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浩
(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14)
海绵城市相关措施在青山港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向浩
(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 430014)
武汉市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青山港位于青山示范区,属该示范区重要的排水廊道。采用多层次的“海绵城市”生态措施,重新对该港渠进行了整治。根据评估,整治之后的港渠可满足武汉市“海绵城市”主要控制指标的要求。
青山港;海绵城市;控制指标;“海绵”措施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采用“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和“2+N”的模式[1],加快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其中青山示范区为探索“海绵城市”在旧城区改造中的集中示范区,其工程目标主要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内涝防涝标准达到50 a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954年一遇洪水。
青山港属青山示范区两河文化区,北接武钢沉砂池,南至落步咀闸,全长2 805.8 m,红线宽度为60~113 m,总用地面积为20.47 hm2,其中水域面积为10.43 hm2。
青山港是青山区重要的排水廊道及“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重要的引水通道,又是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动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实施对保障“海绵城市”顺利推进,增强青山区排渍防涝能力,改善城市滨水环境景观,推动青山区旧城区改造工作,提升区域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城市排渍防涝标准的需要
青山示范区总体建设面积为23 km2,其中青山港汇水面积为309 hm2(含武钢沉砂池117 hm2)。
目前,青山示范区排水标准为1 a,根据新的室外排水规范[2],在提高至3 a后,青山港目前过流能力则不能满足区域排水需要。沿渠过流断面较小,且建构筑物较多,影响了渠道过流,抬高了过流水位,制约了城市排渍防涝,特别是遭遇较大暴雨时,存在漫溢而局部淹渍的可能。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区域排渍防涝能力,改善该片区滨水环境,按“海绵城市”相关要求同步实施港渠综合整治是非常必要的。
(2)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青山滨江商务区的开发,青山区城市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核心区的青山港及其周边区域,已成为青山区未来发展的重点。
为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对青山港进行海绵改造,可提升区域排渍能力,改善城市与滨水地区的环境,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
(3)改善环境的需要
武汉新一轮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武汉建成宜居、创业、生态和文化的现代化大都市。青山区作为武汉市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区,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青山区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传统的工业之区向宜居之都、智造之都转变,改善生态环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青山港及其周边区域由于工业、商业的高度集中,用地紧张,绿地面积和湿地面积相对较少,生态环境不佳,未能体现青山港及青山公园的优势。
青山港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在确保排渍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将工程技术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尊重自然环境,凸现生态绿化特色,为居民在中心城区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和亲水活动场所,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滨水休闲空间,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
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渠道工程、景观及绿化工程、排水工程、桥梁工程等,其中渠道工程和景观及绿化工程是满足区域排渍防洪、实现“海绵城市”改造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大东湖”生态引水、区域排渍、衔接周边区域“海绵”改造的任务。
3.1设计原则
本次渠道及景观设计以“海绵城市”为设计蓝本,本着以人为本、有利于区域排渍防涝、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原则进行设计。方案注重与区域内青山公园、戴家湖公园海绵城市改造相结合,强调滨水环境营造及城市绿道交通改善,创造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为青山区提供发展的环境基础。其主要设计原则为:
(1)提高排渍防涝标准,保障区域排水安全;
(2)充分结合现状,遵循上位规划,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坚持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充分利用明渠周边的绿地空间、港渠水面等,使其发挥“海绵”的“渗、滞、蓄、净、用、排”作用,从而改善区域生态条件;
(3)结合场地现状、规划定位及现状植被,打造生态的、多样性的生态驳岸,从而构建以自然、野趣特色植物为主的景观;
(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市民提供休闲、舒适的滨水娱乐场所。
3.2“海绵城市”控制性指标
根据《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青山港将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在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重技术措施后,主要达到以下主要海绵城市控制性指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43.3 m m;
(2)硬化地面可渗透比例不少于40%;
(3)面源污染物消减率(主要是TSS)达到50%;(4)雨水资源化利用。
3.3“六字方针”解读
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点在于落实“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
本次青山港综合整治工程,主要采取污染控制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景观改造工程来布置和建设相关海绵措施,以满足“海绵城市”相关需求。具体措施如下:
(1)渗——绿道、生物草沟、绿化带、跌水;
(2)滞——生态草沟、绿化带、跌水;
(3)蓄——生态水位至最高水位之间的渠道;
(4)净——生态跌水口、生物草沟的面源净化;
(5)用——生态渠道蓄水的绿化用水、青山公园景观水体用水,以及武钢的以用代排;
(6)排——渠道作为青山示范区内两纵之一,是超标准雨水排放的最主要通道。
针对该工程主要控制性指标,本次“海绵”生态保护措施主要是针对入渠地面径流、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其中点源污染问题已在前期完成的《青山港湿地污水整治及环境修复工程》中采取了针对型措施,本次仅针对点源出口处采取生态跌水口处理。
该工程“海绵城市”生态措施共4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青山港标准段主要海绵生态保护措施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渠道红线宽度范围最外侧,本次布置有自行车道、人行步道等绿道设施,与周边区域进行过渡和衔接。自行车道和步道采用透水材质铺装,其中自行车道铺装为40 m m厚彩色透水混凝土、80 m m厚大孔径透水混凝土、200 m m厚级配碎石垫层,绿道采用80 m m透水砖、30 m m透水找平层、150 m m透水混凝土及200 m m级配碎石垫层。采用上述透水材料铺装后,既可以保证区域外汇流通过绿道、步道有效下渗,也可以缓解汇流速度、降低面源污染。绿道设施如图2所示。
第二层保护分布于绿道与渠道岸顶之间,为火山石做成的石笼矮墙(见图3),以达到对雨水的过滤,有效阻挡了水土流失,起到绿化缓冲带的作用。区域外雨水经过绿道设施净化下渗后,大部分雨水将在石笼矮墙段进行进一步净化入渗,以保证入渠汇水水质。
图2 绿道设施结构层示意图
图3 石笼矮墙示意图
第三层保护为岸顶布置的生态草沟,如图4所示。为控制地面径流雨水给水体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沿道路外侧修建生态草沟。生态草沟面积为7 800 m2。生态草沟的设计是海绵城市的重要体现,通过生物滞流设施和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降低面源污染,同时起到“滞”、“渗”、“净”的作用。因渠道现状问题,同时还起到阻隔人群的功能。生态草沟的结构为50 m m厚细石,400 m m厚种植土,100 m m厚砂层,300 m m厚碎石层,在碎石层布有150穿孔排水管。
图4 生态草沟示意图
第四层保护为渠边的缓冲绿化带,以低矮灌木、挺水植物为主。当雨量超过设计标准,地面径流通过生态草沟漫溢至渠道进行调蓄时,渠边缓冲绿化带可有效减缓径流速度、滞缓汇流时间、削减面源污染,起到“滞、渗、净”的作用,如图5所示。
图5 绿化缓冲带示意图
此外,对于现状地势较高、与渠顶有一定高差的区域,本次采用植生挡土墙的方式进行处理,以衔接渠顶和周边地势,如图6所示。
图6 植生挡土墙
对于汇入渠道的排水口,在其汇流区域完成“海绵”改造后,污染物指标已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为进一步保证入渠水质,本次拟采用生态跌水口进一步缓冲入渠雨水,并削减其污染物含量。
生态跌水口一般采用两级跌水,一级略低于排口高程,二级低于设计水位。入渠水量较小的可采用干砌块石垒砌,流量较大的可采用混凝土基础,上层采用浆砌块石垒砌。块石垒砌范围内可种植挺水植物以削减入渠污染物,如图7所示。
作者简介:马晓莉,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大四班,班主任,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幼儿园绘本教学。
图7 生态跌水示意图
4.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本次青山港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43.3 m m。根据《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该工程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需蓄水量容积为:
式中:V为设计调蓄容积或需蓄水容积,m3;H为设计降雨量,该工程对应降雨量为43.3 m m;φ为场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该工程以绿地为主,取φ= 0.20;F为汇水面积,该工程汇水面积为10.34 hm2。
根据计算,该工程需蓄水量V=877.3 m3。
该工程渠道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渠道安全超高为0.5 m。该工程水面面积为10.34 hm2,在安全超高范围内,可供蓄水的容积超过5.17万m3,对径流的控制率可达到100%,满足年85%的年径流控制率目标。此外,沿渠两侧大部分区域均布有生态草沟,两岸岸坡均为缓坡生态岸坡,可在降雨初期有效滞缓初期雨水,并蓄积大部分初期雨水。
4.2硬化地面可渗透比例
该工程拟于渠道两侧新建绿道及广场。按照《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要求,本次新建步道、绿道及广场均采用透水性铺装,其中绿道、广场均按照《导则》中推荐采用的透水砖,基层采用碎石及大孔径透水混凝土垫层,以保证渠道范围内硬化地面渗透比例达到100%,满足海绵城市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40%的要求。
4.3面源污染削减
该工程面源污染物削减率(主要是TSS)要求超过50%。
本次拟于绿道沿线布置生物滞留沟、石笼矮墙,在地势较高或变化较大、开场面较狭窄而无法布置生物滞留沟的区域,采用生态缓坡以形成植被缓冲带。
根据《导则》,通过以上措施,可对面源污染(主要是TSS)进行有效削减,其中生物滞留沟的污染物去除比例为70%~95%,植被缓冲带可达到50%~75%,均满足海绵城市对于削减面源污染50%的要求。
此外,入渠雨水排口,本次也相应设置了生态跌水设施,以进一步削减入渠雨水污染无含量。
4.4雨水资源化利用
该工程不仅是青山示范区主要的排水廊道,同时也是武钢引水的重要通道之一。
根据上位规划,武钢需每日引水以保证其正常生产,而现阶段青山港作为武钢的引水通道之一,本身就承担着武钢日常引水功能。该工程在建成以后,汇入渠道的雨水可作为武钢生产用水。
此外,该工程根据“海绵城市”要求,在区域内设置了喷灌设施,就地取用港渠内水体作为区域内及区域外的绿化及景观用水,可满足雨水资源化利用要求。
(1)四层防护措施——该工程红线范围较为狭小,在与周边地块“海绵城市”衔接之后,采取绿道、绿化缓冲带、生态草沟、渠边缓冲带的形式进行设计,既弱化了与周边区域的界限,又使得“海绵城市”相应措施得到较好的实施,与周边景观、商业较好地融为一体。
(2)生态环保——项目景观设计多采用本地特色的植物,在硬质铺装方面多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充分贯彻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加强了对雨水的控制。另外,通过设置喷灌设施,较好地对雨水实现资源化利用。项目完成后,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到100%,透水铺装率也可达到100%,面源污染削减率超过50%。
青山港综合整治工程拟于2016年年底开始实施,总工期为1年。
工程完工后,生态、低碳、环保、亲水的青山港将作为武汉市第一个完工的“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重新呈现于市民眼前。在这里,将融合武汉市多项海绵措施,成为“海绵城市”理念展示区、水生态文明和智慧城市集中示范区。
[1]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Z].武汉:武汉市人民政府.
[2]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S].
TU992
B
1009-7716(2016)09-0023-04
2016-08-10
向浩(1985-),男,湖北汉川人,注册水利水电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及水环境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