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副刊如何提升影响力

2016-11-14 18:17姜锦铭
中国记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副刊影响力

姜锦铭

内容提要 融媒体时代,报纸副刊遇到很大冲击,影响力、阅读率下滑,读者老龄化现象凸显……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报纸副刊的路该如何走,怎样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和边缘化,进而与时俱进提升影响力?本文以《新华每日电讯》的“草地”副刊为例,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副刊 影响力 新华每日电讯

生长在文学与新闻、文化与报业结合处的副刊是中文报纸的传统,自上海《字林沪报》于1897年创办附张以来,副刊已走过百余年。这百余年的历史正当中国社会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变革或多或少要在副刊上表现,无论是闲适风格还是激扬文字,副刊都还是精英化的传统。

对于媒体及副刊的变革来说,这两年也可谓“百年未有之变局”。新媒体的扩张方兴未艾,不夸张地说,以前是渠道珍贵,现在是优质内容稀缺,精英化也被极大“稀释”。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报纸副刊的路该如何走,怎样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和边缘化,进而与时俱进提升影响力。

一、瞄准“人文历史。转型中国”

区别于大多数的报纸副刊,《新华每日电讯》的“草地”副刊不仅有各类专栏文章,还有新闻报道。

“草地”副刊每周五见报,不可能去做时效性强的报道,而是要找到新的角度、新的题材,做不一样的报道,也就是特稿写作。题材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的标杆事件,抑或是深挖蕴合深意的“日常新闻”。采访上要求深入事件的内核,落脚在具体的人身上,以个体命运、人心人性、历史传统、现代价值为叙述本位,文本上则追求细节之丰、汉语之美和表达创新。

“草地”的微信公号上有一句介绍语:“读人文历史,读转型中国”。人文历史和转型中国既是副刊的题材内容,也是气质特色。

在国家发展战略“四个全面”里,有全面依法治国一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民众在每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很高的要求,而现实中仍有很多刑讯逼供甚至冤假错案存在。建设法治国家无疑是转型中国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据此定位,关注这个进程中标志性的案件就责无旁贷。

2014年11月28日,“草地”周刊和《电讯》评论部联动,同天推出深度报道《为呼格案奔走9年,我一直相信正义等得到》和评论《心怀法制信仰,正义终将抵达》。稿件在纸媒、“草地”和“新华视点”以及“我报道”的微信公号上反响热烈,超出预料。

无独有偶,在河北省有一起和内蒙古“呼格案”极大相似性的“聂树斌案”:两个年轻人在同一个年代皆因为奸杀案被判死刑并迅速执行;同在2005年,“真凶”浮现;均有新华社记者的执着追问,前者有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后者有原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河南商报》总编辑马云龙和记者范友峰。2014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异地复查。

随即,“草地”周刊记者专程赴石家庄采访聂树斌的母亲和姐姐、“聂树斌案”的代理律师。2014年12月19日,周刊发表《聂树斌案从“铁案”到疑案的始末》。同期同版,周刊栏目“新闻考古”发表周刊记者吉玲撰写的评论《不止生命的代价》,为“聂案”纠错鼓与呼。之前2014年8月29日,“新闻考古”栏目还发表了记者李坤晟撰写的针对福建“念斌冤案”的述评《滚钉板的亲人》。

二、左手新闻报道,右手专栏文字

文化为底色,跟踪报道文化事件对“草地”来说责无旁贷,“草地”推出的报道有《两岸故宫后人共忆国宝避寇路》《弦歌不辍精神不死——陈平原谈抗战烽火里的中国大学》《对话诚品吴清友:无商业不能活,无文化不想活》《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一份小镇文学杂志的30年》《从名门家风中咀嚼“传家之道”》《“书香医院”能走多远》《保卫乡村古建的“盯”子户》《一个地方剧团的生存样本》《大别山小剧团送京剧鼻祖再“进京”》。

社会转型过程中,困难群体值得关注,“草地”副刊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副刊名叫“草地”,关注“草根”人物,关注“草野宇下”也似乎是“基因”使然。比如调查报道《“地下北京”的生存和梦想》就是聚焦居住在地下室的群体,由4名记者耗时三个月采写,相似题材的报道还有《在路上——卡车司机生存实录》《京城拾荒者被撵来撵去的生活》《认证一个抗战老兵有多难》《一个少年“古惑仔”的救赎》《当代工人诗歌》《旱虐中原》《草下的根》(和新华社江苏分社合作推出的一组“底层草根人物”报道)《爷爷奶奶的村庄》等等。

同时,“草地”体察时代的温情,也不回避转型的残酷,希望真实真诚记录时代。比如推出报道《三代人的水稻田》《一次被“围观”的寻找》(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起寻找当年资助他们复旦学子社会调研的廖厂长)《接远征军将士遗骸回家》《黑明:特殊的“抢救”》《“洋养母”替子寻亲记》《大山里留守儿童的小纸条》《一份跨越七十载的承诺书》《作家回乡办书院》《长城脚下,82年的沉默守护》《走进大凉山:最穷的地方是啥样》《藏族“北漂”的变与不变》《“无名女神”的相册能否回家》《一年后探访“返乡博士”的家乡》《“城归族”:给农村带来新生机》。

专栏报道方面,“草地”追求主流,追求个性。推出“城与人”专栏,由名家叙写他与他所在城市的故事,他对这座城市的体悟,已经推出流沙河的成都、于坚的昆明、郭文斌的银川、鲍尔今·原野的沈阳、二月河的南阳、王立群的开封等等。

名家专栏还包括十年砍柴的“另类文史”、关山远的“时空走廊”等。另外,还创设了“新闻考古”“文所未闻”(记者手记)“人物春秋”“胡同深处”“原乡”“一方”(关于巴以和中东的叙事)等专栏,这些专栏既有和新闻现实密切相关的,也有追忆历史的,国内国际,城市乡村,均有覆盖。内容驳杂,但理念是一致的:对历史怀有尊重之温情,对现实保持敏感理性之关注,并持有世界的眼光,包容的态度。

三、坚守纸媒,开拓新媒

人物报道也是“草地”副刊着力的方向,选择i伟来报道,不是以是否为名人来确定,而是以这个人物身上是否有时代的因子,是否有现代的价值,是否有开掘的内涵为标准。比曼仃《辞官务农副县长:等到退休再去做,农村就没人了》《一个山村农妇的文学梦》《归来的杜高》《“中国保尔”朱彦夫》《书医,为古籍续命的人》《60岁认字75岁写书的“作家奶奶”》《小时工秦阿姨这个“完整年”》《常萍:“三不牧师”新学期第一课》《抗战老兵的“忠义之诺”》《从足球俱乐部总经理到职业译书人》等。同时,也采访了文化界名人,因为他们做的事在这个时代是有价值的,比如专访了流沙河、黄宗英、胡紫薇、崔健、李樯、老六、刘瑞琳、周浩等等。

如果说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成了即刻的完成,包括发生、记录和传播,从传播趋势看,纸媒确实需要完成自己的转型。但对于副刊来说,新媒体的这种快捷并没有对副刊构成致命的伤害,因为副刊承载的内容以及读者的阅读都不需要这么快的速度,恰恰相反,副刊正要追求“慢时光”和“慢阅读”。

即便如此,副刊也需要扩展新媒空间,满足传播便捷化、即时化和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的特点需求。“草地”微信公号除了长假外,每天都会推送3至s篇稿件。有报纸上将要和已经刊发的稿件,也有从新华社内外报刊以及其他微信公号上摘选的内容。考虑到新媒体的特性,在这些稿件中还注意图片和视频的选择,尤其是最后一篇基本都是轻松的,主打视觉效果的内容。前几条也要形成一个或几个主题,第一篇稿件相当于报纸的封面报道,往往斟酌再三,要考虑它的份量、主题、导向、时效等等。

台湾知名文化人龙应台女士曾对副刊有过一段论述:无论是旧阶段或新阶段,副刊总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指标。社会有多么成熟深刻,副刊就有多么成熟深刻……副刊不只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镜子,更可以是,应该是文化的标杆,一大步跨在社会的前面。倒过来说,副刊有多么成熟深刻,社会就有多么成熟深刻……副刊,可以是一个脑力激荡的磁场,进发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大潜能。

这是副刊人应该有的进取心,而且永不止歇。(作者单位:《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副刊影响力
关于公布我刊2020年高影响力论文的通知
让激情更具影响力
天才影响力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浅谈做好行业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