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
在赴非洲维和的中国军人中,维和医疗队中的女军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拥有军人的坚强、果敢,又兼具女性的耐心和细致,在战乱、疫情频发的非洲,成为人们心中的“生命守护神”。27岁的济南军区某部医院女护士刘晨,去年刚从动荡不安的南苏丹完成维和任务后轮换回国,她用自己的行动和出色表现成为一张耀眼的“中国名片”。如今,她将再次赴南苏丹参加维和任务,继续当好“中国名片”……
生死考验中毅然报名,
联合国维和医院当好“窗口”
2014年11月18日,一列头戴蓝色贝雷帽、佩戴蓝色绶带和联合国臂章的队伍,出现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他们是济南军区第十三批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30名维和队员中,一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的女兵非常显眼。这个英姿飒爽的女兵名叫刘晨,25岁,两年前大学毕业的她,在济南军区某医院当护士。刘晨性格活泼,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勤奋好学,待人接物周到得体,工作不久便赢得同事及患者的认可和夸赞。
好姑娘自然有人追,很快,刘晨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两人情投意合,原定年底前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没想到,8月11日这天,医院接到抽调医务人员赴南苏丹维和的任务。从组建首批赴苏丹维和队伍至今,刘晨所在的部队已顺利组织6批维和队伍,官兵报名一直积极踊跃。然而,这一次报名却显得有些冷清。
这次维和报名遇冷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2014年初,新一轮埃博拉病毒从西非国家开始蔓延,有国际医疗组织指出,此轮疫情正面临进一步失控的境地。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做出“非常规”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赴南苏丹维和,每个人都清楚意味着什么。
随后,刘晨所在的部队召开了维和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结束后,部队首长沉重的话语一直在刘晨脑子里回荡:“习主席指出,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面对异常严峻的埃博拉疫情,国家需要我们,非洲人民需要我们,作为中国军人,我们的责任担当又在哪里?身为新时代军人,更应为国担责,为中国军人形象添彩。死亡威胁面前,更能显示出军人的赤胆忠心。”于是,刘晨说服了男友和家人,推迟了婚期,毅然报了名。
像刘晨一样,部队开过动员会后,在沉重略显悲壮的氛围中,报名参加维和的战友越来越多。经过严格的考核选拔,63名队员脱颖而出,其中有13名女性医务工作者,刘晨是整支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经过两个月的封闭式集训,刘晨和战友一样,达到了体能全优、英语口语全优、涉外法规全优等要求。11月18日,刘晨和战友登上了赴南苏丹瓦乌市维和的飞机。
经过长途飞行,终于到达维和目的地。刘晨和战友们刚走出机舱,一股灼人的热浪扑面而来。瓦乌位于北纬7°赤道附近,常年高温,旱季平均气温在40℃。站到南苏丹的土地上,刘晨先是体验到了“烧烤”的滋味。
从机场乘车赶往联合国维和营地的路上,刘晨透过车窗看到,由于常年战乱,沿途一个个废墟记录着战争的无情,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枪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刘晨绝对不会想到,多年的战乱会给苏丹留下如此创伤。想到此行的任务,刘晨暗暗下定决心:走出国门,自己就是一张“中国名片”,一定不辱使命。
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扎在瓦乌市西北郊,距离市区4.5公里。瓦乌是南苏丹西加扎勒河州州府所在地,按行政级别相当于中国的省会。刘晨所在的维和医疗队在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编制下成立中国维和二级医院,负责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工作人员、当地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各出兵国军人、当地难民的医疗救治工作,保障总人数近5000人。
轮换交流后,刘晨和战友们没来得及倒时差,还没有适应炎热的热带气候就上岗了。门诊是维和医疗队的“窗口”,刘晨可谓是“窗口”的“窗口”,她在队里最年轻,长得靓丽甜美,而且她的英语口语最好。对待每一个前来就诊的患者,刘晨都热情接待,微笑服务。有人前来就医,刘晨除了登记信息、咨询病情、辅助检查,还要做“医导”,带患者去化验室、X光室、药房等。一上午下来,她忙得不亦乐乎。让刘晨欣慰的是,每一个患者都对她的服务感到满意,尤其是她灿烂的笑容,让每一个患者感到暖心。
“埃博拉”面前不怵不惧,
耐心细致赢得患者夸赞
每天,刘晨和战友们接触的都是不同肤色的患者,很多患者都有高热症状,而埃博拉的典型症状就是高热。刘晨所在的二级医院条件有限,无法检测患者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每次接诊病人,就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时刻面临着“非洲死神”的威胁。
一天,当地一位名叫博克卡的难民前来求诊,博克卡出现了高热腹泻等典型的埃博拉症状。治病救人是白衣天使的天职,即使是埃博拉患者也要接诊。刘晨和战友穿上防护服,义无反顾地开始救人。患者的血液化验结果显示为恶性疟疾,刘晨配合医生给患者服用了抗疟和抗感染药物。作为护理人员,刘晨每天夜里为患者换3次药。经过精心治疗,博克卡病情好转,5天后痊愈出院。临走时,博克卡紧握着刘晨和她战友的手,感激地说:“是中国军医救了我的命!”
刘晨和战友们来瓦乌后的第一个月,接诊患者254人次,远超往批月工作量记录。数据分析发现,当地疟疾患者居高不下,而且重型疟疾患者超出数据统计,医护人员为了抢救病人,消耗的药品基数偏大。照此推算,中国医疗队携带的药品数量远远不能维持到任务结束。医疗队在业务会议上展开讨论,认为这种情况太不正常,往批从来没有出现过,一定是消杀防疫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于是,医疗队决定开展紧急防疫工作,加强对基地9个联合国营区的洗漱用水和饮用水监测,每半个月进行一次虫害消杀,对难民营防疫消杀改为每周一次,详细了解疟疾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病史……
接到任务后,刘晨和战友们穿着防护服,冒着40℃以上的高温,在各个营区消毒杀菌,每一处营房、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中国维和医疗队员的身影。虽然刘晨是个女孩子,负重却不逊于男同志,而且工作细致。每一次消杀,她和战友全身被汗水浸透,流失的汗水重达2公斤多。在医疗队的辛苦努力下,疟疾得到有效控制,疟疾发病率、传染病发病率下降20%。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瓦乌基地行政长官维妮女士,高度赞扬中国维和二级医院对降低疟疾感染所做的贡献,称赞中国维和官兵“能够完成艰巨的任务,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刘晨一直认为,走出国门,自己就是一张“中国名片”,每天面对大量的外国患者,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外交往的过程,在竭尽全力救死扶伤展现中国维和军医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地对外交往,在细微之处默默在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
由于工作需要,刘晨经常要到难民营巡诊。一次,她对一个当地难民营婴儿疟疾患者进行检查时,婴儿突然间大小便失禁,弄脏了刘晨的护士服,一股难闻的气味弥漫了整个门诊室。很多候诊的患者都捂着鼻子走了出去,婴儿母亲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刘晨若无其事地抱着哭泣的婴儿说:“嘿,小淘气,你怎么能在我的护士服上画画呢?”然后,她耐心地为婴儿擦拭身体。婴儿的母亲和门外的人都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刘晨工作,然后发出赞叹:“中国医生,太棒了!”
在难民营巡诊时,难民营里残破的窝棚、杂乱的环境和绝望的人们,让刘晨非常揪心。这里的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胃疼、头疼、疝气、眼疾……刘晨和战友为难民逐个问诊,并赠送药品。当医疗队离开时,难民们围着他们又唱又跳。他们走得很远了,还能看到难民们在远处向他们挥手,并高呼:“中国真棒,中国真棒!”每当此时,刘晨都会由衷地感到自豪。
作为护士,扎针是基本功,刘晨刚到非洲的时候,为黑人兄弟扎针却成了难事儿。因为当地黑人肤色太黑,血管不容易看到,很多时候需要凭感觉去扎,而且当地艾滋、疟疾、黄热病等传染病很多,扎针需要格外小心地做好自身防护。刘晨一方面向身边的护士长学习,另一方面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技巧。慢慢地,她就能熟练地为黑人兄弟姐妹们扎针了。
工作中,刘晨的耐心细致给患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联合国女雇员艾琳卡在训练中昏迷,住院后,刘晨一直守在她身边。刘晨不但照顾到她出院,为了加强她的营养,还按照中国的方法,每天煮小米红枣粥给她吃。出院时,艾琳卡拥抱着刘晨,感激地说:“你的中国粥是我吃过的最香甜的食物!”
2015年国际护士节,包括刘晨在内的6名战友获得了由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总司令授予的“护理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她们在维和一线做出的突出贡献。当晚,刘晨在日记中写道:“获得这个奖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在国外,我就是‘中国名片,我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身在异域感悟祖国的伟大,
用行动播撒中国军人的友善
刘晨清楚,从踏上南苏丹土地的那一刻起,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她的每一天都将与艰苦的生活环境、匮乏的物质条件、远离亲人的孤单、传染病威胁的恐惧等联系在一起。
多年战乱的南苏丹百废待兴,干旱贫瘠的红土地杂草丛生,在这里维和所需的生活物资全靠联合国定量供给。因为联合国是全球采购,过程耗时漫长,很多蔬菜送来时已经坏掉,只能吃到洋葱、橄榄菜、西红柿等蔬菜。很多人因为吃不到绿色蔬菜而肠胃不适。刘晨和战友们在营区开垦出一块块荒地,种上辣椒、豆角、南瓜等蔬菜,省下一杯杯水精心浇灌,硬是在高温零降雨的旱季长出绿油油的果实。虽然收获很少,却给了刘晨和战友们精神上极大的安慰。
业余时间,刘晨还和战友们一起到当地的SOS儿童村慰问,看望儿童村近200名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孩子。那一张张表情呆滞的小脸、一双双乞求的眼神,不断冲击着刘晨和战友们的心。刘晨注意到,有一个小女孩一直在远处怯生生地看着她,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期盼和渴望。经交流,刘晨才得知,她与前一批医疗队的一名女队员长得像,这个小女孩一直叫那名女队员“中国妈妈”。那名女队员回国后,小女孩为此伤心地哭了好几天。刘晨清楚,这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一直都在期盼母爱。想到此,她主动走到小女孩身旁,抓住她的小手,愉快地和她交流,教她唱儿歌,陪她做游戏。小女孩的脸上很快绽放了笑容。
维和期间,刘晨还和医院的当地同事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些同事都是当地百姓,主要负责环境清洁、水电安装等杂事,每人每月可以拿到300美元工资。对于历经多年战乱的人们来说,能有这样一份工作很不容易,他们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工作起来踏实勤奋。
刘晨和当地的雇员科卡非常熟悉。科卡30岁,是医院的水电设备维护工人,家里有两个儿子,妻子在家里照料孩子,全家人生活都靠他的工资维持。一个周末,科卡邀请刘晨等几个战友到他家做客,刘晨和战友们欣然前往。科卡的家位于瓦乌市东北部,从医院出发,沿途要路过一个难民营。科卡的家是3间尖顶小茅屋,一张高不足20厘米的木质床便是全家的栖息处,中间主梁上装有一台小吊扇,板凳似的桌子上放着一台小电视机,一台微型发电机只能保障一个房间的用电,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科卡说,这些东西还是他到联合国机构工作后才慢慢购进的。虽算不上富裕,但一家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证明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相比物质匮乏,生活单调、精神空虚更是刘晨和战友们每天要面对的最大考验:白天高温无法在室外活动,夜晚被成群的蚊虫“堵”在房间,而且还没有电视信号,天天如此。不过,医疗队利用各种机会与其他国家的部队、当地群众进行联谊活动,开展羽毛球、乒乓球比赛。中场休息时,刘晨和女战友为大家表演精心编排的民族舞蹈,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常常能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刘晨和战友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中国军人的文明、友爱、善良播洒在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上。
思念祖国和家人,是每一位维和军人过不去的心理关。刘晨和父母、未婚夫经常通电话,未婚夫叮嘱她最多的是注意安全,父母的叮嘱则是:“非洲兄弟多灾多难,护理人家一定要耐心、仔细……”每次通完电话,远方亲人的关怀都会令刘晨感到温暖。
2015年7月,完成维和任务的刘晨和战友们轮换回国。出人意料的是,2016年7月,新婚不久的刘晨又出现在济南军区维和医疗集训队里。集训结束后,她将再次跨出国门,远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刘晨说,她将继续当好“中国名片”,用实际行动为军旗增辉,为国旗添彩,用中国梦来编织世界和平之梦。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