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未能相依共生,愿死后得并葬荒

2016-11-14 20:31丘清宴
现代妇女 2016年8期
关键词:陶然亭相依红叶

丘清宴

民国逢乱世,乱世多佳人,佳人多摧磨。身处多事之秋,任凭你如何芳华绝代,也如同牢笼里的玫瑰,鲜妍夺目却容易凋落。她们爱过、恨过、努力活出好女儿本色,试图冲破束缚的锁链。

石评梅,无疑就是她们中出类拔萃的一位,她与张爱玲、萧红、庐隐并列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才女”,被誉为《红楼梦》中清冷多情的林黛玉。她曾两次被热烈追求,坠入爱河后,却发现所爱之人已有妻室。她狠心离开,却错过了一生的挚爱,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梁祝”。在26岁芳华正茂的年纪,她便萎谢在萧瑟的秋风里了。

生未相依,死后共眠

在北京陶然亭中央岛静谧的松林中,两座并排而立的汉白玉石墓碑格外引人入目。在那里追随着她深爱却再三拒绝的恋人——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生,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高君宇早她3年去世,她亲手把他葬在陶然亭,在墓碑上刻下他生前在照片上的自题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每到周末,她风雨无阻前来吊唁,用泪水浇灌他坟前的花花草草。

生未相依,死后共眠,如同现代版“梁祝”的传奇爱恋,感动了世人。但在感动之余,人们不免困惑,她既如此爱他,生前为何却一再拒绝他?

名门才女,他乡遇知音

石评梅,1902年出生于山西平定县的一户书香之家,幼名元珠,学名汝璧,“评梅”是她的笔名。她父亲石铭是清末举人,母亲知书识礼、温柔大方。她从小天资聪颖、勤勉好学,四岁会背三字经、千字文,从小跟着父亲识文断字,字没认熟不能睡,即使到了深夜,也得继续学习。后来上了小学,她白天在学堂上课,晚上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

受益于父亲的苦心教导和她自身的过人天资,评梅在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时表现出众,是公认的“才女”,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尤其擅长风琴演奏。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是,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她想继续学习,在父亲的支持下,她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原本想考国文科,却因为国文科不招生而改报体育系。此后,她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向报社投送诗和散文,在文坛开始小有名气。

1920年,在一次山西老乡聚会上,她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高君宇。高君宇气概不凡,满怀热情,有理想有抱负,是五四运动的骨干,又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致力于当时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交谈后,他们发现彼此不仅是老乡,君宇还曾受教于评梅的父亲。他欣赏她的温文素雅,她钦佩他的赤子之心。此后,两人经常通信,谈文学,谈理想,谈国家,情愫在书信中不断滋长。

1923年10月,高君宇在为革命事业奔忙中积劳成疾,在西山养病。深秋时节,枫叶如火,他想起了时常在自己梦中出现的她,于是采下一枚红叶,题诗寄给石评梅。

“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君宇/十月二十四日采自西山碧云寺”

他借红叶向评梅吐露了深藏已久的爱意,焦急地等待她的回应,却等来了这样一句话: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片鲜红的叶儿。

评梅凄苦地在红叶背面写下这句话,狠心拒绝了他的表白。她爱他,却不再相信爱情。

其实,她不是不喜欢高君宇,而是她曾经的一段初恋,让她再也不相信爱情,并决心一辈子独身。

原来,在她刚到北京的时候,爱女心切的父亲担心她人生地不熟,把她托付给同乡——北京大学学生吴天放照顾。吴天放风流倜傥,看到聪慧娇俏的评梅后怦然心动,对她体贴入微,百般照顾,还时不时邀她去逛公园,吃饭。得知评梅从小喜欢梅花,他还特地印制了一叠精美的印花信笺,笺面每页都有一枝梅,形态各异,还配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等古人咏梅诗句,下方印着“评梅用笺”四字。年少的评梅看到后,很是开心,心花怒放。

吴天放再接再厉,在她面前风度翩翩地点评咏梅诗句,还意味深长地说他爱梅。评梅想不到,世间还有和她一样爱梅的人,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之后,两人时常聚在一起,或谈论古今,或吟诗作对,或相伴郊游,每天书信不断、电话不少。她渐渐爱上他,和他相恋了。

然而,就在她感受初恋的幸福时,偶然发现了吴天放有妻有子,吴天放之前的海誓山盟都是骗人的,而她自己居然成了无耻下贱的“小三”。她悲愤不已,要回了往日的所有情书,决意与吴天放一刀两断。

吴天放不愿放她走,威胁她、恐吓她、哀求她,生性孤傲的她受不了这种侮辱,决然斩断这段3年的孽缘,并发誓一辈子不恋爱不结婚。

所以,面对高君宇的追求,她无法忘记不堪回首的初恋,不敢面对失去纯洁的自己,只能选择拒绝和逃避。更何况,高君宇在老家曾被父亲逼着娶了一位妻子,她不能容忍自己再次插足别人的婚姻,伤害另一个无辜的女人。

他苦苦追求,她再三拒绝

她的拒绝,让他伤心,可他仍回信表示尊重她的选择,继续做她的知己好友,但没有停止对她的追求。

1923年末,高君宇信中告诉她,他要与老家的妻子离婚,她表示反对,不忍看他的妻子被抛弃。但高君宇还是在来年6月份与妻子和平离婚了,并在被北洋军阀追捕的途中,向她做了最后的表白:“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

然而,倔强的她还是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不愿意接受他满腔的情谊,固执地在日记上写下“我终究对不住他!”

1924年10月,高君宇在完成革命任务中九死一生,却仍不忘她的生日。他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只自戴,一只寄给石评梅:“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吧。我尊重你的意愿,只希望用象牙戒指的洁白坚固,纪念我们的冰雪友情吧……”结合无望后,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她永远的知己。

她放下过去,他却英年早逝

1925年3月,高君宇得了急性盲肠炎住院,石评梅得知后立刻前去照料。想起高君宇这些年对她的深情厚谊,她封闭已久的心门开始有所松动,她安慰他好好养病,等他身体好了她也许会和他在一起。

然而,吴天放突然寄来了一封信:“一方面我是恭贺你们成功;一方面我很伤心,失掉了我的良友……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所可以安慰我的只有你,所以你一天不嫁,我一天就有安慰。”旧的伤疤再次被揭开,她还是无法战胜自己,反悔了与高君宇的约定。

高君宇陷入了深深的绝望,病情恶化,亟需手术。为了不让她担心,他强装一切都好,约定3天后再见。不料,手术后大出血,他永远地离开了,再见成了再也不见。

得知噩耗后,她悲痛得多次昏厥,痛恨自己的自私和懦弱。直到他死了,她才惊觉一切的顾忌压抑,都是对他一份痴情的辜负和侮辱。她恨自己,恨自己早点没有冲破自己的魔障,勇敢地和他在一起,让他死不瞑目,让自己悔恨终身。

她说:“你慢点走,等我来找你”

陶然亭畔,水光潋滟,绿树相映。曾经,他们在这里并肩漫步,如今,她亲手把他葬在这里,连同她的一帧照片,连同她全部的感情和希望。

她拒绝了其他人的追求,游离在他的墓前,陪伴他,向他忏悔,向他吐露相思。她一直戴着象牙戒指,一面整理并出版他的遗稿,一面把对他的爱和悔诉诸笔端,写出混合着血泪的名篇《象牙戒指》《梦回寂寂残灯后》和《墓畔哀歌》。

3年后的9月30日,她因患脑膜炎病逝,年仅26岁。她选择和他在同一医院、同一个病室,甚至几乎是同一个时刻离开人间。

她的枕头下有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用毛笔写了两行字: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日记里还夹着他的遗像和他第一次表白的红叶。一位如歌如诗的曼妙女子,就这样过早地凋零。死,于她而言也许是件好事,她的心早已跟随爱人死了,活着,也是更多的煎熬和折磨。

梁祝化蝶是神话,高石二人死后同穴是悲壮的现实。通往爱情的道路,从来都是荆棘丛生,敢于面对可能的爱和伤才能真正获得幸福。高君宇死前,石评梅一直活得很纠结,深陷世俗流言里,不肯爱,不敢爱,“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她又是世俗‘人言可畏面前的弱者。”他死后,她才真正解放了自己,一遍一遍地喊出“我的爱”,一遍一遍把思念写在纸端,一遍一遍用泪水浇灌他坟前的花花草草。

如今,高石墓已成为陶然亭内最凄婉动人的爱情圣地,令人仰望,引人深思。

(摘自凤凰网)

(责编 伊娃)

猜你喜欢
陶然亭相依红叶
姚红叶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血肉相依
陶然亭的童年回忆
A Joyful Park in Beijing
去菜市口
繁华·热烈之爱
相依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