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虔
扶贫政策不能“一刀切”。产业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因病致贫虽然是西部贫穷地区的普遍现象,但是在不同的地区有特殊性。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扶贫方式,发展立体型产业结构。
脱贫攻坚工作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少数民族更是攻坚战的重点“战场”。日前,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社会发展理论教研室教授向春玲深入云南玉溪、红河、昆明三地少数民族贫困县、贫困乡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有何经验?未来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还需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就此,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向春玲教授。
中国报道:云南的贫困县和贫困乡精准脱贫工作进展情况怎样?您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向春玲:2014年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出台之后,云南省也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近年来,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云南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积极进展。8月初,我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掌乡、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白水镇,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屏镇书多村等地进行了调研,有五点突出印象:
第一,高度重视,强势推进。这些地方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建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或者县委书记、县长任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第二,率先脱贫。中央要求2020年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脱贫。但是,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地区争取在2020年之前贫困县要“摘帽”,贫困乡要退出,贫困户要脱贫。第三,编制规划,措施得力。按照中央精准扶贫的要求,这些地方都编制脱贫规划,实施挂图作战。第四,整合资源,整乡整村脱贫,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五,扶贫工作和党建工作“双推进”,即“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
中国报道:在您调研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精准扶贫工作主要采取了哪些形式?
向春玲:在云南的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地区都坚持基础设施、建房扶贫、产业扶贫合力驱动。我去调研的玉溪市哀牢山地区平掌乡大寨村是一个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也是精准扶贫任务的重点。大寨村位于平均海拔2300米的高寒山区地带,基础设施较差,乡级公路没有实现完全覆盖,扶贫难度大。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和中央的要求,玉溪采取了易地搬迁的形式来扶贫。玉溪市每户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建房搬迁都可以获得市政府财政拨款和来自农业开发银行的贴息贷款。新房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情和市政规划,由专业建筑公司设计。
房子有了,还要有产业。关于发展产业,云南总结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旅游业)”的经验。像玉溪的富良棚乡和平掌乡,烤烟种植收益是当地人的基础收入,农户也发展了种植经济果林、中草药和规模养殖牲畜等措施增加经济收入,贫困群众还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猪种和种植林果、蔬菜的种苗。
建房和产业扶贫是我此次云南调研中发现的亮点,力度非常大,效果也很显著。正如玉溪市富良棚乡塔冲彝族村群众喊出的口号“脱贫致富先建房,产业跟上怕哪样”。除此之外,针对 “五个一批”要求,根据自身扶贫工作,云南还总结出了“劳动力转移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对口资源扶贫、双推进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扶贫”等多种扶贫形式。其中,金融扶贫主要通过政策银行为贫困户建房、创收提供免息贷款,减少农民负担;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精准录入贫困群众信息,保持追踪动态更新,为扶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报道:我们都知道,云南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在您调研的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工作中,当地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呢?
向春玲:我所到过的地区没有因为开发产业而破坏环境的情况发生。这些地区发展产业很多都是在农业、牧业、种植业上下功夫,而且注意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是在我调研中很欣赏的一点。像泸西是一个旅游胜地,生态很好,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工业,目前主要是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我在泸西看到的一个生物技术公司,提炼银杏树叶里的元素来做药。他们在当地发展银杏树种植,建设的银杏庄园十分漂亮,里面也可以做一些旅游观光产业。不仅没有破坏生态,而且制药成品卖出去非常贵,不亚于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益。
玉溪确立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他们正在实施“森林玉溪”“蓝天玉溪”“碧水玉溪”“园林玉溪”“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六大工程。投资60亿元实施对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的保护治理项目,对抚仙湖周边开发严格管控,加强对水库的综合整治,完成营造林221万亩。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加大林果业的发展,种植核桃97万亩、竹子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
中国报道:回顾调研过程,您认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向春玲:扶贫工作还有一个主体我认为做得不够,就是社会组织力量。农村要把扶贫做好,农民的权益要得到更好的维护,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必须建立起来,更好地发挥作用,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服务,维护农民的权益。解决公共事务问题,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都要发挥作用。
还有,扶贫政策不能“一刀切”。产业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因病致贫虽然是普遍现象,但是在不同的地区有特殊性。像云南一些地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些地方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扶贫方式,发展立体型产业结构。
另外,建档立卡难以覆盖到所有的贫困人口,那些不够建档立卡标准但也不富裕的“准贫困户”也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返贫的问题。2020年之后需要农民自己发展,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返贫,自然条件、因病致贫等。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