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声俊
粮食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画卷
——滨州泰裕麦业浴火新生的实践与思考
文/丁声俊
笔者曾两次实地考察山东滨州泰裕麦业有限公司,最近的一次,笔者沿着产业顺序一步一步深入访问和访察,从“金牌种植”开始,经“金牌加工”、“金牌养殖”,直到“金牌服务”的全过程。环环考察,“四个金牌”交融,相互辉映,景象生动,仿佛展示一副闪耀新发展理念光辉、体现“双创”强大动能、粮食企业精心绘制深度融合发展的壮丽画卷。
2013年秋天,笔者作为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宏观研究院专家小组成员,应邀到滨州泰裕麦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裕麦业公司”)考察和调研。专家小组对泰裕麦业公司勇于转变小麦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小麦产业化经营的新路,给予充分肯定并提供了咨询意见。那时,泰裕麦业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犹如渤海湾冉冉升起的一颗现代生态型璀璨明星。
2016年初夏,笔者再次赴滨州泰裕麦业公司进行实考。所谓“实考”,就是沿着泰裕麦业公司的历史变迁,以及循环发展产业链的次序、一环接一环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她历史变迁的轨迹,使人看到她衰落的岁月。泰裕麦业公司的前身是原滨州第二面粉厂,在传统计划经济的桎梏束缚下,因不适应市场化改革的大潮,陷入破产的境地。全厂负债1200多万元,职工纷纷下岗,只留下45人看守破产的“烂摊子”。2000年,滨州粮食部门决心以改革为动力,再造、复兴企业,挂出了泰裕麦业公司的招牌。他们负重前行,锐意改革,实行企业股份制新体制,引入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实行全员合同制新制度,探索产业化组织经营新路径。一系列改革举措把泰裕麦业引上浴火新生的康庄大道。到2013年中秋时节笔者初访泰裕麦业时,一座生机勃勃的小麦产业化经营企业已在齐鲁大地上兴起,令人惊喜。3年后,重访“泰裕麦业”公司,所到之处,一派蔚为壮观景象:在绿树环绕中,现代高大厂房耸入云天;在广袤沃野上,丰收在望的麦海望不到边;与培育优质品种基地毗邻,兴起一座“种养加”于一体的生态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令人流连忘返。
仅仅短暂的3年时间,“泰裕麦业”探索创新,转型升级为一座以小麦加工为基础的、体制新、机制新的现代生态型企业集团。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
在 “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泰裕麦业积极实施“人才品牌”战略,确立创“百年企业”目标,广揽人才,着力创新产业,研制开发新品,勇于开拓新路,广泛采用新业态,探索打造新模式,沿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方向腾飞。他们对三次产业采取不同的措施,从不同的视角发力:对第一产业重在“抓优”,即大力培育优良新品种、发展优质种植基地,收获优质原料;对第二产业重在“抓深”,即对小麦等原料实行深度开发、综合利用资源,开发更多适销的新产品;对第三产业重在“抓全”,即积极推进服务的全面化、广泛化,创造广大新市场。泰裕麦业公司通过“抓优”、“抓深”、“抓全”,有效实现了“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扩大了产品链、延长了产业链、联结了价值链,在滨州大地谱写出粮食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一)精心“金牌种植”,从源头确保小麦优质
当一粒优质小麦种子播种进公司的良种基地的沃壤中时,就开始了它在第一产业(种植业)链条的历程。作为第一步,在专业农技人员的精心培育下,在符合环境生态标准的5.6万亩育种基地上培育繁殖、收获良种,即“金牌种子”。泰裕麦业公司通过专业合作社,把“金牌种子”提供给订单农户,目前订单总面积达到150多万亩。第二步,小麦提供给农户后开始了在大田种植的历程。即在与农户签订订单、经过流转的土地上实施“金牌种植”。按照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泰裕麦业公司提供专业化、系列化服务,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指导、统一收获、统一收购等“五统一”服务,全面实施科学种植。越过冬春,进入小麦收获的初夏,农机合作社免费统一收获后,由泰裕麦业公司设置的收购网点统一收购,其价格比市场价格上浮15%~20%。农民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得到实惠实益。随着“金牌小麦”安全入库,第一产业即种植业的各项作业即告完成。
(二)扩充“金牌加工”,深度综合开发资源
泰裕麦业公司收购的“金牌小麦”全部作为优质原料进入第二产业(加工业)——企业的心脏部位,开始进入“金牌加工”。小麦进入加工的第一环节就是制取面粉。该公司采用现代先进制粉工艺技术,年加工“中裕”旗下各种专用面粉67.6万吨,数万吨小麦高蛋白粉畅销各地,还出口到国外。在初加工的基础上,泰裕麦业公司进一步研制生产9大系列、170多种“中裕”品牌食品,还开办70多家主食快餐店,大大丰富了主食品市场,提高了小麦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泰裕麦业的“金牌加工”,还包含对多种副产物的综合加工利用,对大量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既避免了浪费,又防止了环境污染。
1.对杂质和洗麦水的再利用。在制取面粉过程中,小麦原料要经过清理、洗麦,清理出的杂质和洗麦水在过去都作为废弃物抛弃了,现在都作为资源排上了用场:清出的杂质作为公司“林下饲养”的鸡饲料,现在饲养肉鸡5000余只。洗麦的废水过去由污水站处理,每吨需要交污水处理费10元,每年至少需要支付几十万元。现在把废水资源化,用于制作沼气,再用沼气发电,满足本企业的需要。
2.对麸皮和上清液的再利用。在制取小麦粉和小麦高蛋白粉的过程中,产生大量麸皮和上清液,过去简单用作饲料或抛弃。“泰裕麦业”则利用麸皮酿造食用、医用酒精,其纯度高达99.999%,满足了市场的广泛需求。酿酒的副产品酒糟和制取高蛋白粉的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都实现了资源化,进一步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其中,每年酿造过程中每年约产生30万吨酒糟以及15万吨上清液,都用作液体精饲料, 通过一条6.5公里长的地下管道自动流入生态养猪场。目前生态养猪场已初具规模,生猪存栏量达到3万多头,年出栏量达4~5万头,并与屠宰场合作,加工的冷鲜肉在专销店销售。“种养”结合的发展方式,大幅度优化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生态效益。过去困扰人的酿造副产物,现在转变成具有很大使用价值的新产品。仅此一项,就节约出很可观的成本费用:每月利用多达1500吨的液体饲料,相当于替代500吨玉米粉固体饲料;每吨节省400元、总计高达60万元的烘干费;管道自流,效率提高了50倍,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同时,生态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便,通过厌氧发酵生产出清洁能源沼气,沼液通过有机肥处理站直接施进小麦优良品种培育基地。该企业开辟了“种养加”深度融合化发展,形成了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但又节水、节地、节人工、零化肥的小麦生产新模式。
(三)进军“金牌服务”,大兴第三产业
泰裕麦业公司在完成“金牌种植”、“金牌加工”、“金牌养殖”等产业链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之后,并未就此停步,而是积极向“金牌服务”即向销售和需求(第三产业)阶段延伸,开辟了大网络、多渠道、多形式的直达终端消费的社会化服务。迄今为止,泰裕麦业公司健全了“两个网络”,即从育种到餐桌的供应网络和从中央机关到地方超市的销售网络。公司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走专业合作制的道路,成立了“中裕谷物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户成员8630多个,这也是滨州市第一批注册、第一家按照股份制管理的农民股份专业合作社。泰裕麦业公司借助专业合作社组织实行“五统一”服务,形成了合作社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订单市场格局,建立起规范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运作模式。
截至2016年5月底,泰裕麦业公司拥有职工3000多名,全员采取合同制。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企业采用不同形式建立三支队伍:精益求精的科研团队,设立院士工作站和专业育种团队;精通业务的促销队伍,各地促销人员总数达10000多人;老中青结合的管理团队。公司设立130个粮食收购网点,方便农户销售粮食;建立主食快餐连锁店35家,遍布滨州市及周边县区,还在济南高铁站和北京各设1家快餐店,形成了“面食家”、“中裕食品快餐”和“法兰卡1878”等三大品牌,仅在滨州市服务社区的主食快餐店就达70个,满足了7万多居民的膳食需求。更令人鼓舞的是,“中裕”牌专用面粉及其他主食制品,为许多单位食堂提供专供食品,同时已进入包括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在内的18000多家超市,几乎覆盖了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广大地区。
泰裕麦业公司浴火重生、探索产业化、融合化发展的新模式,为国有粮企做强、做大、做优提供了样板。笔者在从这个企业的实地考察中体会到,国有粮企要打造改革和发展升级版,必须振举“双创”的“两翼”:让“创新”为企业深化改革塑造灵魂,让“创业”为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引擎。
第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双创”。理念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成败。国有粮食企业推进“双创”,必须以新理念为引领,坚持正确道路:走“创新发展”之路,克服低端重复的“乏力之路”,激发新动能,创造新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走“协调发展”之路,克服畸轻畸重的“失衡之路”,开拓新领域,提高粮食产业整体性的新效能;走“绿色发展”之路,克服恶化环境的“粗放之路”,促进转换增长方式,充分可持续利用资源;走“开放发展”之路,克服画地为牢的“封闭之路”,积极开拓利用新市场、新资源;走“共享发展”之路,克服两极分化的“不公之路”,弘扬“民本”宗旨,坚持改革和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特别要增大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第二,积极营造“双创”的优良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国有粮食企业自身生长、推进“双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为此,我国必须继续简政放权,着力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对宏观调控也需要有更好的作为。适应“双创”的需要,必须促进“软件”和“硬件”日臻完备,构建“双创”孵化生态系统,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新体系,增强面向创新创业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营造包括政策、制度、融资、信贷、社会化服务等优良环境,构建“双创”孵化生态系统,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第三,充分挖掘“双创”的动力源泉。“双创”是千军万马的事业,需要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双创”呼唤人才,人才推动“双创”。泰裕麦业的实践证明,企以才治,业以才兴。国有粮食企业推进“双创”,必须广纳群贤,培育集聚一批创新队伍,特别是要培育、造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挖掘无尽的“双创”的动力之源。当前,国有粮食企业要下功夫做好“育才、护才和用才”的人力资源工作,要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挖掘工匠人才,充分释放不拘一格的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锐意探索“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粮食流通改革的中心环节,依然是现实的重大任务。泰裕麦业公司“深度融合”发展的锐意探索,为这项改革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新模式。选择何种发展模式,攸关改革的前途命运。如果国有粮食企业固守传统老路不思变革创新,那么就必然陷入衰落、直至被淘汰。国有粮食企业必须锐意创新改革和发展模式,即锐意探索“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主要推进“五项融合”,即“种养加”各项产业的有机融合,开发增产新产品与扩大新市场有机融合,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有机融合;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有机融合,企业生产方式转变与民生生活方式转变有机融合。这些融合基本内涵包括:采取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形式,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机制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采取多条途径促进“农村三次产业”相互结合,共生共荣,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升级相适应;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支持专业合作社、农民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主题;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的集约上来为主线,探索一条生产高效、增产增收、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