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繁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江西南昌,330031)
家族与城堡:龙南关西徐氏宗族个案研究
黄志繁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江西南昌,330031)
龙南县关西徐氏崛起的关键点在于明中期到明末,这一时期,他们借助协助官方平定地方盗贼契机,成为地方上的“军功家族”。清初,他们又致力于科举,成功地从“军功家族”转变为“仕宦家族”。同时,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晚清,随着地方动乱的重新开始和家族内部的一些因素,关西徐氏逐渐走向衰落。关西新围之所以能够建造起来,应该是关西徐氏家族从明代中期以来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的结果,反映的是整个赣南社会从政治动乱到稳定,经济从一般到繁荣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某些家族在地方社会经济地位崛起的象征。关西徐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在赣南很有代表性。这些积极参与协助官府平叛,积累财富,致力科举,一举成为地方的名门望族与明代的“盗贼家族”是一个社会的两股势力,最终,前者成为南赣地区的真正主人。从社会史角度而言,所谓“客家族群性”,或者说客家认同的本质,实际上是国家认同。
赣南;关西围;关西徐氏;客家认同
龙南县的关西围是赣南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关于关西围的研究,都集中于从建筑史角度研究关西围这个建筑物,鲜有从社会史角度去探讨徐氏家族史与关西围的关系。实际上,根据笔者对徐氏家族的了解,关西围及徐氏家族的发展和兴衰历程,颇能体现赣南地域社会之家族如何借助官方管道崛起,并成为地方社会支配性势力的历程。规制恢宏、气势雄伟的关西围正是徐氏家族在地方崛起的物质表现。因此,本文拟梳理徐氏家族发展历程,力求从社会史的视野重新考察关西围,并思考赣南地域性家族与地域社会变迁之关系。
根据1999年修成的《徐氏家谱》,徐氏在龙南关西定居的记载如下:
惟即其旧谱所载,自赣石分徙于吉之万安皂口者为一世祖,自皂口迁于龙南关西者为龙南迁祖,其时则宋嘉熙丁酉,其祖则八世云彬也。云彬之兄曰云兴,则迁于泰和水南,又为泰和水南之迁祖也。云彬距今已阅三朝益四百余年,子孙蕃衍不可纪极。①《关西徐氏七修族谱·龙南关西徐氏续修家谱序》,1999年新修本。
这个序言是由康熙年间的龙南知县徐上撰写的,如果这段记载可信的话,那么徐氏应该是从宋代开始就来关西定居了。
关西乡附近除了徐氏之外,最大的宗族主要有黄姓和张姓。关西黄氏什么时候迁徙而来,族谱中似并无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明代黄氏已到此居住。因据《关西黄氏族谱·二房老谱序》记曰:
予兹年迈,遐思圣四公与思清公父子四人,先至龙邑里仁洪湾立居,因其地方冲要,乃择关西之上燕。既经二十余载,家业颇丰,思清公始构上黄山场,自立居址。后思兄弟仍在故乡,因一齐等接于关西各处居住。故上黄之居场岗与兄弟无干,厥后景祥景常二公又因兄弟叔侄欲他徙别处居,乃共办价,尽为概买,听其各适。圣四公至关西时年六十五,思清公年三十五,思清公手创钱粮数十石,景祥景常二公复增多石。历代黄辈祖厥孙,振振绳绳,姑居场分处东西人各五栋,祖遗世守。
根据文后所附的说明,这篇序言写于万历年间,因此,至少明代黄氏已定居于关西。而《张氏族谱》则明确地记载其祖先是明代万历年搬迁而来的,据当时龙南县知县所撰写《关西张氏族谱·四房谱序》记曰:
圣天子简命,来牧龙南下车,后见邑中世家大族宗祠巍隆,春秋世祀,袛袛肃肃。窃喜邑有报本追远之恩,仁孝诚敬之风,可治焉。间因公(公)事,缙绅诸君子,得聆张子,声欬玉屑霏霏,知其衣钵,渊源有自也。询其家世派系,留候之后。及藏器公居南京,子实公徙居福建,其始祖仕和公等徙居会昌,又三世树公等徙居安远,又四世旺六公,字文升,正统四年,同兄文敬公之子仲荣,及弟信公、祚公、文昌公、盛公茜居龙南,而分四房。文敬公为里仁关西之始祖,文升公为坊内观背之始祖,信公、祚公为象塘、莲塘之始祖,文昌公、文盛公为大龙之始祖,而仕和公又其始祖所从出也。张氏旧有家谱十余本,兵燹之后,仅有存其二,后因逃军、雀角,二谱俱湮。……
时康熙二十八年己亥岁二月花朝之吉赐进士第文林郎知龙南县事记录一次年家侍徐上拜撰。
可见,正统年间,张氏就来关西定居。
那么,在关西的黄、张、徐三大姓他们之间关系如何?在社区的权力关系如何?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各姓氏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矛盾。但当地一个开商店的黄姓老板告诉我一个口碑:
最早来关西定居的是张氏,张氏占了关西最好的田地,徐氏后来。据说,张氏主要以务农为生,比较老实,而徐氏则是风水先生,比较狡猾,但徐氏来了后,就采用各种手段把张氏的好地全部霸占了,把张氏往里面赶,一直赶到山腰里面,所以,至今张氏仍然居住在山腰里。
从这个口碑看来,关西历史上也曾经充满了姓氏之间的争斗,只不过,历史上的争斗现在已渐渐被后人淡忘罢了。这个口碑还显示,徐氏祖先是个风水师。支持这一口碑的一个证据是至今关西新围和老围的祠堂中间还有一块牌位,上书“东海堂(左昭右穆)杨公福祖暨徐氏历代高曾祖考妣众神位”,这块杨公福祖的牌位立于徐氏祖先牌位中间。杨公福祖是谁?询问当地百姓,当地百姓皆茫然,有些人只知道杨公福祖是他们的恩人,其他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了。笔者推断杨公福祖可能就是赣南民间传说的风水先生“杨救贫”杨筠松。
明代中期,赣南地方动乱层出不穷,官方忙着平定叛乱,关西村也在这个背景下和官方关系密切起来。根据《龙南县地名志》,关西村之得名是南赣巡抚都御史王守仁(阳明)率5000兵丁前往广东和平、连平一带平剿匪寇“三浰”时,曾在现关西的程岭(与定南县交界处)一带安营扎寨,设关把口,关西正处关隘之西,故名关西。
至少在明末,徐氏在关西开始崛起。兹录《关西徐氏七修族谱·忠义》中有关记录如下:
徐从棠,里仁堡人,以千长团练乡勇。崇祯二年己巳,广贼张庚仔掠邑境,棠兴(疑为“与”字)把总邵、典史薛澄统集乡兵追巢至上蒙堡东坑,伏发,官兵俱被围陷。棠兴(疑为“与”字)邵公奋力格开(疑为“斗”之误)死之,棠子先芳救(疑脱字),俱死。入祀儒学忠义祠,旌曰:“父忠义子孝”。
徐之享,里仁堡人。康熙丙辰,广贼杨镇邦、胡应扰县,十月十九日从叶坊小迳抵关西。胡结营彭坊,杨结营旱荒头,肆掠关西。之享率乡兵同下历司兵夜薄贼营。之享素骁勇,首冲贼垒,斩先锋三人,我兵乘胜出击之,斩俘二百余,贼遂败去。之享深入,死贼营,入祀忠义祠。邑志论曰:“关西乃龙邑东南边鄙,居民近百家之聚,当冠锋豕突时,未易制梃以固吾围。而徐之享者,首先冲营,为官兵义勇倡,遂死于锋及。既而群众争先奋力,狂制败遁,不肆掠,所全实多。顾古今堂堂阃帅,腰玉握符难偷生者,指不胜屈。之享独以编氓舍生卫境”,岂不伟然丈夫哉,今皆据旧志纪事,列之忠义传中,庶碧血青怜,少尉于寒原野草间耳!
徐士孜,字去逸,八龄失怙,事母至孝。康熙甲申岁,广冠乱,士孜负八旬祖母上寨避难,往返数次,几罹冠锋。及登书贤,伦免本邑无艺牙税。丙辰守城拒贼,设谋集各乡兵来援,城遂得
全。又倡建城北护龙台,以聚一城旺气。生平守正不阿,周恤乡邻,维持桑梓。里人至今思之。
上述三个徐氏族人之所以列入“忠义”都是因为领导乡兵抗击盗贼有功,而被青史留芳,徐从棠和徐之享还被记载入县志。①光绪《龙南县志》卷6《人物志》中记载大同小异。可见,徐氏族人在当时确实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宗族。我们注意到徐从棠还担任了千总一职。根据《关西徐氏七修族谱·老仕宦科名》记载,是其祖先“仁伦,从征三巢有功而授千总”。所谓“三巢”是明嘉靖年间发生在龙南和定南等地的一次大规模的地方叛乱的三个“贼巢”。从徐氏族人长期担任千总一职,也可管窥徐氏在当地的势力和与官府关系的密切。
明代徐氏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还可以从“老围”得到验证。关西新围即徐老四(名钧)建造的围屋,“老围”则是徐老四祖上居住的房子。老围被建筑专家确定为明代的建筑,一进老围,就可发现,老围只是个有围墙的大民宅,中间有个祠堂,围墙都是低矮地顺地势和屋势建造。和新围相比,军事防御的色彩明显减少,防御能力也很一般,但是,老围依然算得上规模宏大。尽管老围规模和气势远逊于新围,但明代徐氏家族就能修建起这样一座大宅子,已经说明了徐姓在明代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清代,徐氏发展非常迅猛,在科举和商业上均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民间传说,龙南县四个翰林,关西徐氏占有三个半,徐名柏、徐思庄、徐德周,另一个翰林的妻子为关西徐氏。粗略统计《关西徐氏七修族谱·老仕宦科名》中清代徐氏科举功名的记载,得表1。
表1 关西徐氏科举功名一览
由表1可见,整个家族有各种功名的人达到了638人之多,不可谓不强盛。②由于《关西徐氏七修族谱·老仕宦科名》记载的徐氏家族功名非常多,笔者怀疑这份“老仕宦科名”可能整合了部分龙南县其他徐姓的功名进来,但是,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只能留待未来考证。目前,只能利用这份资料做基本的统计。特别是有清一代,整个龙南县只考取了12名进士,关西徐氏一家就占了3个,其科举上的成就在当地是相当突出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结合族谱和县志,对其徐氏的科举成就按时间段进行了统计,得表2。
表2 清代徐氏功名一览(分时期)
(续表2)
说明:功名没有重复计算,例如某人连续中过生员、举人和进士,只计算最高功名“进士”。
从表2中可以看出,徐氏在清前期即开始进入科举和功名高产期,乾隆、嘉庆、道光进入一个高峰。与此同时,徐氏族人开始在龙南县的县域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光绪《龙南县志》记载了许多关西徐氏族人的事迹。徐氏族人或是赈灾捐款,或者参与修志,或是带头减免赋税,成为县域地缘政治中颇具影响力的家族。
另外,从表2中,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功名不一定是科场考试考来的,而是用钱买来的。这就说明,徐氏家族还有一定比例的人在商业获得成功后,通过捐纳的方式获取功名,进入士绅阶层。其中,关西新围的修造者,徐名钧(徐老四)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笔者有幸获得了一本珍贵的徐老四的分家谱。此文书是徐老四在去世前几年即道光九年(1929)把财产分家的记录簿。兹录于下:
予为分关立谱所以详载家资,胪列产业,俾尔兄弟世守,且望奕集缵绪,振兴无穷也。忆我父创业艰辛,生予兄弟六人,予行四。稍长,俾习诗书,励志上进。比弱龄,冠童子军,遂采芹泮水。斯时口致读,窃谓拾科掇甲,庶可光大门闾,无何数荐秋闱,有志未逮,因督理家务,援例加捐布政使司理问,遂弃举业金玉马堂之选,惟于后嗣伫望焉。龄至廿八,岁值乾隆辛丑年。承父遗命,兄弟分居各爨,予得坐分田租叁百捌拾担正,西昌典铺半间,存资产壹陆千两。因思遗训曰:尔等家资产业守成,更当开创,予谨佩勿諠。由是竭力摒挡,内主家政课诵,外谋生理。凡洪纤巨细诸务,悉亲自图维,不幸越中年,尔母早逝。予每以失内为恨,然思以恢扩先业,终不倦勤,继而爵秩晋命膺承家启后之计尤切。尔兄弟当亦原予用心之所在也。迄今予年已七十有四矣,尔等俱各长大成名出仕者,己身受国恩,在家者亦皆名列膠庠。予每顾而乐之,倘得效爱敬于司马,仿同室于张公,岂不甚幸。然丁计百余,屋分数所,予老矣,实难统摄,因思前己巳岁将福字寿字所储银两贰万贰千两分与尔兄弟九人,各自生理。然田产、房屋、典铺尚未分开。兹特统计予一生坐忿及自置田租壹千贰百贰拾陆担正,典铺贰间半除京昌房屋地基典帖一半,业经尔兄弟长春号内交出典钱贰千吊正经予收用,其房屋地基典贴什物等项俱归长春号照股永远掌管为业,其余典铺贰间及所有田产除拨定醮祭膳学宾兴幼童公项若干。留烝尝鼓励子孙,又将缩余田租屋宇塘土山冈典铺店房分为九分,每人坐分一分,胪列于左。自今以后,尔兄弟九人务宜各掌各业,丕振家声,克俭克勤,恢宏先志,则廉让可风,箕裘有赖,此则予之厚望也。
道光七年正月初十日自序
在场侄萃然(画押)凤达(画押)井然泮馨(画押)
师尹(画押)贻谷正孚(画押)
在场侄孙坤茂(画押)
代笔侄孙择善(画押)
计开醮祭田租数列后
仔细阅读上述文书,可以发现,徐老四原本是个秀才,但以后数次中举未果,从而走上了经商的道路。他的经商是否如传说中讲的充满着神奇色彩已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徐老四经商前就已经继承了不菲的财产,“田租叁百捌拾担正,西昌典铺半间,存资产壹陆千两”应该是他日后经商的原始资本。有必要指出的是,以徐老四为代表的家族之所以能够获得商业的成功,和整个清代中期的赣南社会经济状况有关系。清代中期,赣南地区山区开发基本完成,人口逐渐增长,社会趋于稳定,经济日渐繁荣,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状况中,商人也相对容易获得成功。徐老四发家后,广置田宅、店面、典铺也是事实,在他没分家之前,他的家庭规模也是很大的,所谓“丁计百余,屋分数所”。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商业经营如此成功的徐老四,居然在光绪《龙南县志》和1999年修撰的《关西徐氏七修族谱》中没有单独立传记载。《关西徐氏七修族谱》虽然修于1999年代,但是,基本原封不动地留下了老谱中①《关西徐氏七修族谱》中保留了一份《关西徐氏三修谱序》,后落款时间为乾隆三十九年,据此可以断定,关西徐氏乾隆三十九年关西徐氏对族谱进行了三修。但《关西徐氏七修族谱》中没有四修、五修和六修族谱序,因此无法断定这三次修谱的时间,但根据族谱中关于人物传记的记载,记载最晚的人物活到了同治时期,推测其六修谱时间大概在同治年间。的人物传记部分。光绪《龙南县志》中没有徐老四的记载只能说明两点:第一,徐老四科举功名级别不高,没有中过举人和进士,是没有担任过实职的官员;第二,徐老四不够乐善好施,没有在慈善方面做出令官府觉得需要表彰的事情。
《关西徐氏族谱》中没有徐老四记载则值得思考。《关西徐氏七修族谱》保留的老谱记载的人物中最晚的人活到了同治,徐老四如果能被族人认可,那么,他应该是能够进入族谱中立传的。笔者推测,徐老四没有进入族谱中,原因有两点:一是徐老四在科举上并不成功,他只是个生员,后来捐纳了个虚衔,而关西族谱中记载的人员比较强调科举功名的成就;另一原因是徐老四虽然财力雄厚,但他那一房并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房的关系,甚至关系比较紧张。关于第一点,毫无疑问,整个关西徐氏家族和其他中国传统社会家族一样,经商和科举相比,科举的成功才是真正成功。徐老四在自己的自述中也强调,自己是屡次考举人未果才转行经商的。可见,科举成功是首选。至于徐老四那一房与其他房的关系紧张,我们更多的是在田野考察中获得的口碑资料,无法确证。徐氏族人告诉我们,围屋内的人与围屋外的人关系不怎么好。另外,徐老四的自述中也没有提及他出资帮助家族修缮祠堂与族谱等公益事业,如果在这方面有大笔花费,徐老四应该会在自述中提及。
徐老四在县志和族谱中没有单独立传的事实表明,徐老四在他生活的年代,他并没有获得地方上很大的影响力,这与现如今人们一到关西就想到这位著名的赣南财主有一定的反差。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徐老四本人却在民间留下颇多传说,这些传说基本上都在刻画一个“精明、节俭”的财主形象。②关于徐老四的传说,至今依然在关西民间社会广为流传。
总之,清代中期,关西徐氏迎来了宗族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科举和商业两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盛极必衰,晚清徐氏发展慢慢进入下降通道了。
翻阅《关西徐氏七修族谱》有几个疑问一直挥之不去。疑问一:为什么没有四修、五修和六修谱序;疑问二:关西徐氏的祠堂为什么只有一篇文献,而族谱中有明确记载只是一座建于县城的小祠,关西作为徐氏的总发源地,没有一个总祠堂。据说徐氏的许多宗族活动都在关西老围的祠堂中。
当然,由于《关西徐氏七修族谱》是1999年修的新谱,一些旧谱文献缺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什么他们偏偏选择保留乾隆的三修谱序和康熙的二修谱序,更为晚近的四修、五修和六修却一篇不保留呢?除了文献缺失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可能是1999年族谱修撰者认为,四修、五修和六修谱序中有一些他们认为不宜保留的内容,所以,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些不宜保留的内容是什么呢?笔者大胆推测,这正是笔者在田野中深入访谈后才了解到的,即各房之间的矛盾。正是关西徐氏鼎盛的时候,各房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导致反映在谱序中有一些话今天修谱的人觉得已经不适合再公开了,所以,他们选择了不保留这些谱序进新谱。
笔者进一步推测,宗族之间的矛盾和分裂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辉煌时期的关西徐氏并没有修建一个宏伟的祠堂。据当地百姓口碑介绍,关西徐氏解放前的宗族活动一直是在关西老围的祠堂中进行。然而,这个祠堂并不是关西徐氏的总祠。笔者在祠堂右侧的墙上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字迹甚不清楚,依稀辨认出:“今将两房子孙乐输竖祠银数刊志于后以彰孝慈以垂永久”,中间记载的捐款的具体数目,落款为:“雍正九年岁次辛亥孟冬月”。根据七修谱记载,关西徐氏有10个房,因此,很明显,这个祠堂就是两个房子孙的祠堂,而不是家族的总祠堂。在田野调查中,关西族人也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祠堂是徐老四那个家族的祠堂,不是全体关西徐氏的祠堂。《关西徐氏七修族谱》中记载过一个祠堂,然而,这个祠堂仅仅是一个小祠,不是总祠。其文摘录部分如下:
祖锡侯公又自关西迁居邑之水东,再迁入城内,迄今五十余年,堂下子孙不下数十人。家居者谨守诗书之训,仕宦者无忝廉洁之名,此皆祖宗余荫所及,不敢忘也。爰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岁卜地于县治之西南老东门别立锡侯公祠。
很明显,这个建于县城的祠堂是锡侯公名下子孙所建设的分祠,不是徐氏总祠。
为什么如此强盛而在地方有一定影响力的关西徐氏竟然没有建立起一个总祠?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在科举和商业鼎盛导致徐氏各房发展不平衡,从而各房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宗族一直无法整合起来做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
宗族之间的分裂和矛盾也影响了宗族的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进入咸丰统治时期,徐氏的科举功名开始迅速衰落。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盛极而衰”的事物发展规律,徐氏不可能永远强盛下去;另一方面,宗族之间无法有效地整合起来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咸丰年间地方动乱对徐氏这样的大家族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龙南乃至整个赣南在雍正以后,基本上进入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正是在这种稳定的局势中,徐氏家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咸丰初年,随着太平军进入龙南,龙南地方动乱又多了起来,徐氏直接受到其冲击。今摘录部分族谱中记载如下:
其在邑则倡建宾兴,设膏火,酌减诸生薪水银胥,宏奖风教,有功后学,咸丰丙辰,粤匪扰境,公年八十三矣,遇贼于路,仗义怒骂……遂遇害。
咸丰六年,粤匪入境,徐氏宗祠被毁。先生乃偕从弟小衮孝廉毁家纾难书,夜与贼角,而粤匪溃去。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徐氏在动乱中受到的冲击不小。①上述记载中提到了“徐氏宗祠”,不知是否是徐氏总祠,还是徐氏分祠。如果是,则徐氏有可能在清中期修建起了徐氏总祠,但如果有徐氏总祠,那么,为什么在族谱中没有关于祠堂的记文或者别的痕迹呢?因此,也只能存暂时存疑。同时,在光绪《龙南县志》中也记载了关西徐氏因为动乱而牺牲的许多节妇的名字。
总而言之,到了清代晚期,由于宗族内部的分裂、地方动乱等原因,曾经辉煌的关西徐氏逐渐衰落,科举功名不再鼎盛。
透过关西徐氏的发展轨迹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关西徐氏崛起的关键点在于明中期到明末,这一时期,他们借助协助官方平定地方盗贼,成为地方上的“军功家族”,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财力。清初,他们又致力于科举,成功地从“军功家族”转变为“仕宦家族”。同时,借助清代中期以来赣南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晚清,随着地方动乱的重新开始和家族内部的一些因素,关西徐氏逐渐走向衰落,但恢宏雄伟的关西新围却作为关西徐氏鼎盛的物质见证,一直留存至今,提示着徐氏家族过去的荣耀。从这个意义上,关西新围之所以能够建造起来,应该是关西徐氏家族从明代中期以来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的结果,反映的是整个赣南社会从政治动乱到稳定的,经济从一般到繁荣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某些家族在地方社会经济地位崛起的象征。
关西徐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在赣南很有代表性。同在龙南的杨村的乌石围赖姓,也有类似经历。“乌石围”的建立者赖绍先在粤赣通道横岗隘任私隘官,主理盐道商务关卡和御贼之事。加之在官坑、水花潭、梅子斜等处有祖遗杉林山场3000多亩,世代经营木排生意,家族财力渐雄。二世祖思章公曾因放排九江将老木曲杉送给皇家建行宫,授以“天下老人”封赠,见官加三级,而得到丰厚回赠。六世祖元宿公遵祖俗放排行商,家财日聚渐丰。至康熙年间龙南知县徐上在《桃川赖氏八修族谱·赖氏家约序》评论赖氏说道:“赖氏,国著春秋,自汉交趾太守后,衣冠接武,至南宋始迁於龙而世居上蒙太平。今益繁衍,多以贡举乡校进。”基本上也是由当初的“军功家族”(隘官),通过经营商业致富,同时致力科举,维系与官方的良好关系,成功转变为“仕宦家族”。唐立宗曾经在其著作《在“盗区”与“政区”之间——明代闽粤赣湘交界的秩序变动与地方行政演化》结合日本学者的相关论述,讨论过南赣地区叶芳、池仲容等“盗贼家族”的发展及其灭亡历程。实际上,在明代赣南地方动乱之中,有一些家族,积极参与协助官府平叛,从而获得在地方上政治资源,积累财富,致力科举,一举成为地方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与叶芳、池仲容等家族是一个社会的两股势力,最终,与官府协同作战,维系良好关系的家族成为胜利者,他们成为南赣地区的真正主人。因此,从社会史角度考察,所谓“客家族群性”,或者说客家认同的本质,实际上是国家认同。
(责任编辑:吴启琳)
Family and Citadel:A Case Study of the Xu Clan in Guanxi of Longnan County
Huang Zhifan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031)
The key point of the rise of Xu clan of guanxi in Longnan County li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During this period,they helped local officials to suppress local thieves and became the“military family”.Early Qing Dynasty,they are committed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uccessfully from the“military family”into“official family.”At the same time,in the commercial also
great success.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ith the re-start of local unrest and some factors within the family,Xu clan gradually declin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xi Xinwei was supposed to be the result of the social status and wealth accumulation of the Guanxi family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It reflected the whole society of Gannan from political turmoil to stability,economy from general to prosperity Economic status,but also some of the family in the local socio-economic status symbol of the rise.Xu family'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very representative in southern Jiangxi.These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assisting the government to counter-insurgency,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in one fell swoop became the name of the family and the Ming Dynasty“thieves family”is a society of the two forces,eventually,the former became the real master of the reg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the so-called“Hakka ethnicity”,or the nature of Hakka identity,in fact,national identity.
Gannan;Guanxi wei;Kansai Tsui;Hakka identity
K901.6
A
1008-7354(2016)03-0023-07
黄志繁(1972-),男,江西石城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