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
为什么10张10块比1张100块花得快?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简直不可理喻,10张10块和1张100块明明金额相同。但人不是百分之百理性的,我们的行为常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比等量的小额货币,人们对于大额货币具有更低的支出意愿。在心理学中,这叫作“面额效应”。
这一概念最早由Raghubir等人提出。为了证实这一效应确实存在,他们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
1.研究者要求被试者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作为回报,被试者会得到1美元。
2.这1美元以两种不同的形式随机发放:一部分人得到一张整钞(整钞组),另一部分人得到的是4枚面额为25美分的硬币(零钱组)。
3.研究者进一步提出,被试者可以拿走这些钱,或者用来买糖果。有三种口味的糖果可供选择:1美元的三叉戟口香糖,25美分的箭牌口香糖,2美元的欧托滋口香糖。
4.研究者记录下两组被试者的消费人数占比、花费总额和首次消费金额。
不出所料,零钱组的消费人数占比和花费总额都明显超过整钞组。然而,当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到首次消费金额上时,事情却起了变化。
既然我们更愿意花零钱,那么理应是花零钱时的首次消费金额更大。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拿着整钱的时候,虽然花费总额较小,但依然有更大的首次消费金额。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在克制自我行为时,一旦需要做出妥协,哪怕十分微小,也很可能情不自禁地选择再次放纵自己。
这不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吗?逛街时看着街边的小吃馋得直流口水,却紧紧攥着一张100元的钞票不忍心花,口渴难耐,终于大步走向奶茶店的那一刻,往往会选择豪迈一把—老板,来个大杯,要双份珍珠!
研究者更换被试者、扩大金额,最终证明,面额效应不受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的限制,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面额效应会在什么情况下显现呢?有两种因素会影响面额效应的产生。
自我控制:当我们需要克制自己以抵挡诱惑时,面额效应会更加明显。
人格特征:研究者发现,可以通过消费模式把人分为吝啬者与挥霍者—前者花费更少,却会体验到更大的支付痛苦,所以面额效应常发生在他们身上,被当作一种减少支付痛苦的策略;而挥霍者不存在支付痛苦,不会刻意选择使用大额钞票以控制花销。(暗涌)
隔着玻璃晒太阳,会影响人体合成维生素D吗?
晒太阳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这也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长得更结实,对大人则有预防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的功效。
而玻璃可将阳光中50%到70%的紫外线阻拦在外,故而减少了维生素D的合成。
冬天,由于臭氧层出现季节性稀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很强,易给人的身体带来损伤,因而更需要挑选适宜的时间段晒太阳。
1.上午6时到9时,这一时间段,阳光中的成分以温暖柔和的红外线为主,紫外线相对较弱。红外线温度较高,可使身体发热,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活力。
2.上午9时到10时和下午4时到5时,在这两个时间段,紫外线中的A光束较多,这时是储备体内“阳光维生素”—维生素D的大好时间。
冬天天气相对较冷,很多人喜欢隔着玻璃晒太阳,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大部分的紫外线会被玻璃阻挡,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如果既想要避风,又想要晒太阳,可选择背风的户外环境,如宽敞的阳台等。另外,晒太阳前不要洗澡。因为人体皮肤上含有大量的7-脱氢胆固醇,它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转化为维生素D3,从而促进钙的吸收。洗澡会将这种物质洗去,达不到促进钙吸收的目的。(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