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进行审美教育

2016-11-14 21:50赵志勇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意境课文情感

赵志勇

一、塑造形象中理解“美”

文学是一种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提到古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离不开意象。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主体意蕴的艺术形象。通过形象去发现美,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和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让学生观察,受到形象的感知,进而产生审美趋向。从外到内去理解“美”。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竹林等,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环境,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欣赏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二、激发情感中感悟“美”

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即情趣。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失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①纵观古文篇章,无不以美感动人,以情动人。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因为作者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作者既是借景抒情,读者就该读文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感情和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使之碰撞交融,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情感流露着“美”的意蕴。

一个教师的教学,只有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吸引人,使人热爱,就是一种情感因素的作用。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实践中,我从如下方面作出几种尝试:《岳阳楼记》名为“记”,而真正记述不多的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文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怎样感悟作者情感之美?你得志、失意的时候情感如何?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因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国忧民的博大政治情怀使此文传诵千古。作者胸怀博大而岳阳楼太小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怀而全文几乎都在写洞庭湖的气势、阴、晴以及迁客到洞庭湖悲喜之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文中体现了悲情之美。作者展现了一个阴冷的画面: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目冥冥,虎啸猿啼。这种凄凉的色彩增添了“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忧虑,从而产生“感极而悲”的愁情。文中还体现了愉情美。作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愉情的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这种欢快而优美之境使人“心旷神怡”而产生“喜洋洋”的欢愉之情。

最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政治情怀。作者以“古仁人”作比,强调自己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进一步上升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完美境界,这无疑就是此文一直为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所在。

三、创造意境中体验“美”

诗之美在意境,教学古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诗境之中。意境是一种“意会”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触摸,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及过程,是难以用准确无误的科学概念进行具体描绘的。意境的感悟关键在于加强对诗句语言的咀嚼体味,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意境美,就是把作者“难写之景”、“言外之情”确切的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知“身在画图中”的美感.。从学生与诗句相通或相关的生活经验出发,唤起学生的亲切感,缩短诗与自己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通过意境,去体验作品中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巧妙地运用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美,可以收到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意境课文情感
情感
春色满园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一朵花的意境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