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父母,我不是你们生活的全部

2016-11-11 13:59赵维莉
人生十六七 2016年11期
关键词:长大内心学会

赵维莉

本刊作为很多同学信任的朋友,会经常接到同学们的来电、来信,他们的言辞中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惑:我们是父母手中的木偶吗?为什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他们的控制,我们不能学会自己长大吗?面对这些困扰,十六七成长工作室给你一些小建议。

困扰:我就像爸妈手中的木偶

已经十五岁、读高一的徐洲最近有点“羞于见人”,甚至有点不知道怎么面对班里的同学们。“前几天,快要上晚课的时候我妈妈来学校,正好赶上我们要进教室了,她堵到教室门口非要我吃苹果,她削好了、切成块的,我不吃,她却说,宝宝乖,吃一口,还喂了我一块,从那以后,咱班上的好多同学,见了我都会开着玩笑说,宝宝乖……”这样一件小事,让这个快一米八的小伙子,感觉很难为情,尤其是面对小伙伴的调侃时,更是无地自容。

不过,这是事情的由头,徐洲说,仿佛自己永远是爸爸妈妈眼中长不大的小孩,生活、学习都要严格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完成,“就算我现在和班里同学交往,他们也要把关,总是问我,和谁玩得好,对方学习如何、父母如何,如果不和他们心意,就告诉我,人家不好,不要一起玩。”原来徐洲还挺愿意和父母唠唠班里的事情,或是和同学有矛盾的时候,希望和父母说说,得到开解,但是他渐渐发现,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出谋划策,会强加自己的思想给他,要求他按照他们的想法处理问题,一旦违背了,换来的就是无休止的唠叨,什么我都是为了你呀,你还小不懂这些,我操心不还是因为关心你……

“面对父母的各种好心建议,我更多感受到的就是他们对我的控制,在他们的眼里我没有隐私,我的一切都要按照他们的规划完成,否则一点出现差错就是我的问题,是现世报……”徐洲感觉,这样的生活里,自己就是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

工作室建议:沟通比争吵更有用

过分依赖父母只会失去自信心

在中国,很多家长把孩子视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存在,在孩子尚小的时候,父母的安排会让孩子觉得理所当然,会与父母相处的安然无恙,因为彼时的孩子还没有完全独立的愿望。随着年纪的增长,到了青春期的孩子,独立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如果父母还一如既往地把孩子用爱包裹住,那么只会让孩子有一种被爱绑架的感觉,到了这个地步,无论父母是好心还是无意,都已被孩子统一解读为操控了。

父母长期的大包大揽,只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内心也习惯于把自己当小孩子,希望有人能照顾自己。这样心态的人,就会形成以他人的评价为标准的思维方式。因为分析、看待事物时内心没有主心骨,无法确信自己的判断,因此在思想上就容易随波逐流,做事的目的演变成了取悦他人态度的手段。

告诉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最初自信,来自于“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而如何感受自己的价值,就要从独立开始,当你已经意识到父母对你的爱已经成为一种困扰,他们习惯了操控你的生活,这时要做不是你自以为是的“反抗”,而是会要首先和他们进行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想要学会独立的想法,良好的沟通会使双方都能心平气和地来处理问题,而争吵带来的只是双方的行为是失控。

而父母想要掌控你的生活的另一个潜在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比较空虚,所以把你的生活当作自己的生活,往往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才会把他们的感情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因此想要摆脱家长们的掌控,不如想想怎么让家长们转移注意力,不再把孩子作为生活中唯一的重心。比如:当父母为了你而拒绝与他人的聚会时,不妨表达你已经长大,可以独立照顾自己,会好好呆在家里,不会有危险——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几岁的孩子,随时都需要他们的照顾。

学会独立要从实际行动开始

与此同时,你也要懂得,摆脱父母的掌控、学会独立,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你的日常生活中,首先你得设法摆脱长期以来的精神依赖,这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而最重要的就是每次坚持不妥协态度。否则,虽然为了眼前和谐的假象,你暂时哄得了父母的开心,但这只会加深父母的掌控欲,未来你仍得相应承担内心冲突所酿的苦果。

开始有独立意识,表明你正在长大,成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肯定会有阵痛,也会遭遇挫折,父母永远都是我们最强的后盾,而我们自己要做的是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过分依赖父母帮我们披荆斩棘,也不能一下子拒绝父母全部的帮助,那样只会伤了父母,也让我们失去在成长道路上的“人生顾问”。

猜你喜欢
长大内心学会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学会分享
我长大了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