklusionspdagogischesBeratungsundUnterstützungs
zentrum,下面简称为SIBUZ)、专科医院和青少年事务局共同构成。整个德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工作就是由学校、SIBUZ、青少年局、医院、保险公司等不同社会职能部门共同支撑构建的一套层级分明却又相对完善的服务网络。
柏林地区共有29所面向中小学提供学校心理服务的专业机构。其中,新科隆地区各类在校生约3万人,共设有8所SIBUZ。此类机构为联系学校心理服务工作和社会心理治疗工作的枢纽。它们为无法在学校内部进行的心理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和问题甄别,并将未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交付给青少年局或专业心理医生。例如,涉及吸毒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由学校心理咨询师联系SIBUZ完成初步甄别后,将交由青少年局从社会帮助的角度提供引导。
向SIBUZ寻求帮助的途径有两条。其一,学生和家长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直接联系SIBUZ预约咨询;其二,学校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认为学生可能存在某一方面问题需要SIBUZ提供帮助,则教师会通过家长或直接与该机构取得联系,预约咨询。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或家长、教师一旦感觉某方面需要心理专家协助,可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学校心理学家或SIBUZ预约咨询。如简单问题可在1—2次解决,则由双方直接交流解决。但如果求助者为未成年人,且问题较为复杂,则从第3次预约开始,需家长或教师共同参与咨询。当求助者的咨询次数超过6次,咨询教师必须评估求助者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转介。德国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法》将心理治疗纳入医学范畴。因此,在学校和SIBUZ的心理服务过程中,如果没有专业心理治疗师参与,或未经监护人(家长)同意,不可以使用诊断性的心理测验或进行治疗,必须转介至专业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SIBUZ提供的心理咨询免费,专业机构的心理治疗则需收取一定费用。而德国法律规定,经过认证的专门机构提供心理治疗的相关费用将由保险公司支付。德国专门有联邦层面的委员会对日新月异的心理咨询治疗的方法模式展开调研讨论,不断修正调整保险公司支付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范围,然后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强调规范,以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最为正规、合理的治疗。
因此,如果遇到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复杂,则参与其中发挥效能的成员可能包括:学生(求助者)、家长、教师、社会工作者、学校领导、SIBUZ的心理学专家、青少年局官员、心理医生、保险专员等各色人等,他们会因此临时组成小组,协调合作共同解决这一个学生的问题。而这种完善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为了所有师生的心理健康。
三、完整的发展过程管理
德国历来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因此德国孩子自幼儿期起,就要每年进行一次心理体检,相关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每年儿童心理体检的成果数据由德国联邦卫生部和青少年事务局建档储存,这些数据将被用于再研究和分析。这种贯穿“婴幼儿期—青少年期”的心理体检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例如,德国向来对于知识类的“早教”嗤之以鼻,并且在《宪法》中明文禁止各种“早教”。但他们同样注意到了孩子的基本能力和个体差异对其入学的影响。因此,在适龄儿童入学前一年(5岁),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家长带着孩子前往检测中心进行入学前的各项测试,以游戏、对话、娱乐的方式确认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健康状况能否入学。
政府还为此编制了宣传彩页(如图1)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入学时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并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进行指导。图中有儿童教育专家写给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其中主体部分重点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给予关注。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德国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远大于对其掌握知识技能的要求。
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心理学专家也始终参与学生的评估,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进行指导。如学生进入中学学习无需进行统一考试,综合小学阶段成绩、科任教师和学校心理学家的鉴定、家长的意见等因素,决定学生升入职业预科(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文理高中(Gymnasium)或综合学校(Gesamtschule)其中的一种继续学习。其中文理中学相当于国内的普通中学(初中+高中),是进入高等教育必经之路。实科中学仿效普鲁士的中学而建立,因其应较高等的职业教育需求而生,故一度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典范。学生从实科中学毕业既可以选择较高等的职业发展,也可以继续升学,例如进入职业导向的文理中学,从而往高等教育体制迈进。
这种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长期过程性管理,可以记录其成长过程中的系列资料,动态监控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健康状态,从而依据社会需要对青少年的发展进行适时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德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德国细致的学校类型划分虽然被反对者批评,但其的确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其可以进入相对适合的教育体系,并且依据自身发展不断调整路径和方向,反而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职业教育“羊肠小道”的尴尬局面。我国近年职业学校“3+3”、“3+4”的学制改革、单招考试与注册入学并举的上升途径、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联手办升学班的种种变化,也是教育主管部门试图为不同需求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有益尝试。
四、标准化的危机应对操作手册
规范的操作手册可以帮助学校心理工作者在遇到常见、典型的心理问题时快速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高效、便捷地解决简单的心理问题和突发状况。如柏林学校心理服务中心编辑的《柏林学校应急手册》自2002年(2002年4月27日,德国图灵根州埃尔富特发生本国历史上首次校园连环枪杀案)起在各学校心理机构广泛使用,用以指导学校心理服务老师遇到各类问题时正确处置。
该手册不仅包含了德国校园诸多常见问题,还将各类问题按照危害程度分别用红色、黄色和蓝色区分紧急程度,由左至右,分别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分为三栏。最左侧一栏用红色标识,是最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校园枪击、火灾、传染病/集体中毒、绑架人质、自杀/意外死亡、携带管制武器。中间一栏为黄色标识,此类问题的严重程度次于红色问题,其中包括:恐吓、媒体暴力、家庭暴力、贸易毒品、强迫/勒索/抢劫、严重身体暴力、性侵犯、自杀未遂、对学校工作人员的攻击、破坏、宪法敌对言论、拥有武器。最右侧一栏为蓝色标识,此栏问题较为简单,包括:侮辱/威胁/攻击、欺凌、服药、自杀意图、同学死亡。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耳曼民族严谨的工作生活作风,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遗憾的是,该手册仅有德文版本,希望日后可以有机会将之译为中文,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编,这必会成为学校心理工作者日常工作的有效辅助。
总之,德国职业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特色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当前,我国必须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养,集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搭构完善的学校心理服务体系,注重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管理,加快建设切实可行的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实施体系,方可全面提升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German Psychological Service Work in Vocational Schools
LIANG Yan
(Xu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Xuzhou 2210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German psychological service work in vocational schools started early with a depth research and good effects, which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untry'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ts main features include professional school psychological service team, perfect social service system, perfect development and process management and standard crisis dealing operation manual. Drawing reference from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 psychology service work in vocational schools will be of great advanta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our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service; characteristic;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