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互评“十大最具影响力著作”(观察)

2016-11-11 08:48刘文飞
环球时报 2016-11-11
关键词:古代文学当代文学俄方

●刘文飞

“一次望穿古今的文学对视”——借中俄两国总理会晤之际,由两国出版界共同举办的“中俄最具影响力的十部文学作品”互评活动日前揭晓答案。

最终,中方评出的十部俄罗斯文学作品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果戈理的《死魂灵》、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契诃夫的《套中人》、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方评出的十部中国文学作品包括: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野草》、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莫言的《生死疲劳》以及吴承恩的《西游记》。

通过这次十佳文学作品互评,中俄双方不仅对对方文学在本国的传播做了一次细致梳理,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到本国文学在对方国家的影响力和接受方式。将中俄两国互评的结果加以比对,不难获得有趣的发现。首先,从作品的成书年代看,俄方所选作品从公元前数百年的《论语》和《道德经》到2006年的《生死疲劳》,时间跨度将近3000年;而中方所选作品问世最早者为1831年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最晚者为1932年出版的《静静的顿河》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间跨度仅为100年。显然,俄方更注重中国的古代文学,而中方更注重俄罗斯19世纪的近代文学。

同时,中俄双方又在不约而同地“厚古薄今”。在两国评出的共20部文学作品中,属于20世纪的作品仅5本。当代作品入选较少,并不等于两国对对方的当代文学关注不够。毕竟,与积累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相比,任何中国“当代文学”都必然是相形见绌的;在彪炳世界文坛、“成批诞生”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面前,任何俄罗斯“当代作家”都是后辈。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中方评出的十本书是清一色的“文学作品”,而在俄方评选结果中,高居前三位的作品都是偏向哲学、伦理学和史学的“亚文学”。这一结果体现了中俄两国在文学观念上的微妙差异。在俄方评出的十本书中,除了难以忽略的“三大经典”和“四大名著”外,剩下的3个名额分给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鲁迅的《野草》和莫言的《生死疲劳》。就写作年代而言,这3本书分属中国的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就体裁而言分别是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和长篇小说,显然有突出代表性。

中方要从成千上万种译成汉语的俄苏文学名著中选出十部,难度同样可想而知。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最有分量、同时也在中国最有影响的俄罗斯文学,自然是19世纪中后期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占了7本之多。剩下的3部获选作品,都出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包括高尔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还有被不止一代中国人视为“书写生活教科书”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这3位作家身上,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浓浓的苏联情结。

据笔者了解,这次评选的着重点放在“最有影响”这一层面上。其中,入选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所难免。例如,入选的许多俄罗斯作家均在作品和日记中不止一次提及老子、孔子。反过来,鲁迅在写作《野草》时也受到俄罗斯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而被中方选中的果戈理的《死魂灵》一书,最早的译者就是鲁迅。▲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当代文学俄方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美开出挽救《中导条约》条件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