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集约化管理 稳定蚕桑产业基础

2016-11-12 02:51吴纯清黄美红
蚕桑通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蚕蚕农蚕种

吴纯清,黄美红

(桐乡市蚕业管理站,浙江 嘉兴 314500)

小蚕集约化管理稳定蚕桑产业基础

吴纯清,黄美红

(桐乡市蚕业管理站,浙江 嘉兴 314500)

蚕桑生产是桐乡市农村传统的支柱产业,也是农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长期以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间内,蚕桑产量曾位居全国首位;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明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比重逐年下降,2015全市有年报桑园面积78160 m2,从事蚕桑生产的蚕农不到6万户,全年饲养蚕种量18.06万张,年蚕茧生产量0.95万t。

图1 2010~2015年蚕茧产量(t)

图2 2010~2016年春期养蚕农户数(户)

图2为2010年以来每年饲养春蚕的农户数,这一数字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合同订购蚕种的农户,二是未订种而有养蚕习惯的农户。特别是今年,未订合同的蚕农,因桑树冻害损失,不养蚕的农户更多。

近年,我们在生产管理和指导上,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保证蚕种的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二是化解生产风险,保证生产安全,稳定产业基础;三是围绕产业提升和发展,创新生产方式,提高综合产出率。本文着重归纳通过倡导小蚕集约化管理,对稳定蚕桑产业基础的作用。

1 小蚕共育的优点

小蚕饲养需要高温、多湿的生理要求,农村养蚕户均规模小,饲养量少,单家独户养小蚕受条件的限制,很难达到小蚕饲养的温湿度要求,容易造成生长发育不齐,影响蚕茧产量,实行小蚕共育有以下优点:

1.1有利于确保人蚕安全

虽然技术指导部门一再要求蚕农在春蚕生产期间,实行暗火加温,但实际生产中仍有不少零星散户明火加温,通气不良,造成蚕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发生人、蚕中毒事故;规模共育饲养设备齐全,以地火龙作为加温设施,具有较好的加温条件,加温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气体通过管道排出小蚕室,避免人蚕中毒事故的发生。

1.2有利于提高小蚕生长均匀度

蚕种因累积温度不够易造成孵化不齐,一日孵化率偏低,温度偏低小蚕期伏㯩蚕增加,零星散户因为技术和加温设备的限制,会降低补催青的质量;小蚕共育能够贯彻科学养蚕技术,小蚕发育整齐,为张产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1.3有利于解放劳动生产力

小蚕饲养管理要求较高,用工量较大,共育农户把蚕种委托给共育室管理后,自己可以腾出时间打工,大大节省了人工、燃料和用具用房,降低养蚕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组建小蚕共育的措施

2004年底,蚕业管理站经与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协商,为保证蚕桑产业稳定,决定从2005年开始,制订相应产业扶持政策,从强化产业基础着手,促进园区高产桑园改造;从提高蚕业社会化服务程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出发,扶持规模小蚕专业饲养场建设;从保证人、蚕安全考虑,倡导小蚕成规模、集约化管理。对新建饲养规模较大的专用小蚕室,建成后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对一期饲养小蚕50张以上的饲养单位,经组织验收后,给予每张10~15元的经济补助;对种、改桑13.3 hm2以上的蚕桑规模小区建设,每667 m2给予100元的种植补助。这一政策的实施,较大地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生产积极性,2005年春全市就组织10张以上小蚕规模共育2370只,饲养蚕种61593张,其中,经组织专门人员验收50张以上规模共育室53只,验收蚕种5838.25张,当年补助资金78470元。该项工作的实施,实现了人、蚕安全,平衡高产的预期目的。2006年以来,蚕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每年都列入市委、市府的经济工作文件,使该项工作的开展有了政策保证。从去年开始,随着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政策的改变,小蚕规模饲养补助以蚕业管理站申报专项资金解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2.1精心组织

要开展该项工作,生产设施是基础,但养蚕骨干是根本,没有技术过硬,能承担技术保证的养蚕能手,再好的设施、设备也难以得到蚕农的信任。因此,在实施该项工作过程中,市、镇(街道)、村对担任规模共育的技术牵头人,统一认识,严格把关,综合考评,做到宁缺勿滥,确保该项工作的声誉。到目前为止,每只规模共育均实现了优质管理、质量保证、平衡高产,得到领导和广大蚕农的好评。

2.2扎实培训

获选担任共育牵头人的都是为人素质好、养蚕技术水平高的农民技术员,他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均具备了较高的生产技能。然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存在着理论水平不足的现象,因此,我们通过市、镇(街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精心备课,开展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并安排部分典型养蚕能手现场说法,通俗讲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该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3分类管理

组建共育、服务生产涉及许多具体问题,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在调查、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为生产提供了三种可资借鉴的操作模式。

专业管理形式。以小蚕场为代表,解决本乡、本土“三缺户”养小蚕难的突出问题。利用集体投资建造小蚕规模饲养场,栽植相应的桑园,弥补小蚕用叶不足,聘请养蚕能手,实行独立核算,保证了正常运作。这种方式饲养质量稳定,生产安全性强。

寄养托管形式。以养蚕能手为主,利用现有房屋设施作蚕室,自有蚕具或租借蚕具,进行统一消毒、统一管理。服务对象主要是临近农户,饲养人员由共育牵头人负责安排,桑叶按蚕种分摊、解缴,费用按实际开支加适当利润结算,解决了一批缺技术、缺设施农户的后顾之忧,受到广大蚕农欢迎。

联户共育形式。以有一定饲养技术的人员为中心,负责营造适于小蚕饲养的温、湿度环境,联合邻里关系较好的农户集中饲养,蚕种分户收蚁,分户管理,俗称“蒸饭制”,较好地解决了安全生产和稳定小蚕饲养质量的问题。

2.4优化服务

众多规模共育室是实施该项工作、服务生产的平台,而技术指导部门则是贯彻科学养蚕技术,提供技术支撑的有效保证。在生产准备阶段,技术部门帮助协调设施建设、设备添置中的具体问题;生产期间,蚕业技术人员做到联乡蹲点,掌握即时生产情况,随时帮助处理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对广大蚕农高度负责的精神,尽职尽守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

2.5多元化投入

蚕桑是一项季节性较强的产业,蚕用设施又是一项利用率较低的投资。从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来看,建造专用小蚕饲养场简直是得不偿失。但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对村级经济比较雄厚,有能力为广大农民真正办一些实事、好事的地方,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它可以作为服务蚕农的示范基地,体现文明的标志窗口。对开展小蚕规模共育建设,应该更多地依赖现有小蚕饲养规模较大的养蚕能手,鼓励他们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生产能力,逐步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增收、致富的一门行当,确保生产安全的一道屏障。

稳定产业基础的核心是稳定从业群体,我市重视对小蚕共育的引导、指导和扶持,2005年以来,当地政府先后投入480多万元用于建造小蚕专业饲养场,近年,通过项目运作,政府扶持蚕业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300多万元。通过组织小蚕共育,集约使用劳力,优化管理质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劳动功效,目前全市春蚕期小蚕共育率达70%左右。特别是一期共育蚕种50张以上的生产单位,政府给予资金补助,保证了小蚕服务形式的稳定。

2015年,一期小蚕饲养规模稳定保持在500张以上的有4家,最多的石门镇东池村小蚕饲养场,一期饲养量近2000张;一期小蚕饲养规模稳定保持在100张以上的有25家,以养蚕骨干个体开办小蚕饲养场为主,服务范围相对稳定,服务质量深入人心,深得受益蚕农的信赖;其他成规模在100张以下的小蚕共育室以养蚕能手或联户共育为主。未达到市政策补助标准,但饲养量在10张以上的规模共育成为我市春蚕饲养、保证生产安全的主要形式。

表1 2010~2015年春小蚕规模共育情况

3 实施小蚕共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5年以来的春蚕生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强化了广大蚕农的安全意识,提高了蚕业社会化服务的功能,提升了蚕桑产业的技术水平,使平衡高产有了安全保障和技术保障,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小蚕规模共育补助政策自政府出台后,蚕农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5~2015年累计经验收补助蚕种141336张,补助资金170余万元。因提高小蚕饲养水平,提高张种蚕茧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和因实行小蚕共育,省工、节本、增收,均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组建小蚕共育,实行小蚕集中饲养,可有效解决缺劳力、缺技术、缺设施的农户饲养小蚕难得问题。我市出台补助政策,有效推动了蚕农组建小蚕共育的积极性,不仅降低了生产风险,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也大大提高了蚕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确保了春蚕生产的人、蚕安全,进一步提高了蚕桑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升了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通过开展小蚕规模饲养管理,大大缩短了蚕桑生产在农户中的生产周期,极大方便了农户的生产和生活安排,以较小的价值,有效提高了生活质量,对稳定蚕桑产业基础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小蚕蚕农蚕种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可爱的小蚕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