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东, 舒正平, 李忠光, 马 瑾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北京 101416; 2. 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北京 101416)
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解析
张永东1,舒正平2,李忠光1,马瑾1
(1.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北京 101416;2. 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北京 101416)
解析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澄清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本质、动力、机理等问题,是对战斗力生成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信息主导”这一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本质;从生成要素的角度解析了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动力机制,即信息是立足之本,高新技术是关键,人才是支撑,联合装备保障是核心;从生成要素、生成过程和发挥方式信息化3个维度,阐述了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作用机理。最后,分析了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集成训练等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实现途径。
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解析
现代化战争形态呈现许多新的特点,信息主导作用日趋增强,新型作战样式不断涌现,战争主体更加多元,非对称特征越来越突出,战争整体时间拉长,导致作战能力和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复杂化。装备保障能力的根本指向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装备保障任务,对象是信息化武器装备,装备保障能力发挥的空间变为充斥着战争迷雾的多维战场,装备保障能力生成要素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生成机理也更加复杂。面对众多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复杂的战场环境和越来越高的装备保障要求,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机理是什么?有哪些可能的实现途径?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新形势下的装备保障建设至关重要。
文献[1-3]从不同角度对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进行了阐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文献对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概念、内涵等研究较为深入,但对其动力机制、作用机理、实现途径等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这3个方面展开研究,以加深对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认知。
张春润教授提出了装备保障能力形态的概念,认为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过程与装备保障能力形态从潜能到势能、再到效能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3]。借鉴这一思想,可将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分为3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保障资源生成保障潜能;第二阶段,保障潜能聚合为保障势能;第三阶段,保障势能释放,表现为保障效能。
图1 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示意图
对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本质的认识,可归纳为4点:第一,模式的形态是由一定的要素反映出来的,这个要素是信息要素;第二,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过程体现着一定的量能转化,这种量能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方式来“催生”,这种“催生”方式是信息化;第三,模式的效能最终通过装备保障行动来实现,依赖信息化的战场环境;第四,信息活动贯穿全过程,信息将装备保障人员和保障资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信息的运动是生成的关键。因此,可将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描述为“信息主导型”。
2.1信息成为生成模式的立足之本
信息贯穿整个装备保障流程,渗透到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在装备保障指挥控制环节,指挥控制机构需要依靠信息对保障态势进行“快速、精确、科学”的分析与判断,对战场装备保障进行“全面、快速、精确”的决策,并对战场装备保障行动及效能实施“实时、精确”的监控与评估;在装备保障行动中,信息主导保障部(分)队的机动与防卫,主导保障任务的展开;在手段运用上,信息是“精确化”“智能化”和“可控化”等装备保障手段的灵魂。信息还影响着保障装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装备保障平台上加载了通信系统、数据传输装置等信息化设备,定位、导航和识别装置成为保障装备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2.2高新技术成为生成模式构建的关键
传统的以机械动力为标志的工业化技术,其保障对象是机械化部队。信息化条件下,面对“海空一体”“结构破坏”“快速决定性”等作战方式,装备保障力量要实施精确化的适时、适地、适量保障,快速恢复装备战斗能力,需要运用多种高新技术。综合运用信息感知、传递及处理等技术,将使装备保障力量更快、更有效地利用信息,优化指挥与控制流程,提高装备保障作业效率;运用全寿命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装备经费开支,降低装备保障成本,缩短装备保障周期;运用保障资源可视化和物流条码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等物流保障技术,将极大地提高物资供应保障能力;运用远程维修支援、电子技术手册、虚拟维修和软件保障等技术,将使维修保障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灵活高效[4]。
2.3高素质人才群体成为生成模式的有效支撑
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众多要素中,人的重要性不降反升。高素质的人才群体不但决定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且对嵌入高新技术的武器装备使用效能产生重要影响。就信息化装备而言,技术越先进,对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高。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中,高素质的人才群体,包括高素质的装备保障指挥人才、参谋人才、技术保障人才和装备操作人才,是生成模式的重要力量支撑。
2.4联合装备保障成为生成模式效能发挥的核心
我军在武器装备机械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传统的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粗放和分散。现代战争不再是人力的“大肉搏”,也不再是钢铁的“大倾注”,而是武器装备精确化“效能”和“效应”的体现。传统的装备保障力量使用方法和传统的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局部战争联合装备保障的需要。新形势下,装备保障效能的发挥要求装备保障能力具有更强的战场适应性,特别强调能辐射地面、地下、水上、水下和空中的多维立体保障,强调通过空中、海上运输等方式增强空间自由度,实现快速保障。
3.1装备保障能力生成要素信息化
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人力要素、物力要素、装备要素、编制要素等应按照信息化的属性进行构建和发展。人力要素要实现“知识”属性的信息化、“思维”属性的信息化和“技能”属性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工作、学习和作战环境中获取信息化知识,提升信息化思维,运用信息化方法,发挥信息化效能。物力要素信息化表现为运用信息时代的装备保障物资,如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聚合材料、陶瓷材料等,还表现为运用信息时代的装备保障技术,如物流网技术、虚拟维修技术、3D打印技术等。装备要素的信息化包括在保障装备上加装信息化的通信装置,嵌入定位、导航和识别模块,使保障装备具备传输、分析和处理保障信息的能力。编制要素的结构和属性要体现新形势下装备保障的特点,增加信息获取、分析、处理方面的人员编制,以及信息装备的技术保障和技术维护人员编制。
3.2装备保障能力生成过程信息化
装备保障潜能生成包括人力及物力潜能生成。应通过战场环境和保障行动模拟,培养装备指挥人员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指挥保障的意识,提高情况分析、判断和处理水平,练就指挥控制能力;通过构建“实景”化的训练场景,增强装备作业人员对信息化战场的“真情实感”,使他们理解信息化装备的技术性能,掌握信息化保障技能。物力潜能生成包括以信息化的方法寻找新材料和新技术、以信息化的方法论证新材料和新技术、以信息化的方法设计和组合新材料、以信息化的方法控制新材料和新技术保障效能的发挥等,还包括对保障装备增加信息化装置,提高保障装备对战场的感知能力、应变能力等。
装备保障效能的生成涉及人力效能、物力效能、装备效能,以及指挥效能的生成。新形势下,装备保障效能的生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人力效能生成由机械化战争中人的“技能”转换、发展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人的“智能”转换;物力效能生成由机械化战争中保障手段的“物理能+化学能”,转向信息化条件下保障手段的“物理能+化学能+信息能”;装备效能生成由过去主要依靠“机械能+动力能”,转向现在主要依靠“机械能+动力能+信息能”;指挥效能生成由以往的依靠单一的通信手段,转向依靠一体化装备保障平台。
3.3装备保障能力发挥方式信息化
首先,信息对抗在装备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行动的时机选择、装备保障力量的机动路线、装备保障效能的评估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这些保障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依赖实时、准确、有效的装备保障信息。现代战场的信息对抗异常激烈,能否获取、传输、处理、分发装备保障信息,保证信息链畅通至关重要。其次,信息手段成为重要方式。信息化的作业手段,依靠信息化装备和技术作支撑,采用信息化的指挥手段进行控制,可以通过信息输入和输出控制作业,实现人工的高度控制,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要求。同时,信息环境成为重要依托,信息化战场环境的核心是网络、计算机及通信设施,信息环境使装备保障要素的联系更加紧密,保障效能实现倍增。
4.1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提高核心装备保障能力
军民融合是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战略选择。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系统的诸多要素,如专家型的装备保障人员、高精尖的维修技术、稀缺的物质资源等,其优势不在军而在民,只有抓住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历史机遇,引入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为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服务,才能快速提高核心装备保障能力。首先要区分战略决策层、战役管理层和部队执行层,建立由军队、地方政府和军工集团、民营企业组成的权责分明的管控体系,负责军民融合的协调、运行和监督等。其次要构建由建制保障力量、军队装备维修工厂、国防科技力量和地方动员力量“三位一体”的保障力量体系。还要建立集约优化的保障资源布局,使军地双方装备保障设施设备能够互通互用避免重复建设[5]。
4.2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破解装备保障能力生成难题
创新驱动是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强调指出,“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战斗力标准,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6]。装备保障能力建设要开创新局面,创新至关重要。首要的是要以创新思维来谋划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从各级装备保障机构自身改革做起,解决制约能力生成的体制性问题。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创新型装备保障人才队伍,努力发现、大力培养和重点呵护一大批创新性装备保障人才,为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围绕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创新,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举措,推进装备保障能力又好又快地生成。
4.3调整完善组织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装备保障体系
新形势下装备保障力生成不是在数量和规模上做文章,而是着力解决体制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调整优化装备保障组织形态。要从战略的高度,通过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控制,走体系化建设的路子。根据新的军事战略,按照不同战略方向、不同作战对象,调整装备保障力量布局结构,合理确定体系架构,不断优化体系功能,形成与各战略方向作战任务相适应、与整个战场体系相衔接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突出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建设,进一步摸清底数,收集基本数据,从维修效率和效益、任务需求和经济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开展能力评估,科学规划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力量的布局、规模和结构,优化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力量体系。
4.4重视集成训练,实现装备保障能力整体涌现
把保障单元、保障要素、保障系统有机地统合起来,走编组训练、流程训练、“三化”(模拟化、网络化和基地化)训练和真实战场环境训练的路子。一是体系编组训练。将保障力量进行模块化编组,进行单个模块自主训练、多模块联合训练,提高各功能单元保障能力和融合程度。二是流程训练。遵循“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生成”的基本规律,按指挥流程组织装备保障训练,注重利用“信息优势”,达成“决策优势”,形成“行动优势”。三是“三化”训练。装备保障集成训练应增大模拟化训练比重,拓展网络化训练广度,增强基地化训练强度,真正把“三化”引入信息化、实战化的发展轨道。四是构设实战背景。把握战场区域特征,突出装备保障自身属性,构设以复杂电磁环境为重点的复杂战场环境,营造逼真的战场环境,促进部队装备保障训练水平整体提升。
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信息主导,信息化、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群体是模式发展的动力源泉,按照生成要素信息化、生成过程信息化和发挥方式信息化的思路,走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和集成训练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新形势下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战斗力生成的一般规律。
References)
[1]王雷,郭世贞.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理论模型浅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3,24(6):44-48.
[2]于洪敏,舒延河,刘佳妮.试论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22(4):2-6.
[3]张春润,吴秀鹏,龚传信,等.基于组织学习理论的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21(2):2-7.
[4]朱小冬,刘广宇,葛涛.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40-252.
[5]葛涛,古平,叶术青.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研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7(4):6-7.
[6]李宣良,杨依国,潘杰.习近平为什么在解放军代表团着重讲创新[EB/OL].(2016-03-14)[2016-05-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4/c_128797386.htm
(编辑:李江涛)
Analysis on the Generation Model of Equipment Support Capabi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Yongdong1,SHU Zhengping2,LI Zhongguang1,MA Jin1
(1. Department of Graduate Manage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2.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Command,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
Analysis on the generation of equipment support capabi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n the nature, dynamic, mechanism and other problems of the equipment support capability is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ombat power generation.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reveals the "information-oriented" new situation, the nature of the generation model of equipment support capability. Then, from the view of generating element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generation model of equipment support capability, that is, information is the basis of survival, high technology is the key, talents is the support and the joint equipment support is the core. Furthermore,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generating elements, generating process and playing methods,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roles and mechanism of the model.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some approach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generation model of equipment support lik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novation-drive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training.
equipment support capability; generation model; analysis
2016-04-14
部委级资助项目
张永东(198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保障。laodazyd@163.com
E92
2095-3828(2016)05-0020-04
A DOI10.3783/j.issn.2095-3828.2016.05.005
舒正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