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芮茂刚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浅析气象预报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 芮茂刚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近年来,气象预报服务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广泛应用,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气象预报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作用,介绍了气象预报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充分发挥防汛抗洪工作中气象预报作用的对策。
气象预报 防汛抗洪 对策
2016年进入汛期以来,截至7月份全国出现了17轮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全国平均降雨量比1998年还多7.6%;除了海河流域以外,长江、珠江、淮河、松花江、辽河等流域的降水量相比往年都增加了12-30%。截至2016年7月中旬,全国有28个省(区)遭遇了洪水灾害,农作物受灾进6000公顷、受灾人口近61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亿元,可以说洪灾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如何最大限度降低洪灾的危害呢?除了要提升防灾理念,树立科学治水思想,把治水同环境治理结合起来,还要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大中型水力设施的作用。此外,者认为还要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通过气象预报、水文监测等来科学预测雨情水情,提高防汛抗洪救灾效益。那么,气象服务对防汛抗洪有什么意义呢?如何应用?本文将结合工作和学习实践进行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学与水利工作的结合更加紧密。现代水利工作更加注重对气象学的研究,尤其在汛期前都会根据气象预报情况落实河床堤坝加固、河道水库整修等防汛措施和方案,提前做好当年的防汛抗洪工作。从这个层面来说,气象预报能为防汛抗洪准备工作提供方向性的、宏观性指导意见。
在汛期来临时,气象预报又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流域和河道提供一段时间内的降雨量情况,分析降水规律和后期的水情,进而提供防汛气象预报预警,为蓄洪、分洪等措施的采取提供依据。
当然,气象预报的精确性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出现误差将会误导防汛抗洪工作,带来更大损失。例如对暴雨中心位置预测错误,可能导致防汛工作重心偏离,增加暴雨中心区的洪水险情和人民损失。可见,气象预报对防汛抗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难以替代,防汛抗洪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气象预报的作用。
2.1及时播报天气变化情况
气象监测机构能针对降雨量数据、气象雷达信息和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较为准确的气象信息进行播报,帮助防汛抗洪机构更好地开展汛情实时监测、防汛措施制定等。气象监测机构能通过8小时天气图、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等,系统掌握不同时段的降水情况,尤其是能对未来的降水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对未来的降水情况进行预测,就能计算分析某区域未来某时段内的降水强度、降水面积等数据,为防汛抗洪工作方案、防洪措施等的提前制定提供有力参考。
2.2补充和修正已播报的气象信息
气象预报无法做到100%准确,就在于天气复杂多变、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气象监测机构发布天气信息后,天气状况也有可能突然发生变化。为此,气象监测部门会对天气状况进行实施监测和跟踪,对已经播报的气象信息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及时把天气变化信息传达给相关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气象部门和防汛部门之间一般都联系紧密,会把天气变化情况、降水转移情况等及时告知防汛部门,为防汛部门防汛抗灾争取时间,对原有的防汛抗洪计划进行及时调整。
2.3为防汛调度提供正确决策依据
防汛抗洪工作贯穿于防汛部门的每一年的工作中,因为我国部分地区几乎每年都有洪水;每年的洪水情况又会有不同的特征,需要防汛部门及早作出决策,对当年的防汛抗洪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而防汛部门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就是气象预报,通过气象部门的预报信息,对洪水调度、分洪蓄洪、水库维修、河道清理等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降雨降水量的预测的及其变化情况,直接决定了决策的准确性,事关防汛调度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防汛抗洪工作即将全面展开的临界点,对区域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和降水情况的气象预报直接决定了防汛抗洪工作的成败,稍有误差将有可能导致严重损失。可见,防汛部门在作相关决策时,应及时从气象部门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全面分析相关气象资料,对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可变性等因素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迅速作出决断。
3.1强化气象法规宣传,规范气象工作
积极开展《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气象日、防灾减灾日、法律宣传日等契机强化气象法规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增加对气象法规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人们对洪灾的防范意识,意识到防汛抗洪的重要性,同时推进气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促进气象信息资源高效利用。气象法规不仅要求气象部门要及时准确发布气象预报,为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提供决策信息,同时也要求气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遵守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气象预报职责,在防汛抗洪等工作中及时、准确提供气象信息,做好气象服务。
3.2加强防汛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
防汛部门应与气象部门、水利水文部门通力协作、紧密联系,对水情、洪清进行共同研究分析,找出其中规律。在防汛前期制作相关防汛计划和方案时,应虚心听取和采纳气象部门、水利水文部门的意见建议;在防汛工作开展后,防汛指挥部应定期组织气象专家、水文专家等研讨天气与水情,为防汛决策提供依据;地方水利、水文部门也要积极与气象部门会商,为地区的防汛抗洪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
只有实现水文科学与气象科学的结合,切实加强相关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协作,才能确保水文情报、气象情报的共享和交流,通过多个部门对洪水规律的总结与认识,更好地推动后期防汛抗洪天气预报工作。例如,总结出地区、流域降水量与洪水大小的关系,洪水时段分布规律,洪水大小与洪灾的关系等等。
3.3重视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气象服务工作质量
气象部门应重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和录用原则,吸收引进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大气探测等专业的优秀人才,避免过多的其他专业人员占用岗位。当然,如果各地气象部门现有的人才体系中气象专业人才培养潜力较大,那可以通过强化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对于重要的专业技术职务,应坚持公开和公正原则实施竞聘制度,保证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卓越性。
气象人才队伍的建立,才能确保气象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在防汛抗洪工作中,需要气象部门提供高预报准确率和优秀的气象服务能力,强化内部测报、通讯、资料、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防汛抗洪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对天气和降水变化的实时监测,为防汛抗洪工作的成功提供信息保障。
3.4依靠现代化设备,完善天气实况、预报及灾情信息传递网
防汛抗洪工作中,气象预报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效率非常重要,为此应广泛应用现代化设备,例如各类数值预报产品、气象卫星云图传真产品、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系统、GPS/MET、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等。通过现代化设备的综合使用,为天气跟踪和准确预报提供第一手实况监测资料,提高气象预报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准确性,为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如果没有先进的气象设备,要提供及时可靠、各种传输手段兼顾的防汛气象信息是不太可能的。
各地区的气象部门,在汛期来临时不仅要健全或增加发报站、台站,对降水资料及时拍发,而且还要和广播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电视、电台播报气象预警信息,同时建立互联网平台、手机平台的气象信息发布网,提供防汛抗洪期间气象预报的发布效率与能力。
3.5推进防汛抗洪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气象服务体系的制度。建立起方法有效、决策科学、措施有力的气象防汛抗洪预案和实施程序,健全管理机构,明确各岗位职责,避免推卸责任、无法落实落实等现象的出现。
其次,加强对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在对各年防汛抗洪项目的管理中,要注重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的协调性,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软件建设,例如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能力与水平。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实行项目负责制,并加强跟踪管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防汛抗灾工作正不断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气象水文预报作为防汛工作的命脉,其重要性十分显著。若建立完善的防汛指挥系统,就需要强化气象预报体系的建设力度,为科学的防汛调度工作奠定基础。
[1]高久,陆兵.简述气象预报系统在防汛指挥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2(14).
[2]钟成文,梁颖.气象预报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2(12).
[3]徐元凤.气象预报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
[4]郑国光.科学精准做好气象预测预报 努力保障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N].人民日报,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