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克尔曼艺术史观中的古典意识

2016-11-14 21:39马逸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10期

摘 要:正当英法的新古典主义全面开展时,德国却在经历了三十年战争后,军国主义盛行,封建势力强大,仍旧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而独立的德意志民族,因此,以温克尔曼为代表的一大批德国艺术家、哲学家企图用文化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在向古希腊艺术的“纯粹”性回归中、向古希腊寻根的过程中,建立带有鲜明德意志民族特色的审美观念。可以说,这种古典意识,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辉煌的黄金时代,更是一种带有现实目的性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温克尔曼 艺术史观 古典意识

一、古典意识的建构与发展

(一)以“纯粹”为立足点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德国仍旧处在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中:经济上,尽管整个欧洲大环境上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蓬勃的上升趋势,但德国仍没有统一的关税及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政治上,国家主权分散,领地繁多,多达三百多个领土主权严重阻碍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宗教方面,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与势力强大的反宗教改革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启蒙运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再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欧洲,此时,随着庞贝古城的开掘,人们又对古希腊这样一个主体自由的时代产生浓厚兴趣,学术界又将讨论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论争上,这无疑对当时迎合贵族上层趣味的“伪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产生冲击。由于现实世界并没有给当时的德国的文艺创作带来可供参考的经验,在于模仿中创立新路的过程中,德国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对古典的追寻。温克尔曼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以《古代艺术史》作为他古典意识思想的集大成的著作,他用古典意识探寻古希腊的艺术遗存,用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理想美,去弥补现实生活的自由的缺失。在《古代艺术史》中,他明确的谈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区别性,他认为,古希腊的艺术具有一种原生的典范性,而古罗马艺术则是派生的、是模仿的,因此,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才不同于古罗马的派生出来的诗或文学,具有“纯粹”的美感。就是这种向古希腊艺术的“纯粹”性回归的过程,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奠定了基础。

温克尔曼提出的古典意识,既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缺乏系统理论而以实践为基础的古典回归,也不同于英法新古典主义的那种向王权靠拢的古典主义,德国的古典意识更为的纯粹,越过带有复制与模仿色彩的古罗马,直指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目的性也更加明确:摆脱英法长久以来的文化影响与控制,走上独特的、带有德意志文化标签的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上来。

首先,莱布尼茨以“单子论”学说,奠定了德国在文学与哲学学科上的理性主义的基调,对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也将理性主义作为判定的标准,温克尔曼的思想自然也深受莱布尼茨的影响,他认为,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正是由于以理性为创造内核,才使得其造型艺术具有纯粹、高贵、静穆与节制等特点,才使得古希腊的艺术具有理想美的特征。其次,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正是在莱布尼茨“单子论”学说的基础之上将其理论哲学化、系统化,才第一次真正将美学学科独立的展示在大众面前。受鲍姆加登的影响,温克尔曼在对造型艺术的解读中重视感觉与表现,强调将个体美与理想美相结合,由此开创了以艺术风格的分期及解读作为研究的中心,以发展史、风格史带动整个艺术领域创作的研究。

二、古典意识的审美诉求:基于启蒙视角的艺术论争

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的一句“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开启了考察诗画关系的历史。于十六世纪发现的拉奥孔的雕像群堪称是古希腊雕刻艺术的杰作。在启蒙时代,温克尔曼开启了德国古典意识的研究先河,并发表了《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在这两篇论文中,温克尔曼表示了他的关于诗画关系的看法。在对拉奥孔的解读中他认为,尽管拉奥孔被巨蟒缠住痛苦万分,可在雕像中并没有表现出拉奥孔的极端痛苦和强烈的感情,所展现出来的只是微微叹息的表情,就像大海表面偶有风浪,可在深海之处却是平静如水。如此,温克尔曼认为,古典艺术正是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为最高追求的理想之美,由于以节制、静穆为美,他提出能代表这种最高的美的,就是神,而自然存在着的人只能不断的接近这种美,而不可能达到神之美。此外,温克尔曼还将这种静穆之美赋予了道德的内涵,认为希腊诸神正是在以坚忍之态面对困难,面对痛苦仍保持心态的平和静穆,这即是人性的最高的完善,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并不长久,而表现出这种感情的狂热的作品也是平庸的。温克尔曼将诗画理论更进一步的理论化,而莱辛则是在温克尔曼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探讨了美与真的联系。在他所发表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一文中,提出了不同于温克尔曼的“道德决定论”的“艺术决定论”。莱辛认为,尽管表现出英雄的软弱,可这并不影响英雄履行自己的职责,具有英雄般的行为,却也有普通人应该有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一个真正有人气的英雄。雕刻成的形象只是停留在了哀痛到达顶点时的一刻,而哀伤只会破坏美感。在莱辛看来,具有人同样的激情与喜怒哀乐才更有个性、更有创造力。这更代表了一种进步的观点——不以抽象的圣人标准将所有人物套上道德的外衣,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与创造性、改革性,对个性化的特征更加包容,这更加是一种回归古典、回归希腊的精神。

在《古代艺术史》中,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前古典期、古典时期、古典后期以及希腊化罗马期,与此相对应的产生出了四种风格:远古风格、崇高风格、优美风格、模仿风格。在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深入研究中形成了系统的风格理论。

第一阶段远古风格主要是指菲迪亚斯之前的艺术风格,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古钱币形成,温克尔曼认为,这一时期在古希腊整个艺术史上持续的时间最长,且认为这一时期的风格刚毅有余但优美不够;第二阶段崇高风格是从菲迪亚斯至留西波斯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古希腊艺术的鼎盛时期,风格从刚烈逐渐转向柔和,真正表现了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特征。第三阶段是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在阿匹列斯到达繁荣,优美风格时期较前两个时期更令人感到愉悦。第四阶段是希腊化罗马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模仿为主,而艺术的衰落也由模仿开始,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模仿仍是以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为主,因此,这一时期仍旧保持着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温克尔曼用发展的眼光划分了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分期,而这种发展的、历史的观点在赫尔德那里进一步的系统化。

受维柯思想的影响,赫尔德也将历史看做是由理性导向的、不断趋向完美人性的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诗的时代、散文的时代、哲学的时代逐渐演变。在《没落的审美趣味在不同民族那里繁荣的原因》这一著作中,赫尔德并不赞同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看做是人类艺术的最高峰,他更加客观的分析了各个阶段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果。在对从古希腊至近代艺术成果的分析中,赫尔德得出,审美趣味的变化是由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正是具有了良好的审美趣味,才使得古希腊艺术开出美丽之花,而这样的审美趣味也会如植物一样经历成长到衰败的过程,也就是会出现希腊化罗马时期的模仿之风。赫尔德还认为,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是不可能会重新出现的,随着时代变化会出现新的审美趣味。其次,赫尔德认为,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出天才,而天才则是新的审美趣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用这样的理论,反对德国机械、僵化的一味模仿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种种教条陈规,将审美趣味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去考察,探讨艺术自生的发展过程,将艺术的历史观的方法传播开来,使得启蒙主义在德国有了更具民族化的发展,并由此开启了影响深远的狂飙突进运动。

三、古典意识的文化影响

青年时期的歌德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在那里接受了最新的启蒙思想,他以一种难得的热情,醉心于造型艺术特别是建筑的研究当中。不同于其他哲学家们的抽象的理论建构,歌德更加注重从对艺术的切身体验中获得结论。温克尔曼、莱辛等人开启德意志民族的独立之旅,歌德也同样肩负历史重任,企图用艺术与文化使德国走上民族独立发展之路,并与席勒一起将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推向高峰。歌德的整个艺术研究,是以“特征说”为基础。他认为,那种能显示出特征性的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而特征则与个体的情感密切相关,由此丰富了温克尔曼的艺术理论。在《论德意志建筑》中,歌德关注的焦点转向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并阐释了自己独特的关于造型艺术的理论。歌德提出,巴赫的斯特拉斯堡教堂可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的杰作,并在这篇著作中体现了歌德古典意识,他提出比例和谐的重要性,在建筑中表现出来的各部分的完美的比例,合乎古典主义的自然法则,歌德认为,依照美的比例建造的建筑能使人产生美感,而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完美的比例则体现出了最完美的真与美的关系。歌德以对哥特式建筑的赞美抨击了中世纪以来的日益僵化的艺术模式和萎靡迎合贵族的巴洛克艺术,目的则在于唤醒独立的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使德国冲破桎梏,走上民族发展的独立之路。

从温克尔曼开始,德国的古典美学就开启着反对巴洛克艺术的传统。同样受温克尔曼的影响,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深深打上了历史主义的烙印。他所提出的绝对精神具体化就产生了人类历史,而绝对精神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存在于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阶段,而由于艺术所表达的是理念的感性的一面,因此,艺术存在于绝对精神的最低一层。温克尔曼将历史发展与艺术变化相结合,将艺术看做一种有机的整体,将时间顺序与空间逻辑相结合,这无疑是温克尔曼的一大贡献,到了黑格尔这里,他同样继承了温克尔曼的分期方法。黑格尔根据在艺术内容中表现理念的不同方式,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作为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象征型艺术中的理性尚在抽象阶段,仅仅是随意的表现出形象而理念与感性形象并未分离,这一类型的艺术多与建筑相对应;古典型艺术比象征型艺术更多的将理念与感性内容结合起来,多出现于雕刻艺术当中,古典型艺术将精神性的理念更多的融合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中,使自然的东西在这种形式中统一的理想化,从而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浪漫型艺术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理念与精神的统一破坏,精神返回到内心生活,更加注重内在心灵的自由,外在的形式无法捕捉精神的丰富性与无限性,这种类型的艺术多体现在绘画和诗歌领域。黑格尔将美学进一步哲学化,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艺术之美就体现在了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内在与外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过程,而美与艺术的本质就是感性形式与内在绝对精神的统一,黑格尔向我们展现了更为清晰的艺术史的演变轨迹。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资金资助“古典主义在二十世纪的现代回声——以叶芝、艾略特、奥登为中心”[项目号:YJSCX2016-044HLJU]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邵大箴译,温克尔曼.论古代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杨自伍译,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丁世中译,斯达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童庆炳.文化与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马逸群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