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瑞
贵州遵义秉承红色传奇,在新长征路上继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脱贫攻坚奔小康。
说起这座自己生活的城市,遵义人喜欢用颜色来形容。他们说:遵义是“绿色之城”,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43.92%,遵义市四周群山环抱,不仅城在山中,人还在绿中;遵义又是“红色之城”,1935年1月中旬,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遵义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红色是传奇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红花岗区老城红旗路80号。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谢玲钰的带领下,本刊记者走进了当年举行遵义会议的地方——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谢玲钰介绍说,红军1935年1月7日攻占了这里,并将它设为总司令部的住址。
跨过高高的门槛,本刊记者来到了主楼的堂屋。谢玲钰说,当年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和政委两人从遵义城郊赶到遵义,由于房间分配完了,他们就在这儿临时搭建床铺,一个门板一床被褥。跟着谢玲钰,记者从一楼走上了窄窄的转角楼梯,经过当时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的住室,又穿过参谋人员的住室,再左拐就来到了举行遵义会议的会议室。站在当时举行会议的房间里,虽然时间已经过去81年,但仍能感受到历史的风云激荡。离开二楼会议室,谢玲钰带记者返回一楼,东厢房是当年红军总司令部一局的作战室。正是在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改变军事战略,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也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现年86岁的付余宽老人回忆起当年红军前往遵义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1935年1月3日上午11时,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在回龙渡歼敌百余人,强渡乌江成功,胜利渡过天险。红军在回龙渡新老渡口用竹筏和木船,将红一师的全部人马渡过乌江。之后,他们苦战一昼夜,用成百架竹排在乌江上建起了一座浮桥,迎接红军大部队。红军过了乌江,便大踏步地向遵义前进。他告诉本刊记者:“这片土地是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的。”
如今行走在遵义更是满眼的红色,红色招牌遍布遵义的大街小巷,同时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红色资源”为“红色旅游”创造了可发展的有利条件。遵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玉新告诉本刊记者,遵义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红色产业”,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2015年全市“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94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7亿元。
绿色是传承
9月底的坛厂镇枇杷村“神采八卦园”依旧翠绿环绕,八卦图案更是依稀可见。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以“神采八卦园”为核心区的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总占地2800亩,环核心区主要种植龙井茶等具有杭州本土特色的农作物以及部分时花;外围区现在配置紫绿二色甘蓝等季节性观花植被;面积最大的中心区分卦位按季节种植籼稻、糯稻、大豆、茄子、绿豆、粟、红辣椒、四季豆等农作物。夏季时澳洲马鞭草盛开,汇成紫色海洋,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日均接待量达1000多人次。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并不是这样的景象。2012年,园区所在的枇杷村人均年收入仅有4800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务工收入。谈起“建设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的初衷,坛厂镇人大主席卢锡勇说:“围绕‘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山水田一体的主题,我们要实现‘建设新农村向‘经营新农村的转变。”目前,农旅园区解决就业1150人,从事岗位包括餐饮、园艺、保洁、保安等。今年1至8月,园区共接待游客547万人次,实现总产值47.12亿元,其中旅游业产值15.09亿元。
在农旅产业发展的同时,白酒产业更是强劲复苏。来到茅台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贵州省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伍道田告诉本刊记者,他们不仅喜欢喝酒,还喜欢造酒,现在镇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做着与酒相关的行业,种高粱、跑运输,有些直接到酒厂里工作。据了解,今年1至4月,茅台集团累计生产白酒2.9万吨,实现总产值165.6亿元。伍道田还告诉记者:“一个茅台厂普通的做饭工人,一年下来有20万元的收入。茅台厂的效益好,很多当地人都盼着能到厂里工作。”
再踏新征程
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本刊记者看到家家户户住着小洋楼,灰白相间且佐以稻黄色的农家别墅独具风情。看到这样的乡村新气象、新面貌时,记者不禁感叹,贵州省新农村建设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近年来这里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智能温控展示大棚更是种着各式各样的果蔬,有圣女果、辣椒、扁豆等,路两旁的陶艺馆更是比比皆是。记者拿起一个陶土做的小物件,设计造型新颖、做工细致小巧。店主向记者介绍:“这个小哨子要10元,一般到旅游旺季,大多数游客会带着孩子过来,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上百个。”
舒长英家住花茂村,26岁那年外出打工,这一走就是20个年头。如今舒长英选择了回家,现在她是当地九丰农庄的一名餐厅服务员。2014年8月,播州区引进山东省寿光市九丰集团公司,投资2.6亿元在花茂村建设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目前建成大棚近15万平方米,解决71人就近就业。大棚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辐射带动两万多农户。
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试点,该村精准规划、多规合一,精准产业,推动了农旅文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目前花茂村辖4568人,该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预计可达到12607元,贫困人口可减少到165人,除去需要由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人口”140人外,剩余25人在2016年可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