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综述研究

2016-11-14 02:55孟皓王碧陶
价值工程 2016年29期

孟皓+王碧陶

摘要:民族社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形态。如何保证民族社区中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稳定以及健康发展是国内外学者所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到国内外民族社区中的参与式旅游发展上,详细对民族社区中的参与式旅游发展状况进行文献梳理,旨在为参与式旅游发展的方向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和准确的方向,保障民族社区的稳定发展。

Abstract: The ethnic community as a minority is a special form of community. How to ensure the coordination and stabilit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is a subject of common concern and research by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put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ory tourism in ethnic commun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ory tourism in ethnic communities is studi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provide a clear and accurat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ory tourism, and to ensur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关键词: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社区发展

Key words: ethnic community;participatory tourism;communi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9-0231-03

0 引言

对于民族社区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关系我国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重点,是对民族社区结构、内外部因素相互关系和社区发展的洞悉和理解。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民族社区中参与式和旅游发展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运用社会学视角和方法对形态各异的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进行文献梳理。回顾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研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归纳总结发展线索,将会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整个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状况,也为顺利开展民族社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的背景为国外的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充分调动民族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参与其中、系统研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国内研究更多放在民族社区实地调研方面,以实地调研的形式透彻了解调研地的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状况,还有对于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内生动力的分析等等。民族社区相关的文献综述集中在民族社区发展的文献综述,主要有梅军(2007)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研究综述,高永久(2009)民族社区研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李亚娟(2013)《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等等,而主要研究国内外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的综述极为匮乏,这也就是我们民族社区研究的空白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①研究意义:本研究能为全面了解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模式转型的现状和问题提供详实的文献资料,为相关行政部门制定和完善民族社区旅游政策提供实证依据,为民族参与式旅游模式发展提供具体建议。

②研究动机:民族社区既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又是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互动的重要场地。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已不仅仅局限于繁华的大都市,更有向欠发达地区(民族社区)拓展的趋势,大量关于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的研究也就孕育而生。本研究是在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模式研究基础上的拓展,通过详细梳理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的文献资料,汇编文献综述,旨在找寻出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内生动力机制。

③研究目标:

1)通过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文献综述探索出参与式旅游的发展并非是单个因素的作用,而是多方要素相互博弈的结果。

2)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模式转型会影响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前景,相关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参与式发展之后不可避免的出现转型问题;创新性研究;利益不均衡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④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民族社区旅游参与式旅游发展的文献的研究,收集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和颁布民族社区旅游的政策文件,增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政策性。

研究思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包括四个环节:明确问题→具体分类→时间脉络→梳理文献。首先是明确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是研究重点;具体分类是根据民族社区旅游参与式旅游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理清国内外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脉络;其次是时间脉络,根据时间顺序整理国内外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状况、特征和原因;最终梳理文献资料。

1 国外旅游发展相关经验

针对民族社区旅游项目,国外学者首先从布瓦塞万认为由于旅游发展从而产生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区稳定大有裨益。史密斯基于“核心区—直接支持区—间接支持区”模型研究旅游与地区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时指出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核心区”会逐步发展成“直接支持区”,能够为更多居民参与旅游业提供便利条件;布朗认为旅游有助于促进社区人口的增长,社区也相应的为旅游者提供相关设施;坎贝尔所做的一项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显示,针对持续涌入的外地投资者未提前进行科学的规划,会造成社区居民通过旅游获益的机会减少。但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仅仅给社区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给社区带来了很多挑战,90年代后,出于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正负效应。1996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了《关于旅行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中指出,“将社区居民作为关怀对象,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和传统,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社区以及居民成为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主体。传统的旅游规划偏向考虑对目的地的经济利益、周边环境等因素分析,对社会文化发展涉及甚少,而考虑社区因素的则更是寥寥无几Loanides(1995)、Timothy(1999)对塞浦路斯的研究表明,从纯粹的经济利益和保护物质环境的角度制定的旅游规划,因忽视当地居民的要求遭到当地居民和土地所有制的强烈反对,使该项旅游项目终成泡沫。罗贝尔·朗卡尔在《旅游与旅行社会学》谈到旅游与旅行的社会文化收益,指出旅游的负效益;美国人类学家丹尼逊·纳什的《旅游人类学》从人类学的视角——涵化和发展、经历转换、上层建筑、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社会场域等探讨了旅游业、旅游者和东道主之间的关系以及旅游业给旅游社区带来复杂的社会影响。

关于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内容的研究,国外学者较早提出的是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存在有社区的参与。其标志是1985年墨菲出版了《旅游:社区方法》(Tourism. A community approach.)一书,文中阐述了社区中的旅游参与的概念,最早将社区旅游参与作为一种旅游规划方法纳入研究视野中。随后有更多的学者开始进一步加强对于社区参与式旅游的发展的研究。英斯基普(Inskeep,1991)提出要实现整个社区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即通过社区居民积极的参与来实现;泰勒(Taylor,1995)在其研究中发现,如果在整个旅游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具体情况,随后带来的将是积极地效果(当地居民积极配合并参与整个旅游的发展过程);贾马尔(Jamal,1995)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合作理论;佩蒂(Petty,1995)提出在社区参与旅游阶段的七个层次(象征性、被动性、协商性、物质激励性、功能性、交互性、自我动员性);布鲁汉姆(Brohamn,1996)提出将社区参与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主要手段,这将有助于减少不民主的决策的发生。

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社区参与旅游的质疑进一步增加,托松(Tosun,2000)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社区参与旅游方面存在大量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制度结构等。随后有学者埃斯特班(Esteban,2010)开始从旅游可持续性着手研究,提出旅游发展应该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尤其应该重视社区参与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一些学者还就参与的程度、参与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2 国内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社区参与方面研究,国内文献显示,民族社区参与性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

①从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的情况进行研究。刘赵平(1999)从控制旅游的角度出发,强调在整个旅游规划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参与情况;刘纬华(2000)提出社区居民应该充分参与到旅游发展决策、旅游利益分配和旅游知识教育培训三方面;王瑞红(2004)认为,社区居民应充分参与旅游决策的制定,实施,培训和利益分配以及资源保护等多个方面;胡志毅(2002)分析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其划分为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四个阶段。李航,李伟(2010)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曼春满村寨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此次对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各项状况进行了调研考察,比如旅游地存在的社会管理问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社区参与的方式、参与的程度、参与旅游的态度等。

②从文化理论角度来研究。一些学者如:王春蕾(2003)提出从人类学视角来研究社区参与,在做出重大旅游决策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并以人本主义为基点最终做出决策。王三北、高亚芳(2008)通过比较两个典型民族社区文化主体在旅游开发前后,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轨迹,揭示了社区旅游不仅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功能。并且这种功能随旅游业的发展能够自行升级演进。刘鹏(2010)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来分析以甘肃省阿克塞县红柳湾镇的旅游文化资本再生产。张婷婷(2015)从自然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方面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能够使当地居民更好的进行社区参与、在当地大力发展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开发对策。

③对民族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形成对于民族社区居民的多要素参与研究。汪芳(2008)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于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形成社区居民参与度评估,包括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决策参与。

④通过理论研究来分析民族社区的参与情况。唐玲萍(2009)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对社区参与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社会参与是社区居民超越经济利益的理性选择。黎洁、赵西萍(2001)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曾瑜皙(2015)以肇兴侗寨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论、熵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分析民族社区旅游参与行为系统的评价与优化。

⑤关于社区参与影响因素分析。李海瑞认为应该将旅游社区居民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切实体会到真正的利益;李凡、金忠民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比如具体研究旅游对皖南古村落的影响,古村落的规划和保护来源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谢江红(2006)对于欠发达民族社区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个案研究得出民族社区居民参与性较弱的原因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文化水平不高、参与能力弱、政府部门的指导思路。陈飙(2007)认为在欠发达民族社区参与性弱的限制因素除了普遍存在的操作性、结构性和文化性三大因素外,还存在供求关系、矛盾转移和产业均衡等因素。

⑥民族旅游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研究。蒋艳(2003)分析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具体操作,并提出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和旅游发展利益分配;王浪(2008)对于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动力因素进行的分析研究,从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作为切入点,进而总结出民族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和整体运行思路,最终达到解决参与机制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曹兴平(2015)对于我国民族村寨的旅游社区参与性进行研究,通过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参与旅游的特点和环境分析,从而进行内生动力实证分析,最终形成内生动力的激励机制(制度、目标、过程)。武晓英、李辉、李伟(2014)在云南少数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包括由于旅游地少数居民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而产生的社区、开发商和政府的矛盾激化,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利益分配机制,得出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利益分配的启示。

⑦对于民族社区中参与式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章立明(2006)对于民族社区中参与式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反思的文章,提出“定义狭窄化”、“赋权肤浅化”、“性别盲点化”等概念。

⑧运用法律规范监管民族社区参与旅游的发展。金晶(2015)面对着法律机制欠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凸显等问题。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框架下加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立法,研究完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⑨民族社区参与旅游模式创新研究。张伟庆(2006)以少数民族地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总结现有社区参与模式,并对社区参与模式进行创新。

3 国内参与式旅游发展策略建议与展望

①引导民族社区居民正确的看待参与式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转型和调整,做好心理调适,对于整个转型过程应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其中,避免被动卷入;②在参与式旅游发展调整过程中,正确看待民族社区居民和外来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两者间不仅仅是彼此权益的权衡,同时也带来了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③政策导向会对整个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模式转型产生直接影响,因而需要正确认识并理解政策的核心精神和内涵;④社会文化作为民族社区文化的大环境,给予民族社区居民适应参与式旅游模式转型以文化导向。

未来国内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研究还需要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果诸多方面进行深度分析,进一步在新时期下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亟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演化趋势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②民族社区参与式旅游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③参与式旅游中各类参与者之间关系研究;④民族社区与参与式旅游的协调机制研究;⑤民族社区结构的演化过程研究;⑥可持续发展下的参与式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Chrys Horn,David Simmons.Community Adaptation to Tourism: Comparisons between Rotorua and Kaikoura, 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Bernard Lane.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Strategies:Atool for Development and Conserbaton[J].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1994.

[3]李航,李伟.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以西双版纳民族社区为例[J].旅游研究,2010(6).

[4]王三北,高亚芳.价值理性的回归: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升级演进———以红柳湾和官鹅沟为例[J].民族研究,2008(3).

[5]刘鹏.基于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社区旅游开发研究——以甘肃省阿克塞县红柳湾镇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张婷婷.基于文化视角下的社区参与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研究[J].南方论刊,2015(2).

[7]曾瑜皙.民族社区旅游参与行为系统的评价与优化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2015.

[8]武晓英,李辉,李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西双版纳民族旅游地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1).

[9]金晶.边疆民族地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以普洱市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15(3).

[10]郭文.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J].旅游学刊,2010(03).

[11]彭建,王剑.中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脉络和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12]陈志永,李乐京,梁玉华.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多维价值及完善建议——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文化村为个案研究[J]. 旅游学刊,2007(07).

[13]Czy. Shanghai urban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research [D].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