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213300) 金 晶
把握文本有效设计——以“求加法中的未知数”一课教学为例
江苏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213300)金晶
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挖掘、把握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文本解读有效设计发展改进反思
近来听了一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的公开课,其中一个教学片断引起了我对文本解读及有效设计教学的思考。
师(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八戒找到10根香蕉,在路上吃了好几根。八戒吃完一看,只剩3根香蕉了,心想:“那我吃了几根香蕉呢?”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告诉八戒,他吃了几根香蕉吗?
生1:吃了7根香蕉。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2:10根减去剩下的3根,就是吃了7根。
生3:列算式为10-3=7。
师:同学们是用我们学过的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真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计算简单的减法,学生是有知识储备的,所以学生在没有情境图的帮助下能顺利地完成这道题的计算,从而对后面等式的理解起了干扰作用。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解决后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疲倦的状态,激不起再次探索的欲望。]
师:不光猪八戒爱吃水果,老师也很喜欢吃水果。昨天我买了一些苹果,并把苹果整齐的放进了盒子里(出示苹果图),这个盒子一共有几格?
生1:一共有10个格子。
师:已经放了几个苹果呢?
生2:已经放了8个苹果。
师:已经放了8个苹果,再放几个就是10个呢?
生(纷纷举手):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生3:再放2个。
师:小朋友们从图上一眼就看出了答案,如果老师把格子拿掉(如右图),你还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吗?
[面对学生如此快的说出答案,教师只能灵机一动,呈现没有盒子的8个苹果,好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这样就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学找到机会,但事与愿违。]
生(纷纷举手):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师很无奈地示意学生放下举起的小手)
师:已经放了8个,再放几个就是10个?“几个”我们不知道,可以用“( )”来表示,读作“几个”,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未知数”。
……
求加法中的未知数,学生能很快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甚至学生连“想减求加”的逆向思维也学会了。从知识目标的维度来评价学生,这节课的教学是有效的,但一节课下来,我总感觉缺了点什么。重新审视文本,就可以发现:教材中的一个盒子里已放入了8个桃,空余部分让学生理解是用“( )”表示,再结合问题“还能放几个桃是10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说一说情境图,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等式8+( )=10及“( )”所表示的是未知数,同时渗透方程的思想。因此,本课情境图的目的是先让学生理解“有两个格子空着”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等式的意识,再探究如何求未知数。
从上述教学可以看出,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着眼于学生会求出加法中的未知数。这样教学,对教材的理解是浅显的,没有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就像一棵树,成绩只是暴露在地表外的枝丫,思维模式才是深埋地下的树之根本。”因此,我对上述教学改进如下。
师(出示空盒,如右图):盒子里放满了是几个苹果?
生:10个。
师(出示盒子左边放的8个苹果,如右图):现在盒子里放了几个苹果?
生:8个。
师(出示盒子右边的空格,如右图):这边有几个苹果呀?
(生疑惑,不知如何回答)
师:小朋友们,为什么不说话呀?
生:老师,不知道有几个苹果。
师:不知道几个,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大家想想办法。
(生思考如何来表示空的部分)
生1: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2:可以用“( )”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知道的部分可以用“( )”来表示,读的时候可说是“几”。
师(出示完整的盒子图,如右图):现在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了吗?
生3:8个苹果加几个苹果是10个苹果?
师:说得真好,表扬他!老师还想请几个同学说说这幅图的意思。(生各自说一说,然后同桌互说)
师:其实,在数学中像这样的情境图,我们也可以用“8+( )=10”的算式来写表示,可以读作8加几等于10,这个“( )”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中的未知数。
……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体现,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根本。陈柏华老师认为:“教师如何理解教材,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材在教学中的价值与功能。”过好教材关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且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具有鲜明的师生“在场感”。因此,把握文本,理解编者意图,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本课是“数与代数”中方程的内容,从一年级开始,教材反复出现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如一年级上册出现8+( )=10、( )-2=8和一年级下册出现40-( )=32+( )等为方程的雏形。因此,本课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应让学生清晰的认识等式,这对学生以后方程学习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反思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第一种教学设计阻碍了学生对等式的整体认识,如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理解“( )是未知数”,教师把8个苹果从整体中剥离出来,问“知道这是几个吗”,学生仍旧说是2时,教师无奈地说“我们再放几个就是10个呢?‘几个’我们不知道,可以用‘()’表示,读作‘几个’,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未知数”,学生听后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这样教学,教师就知识教学知识,没有触及数学的本质。第二种教学设计,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先理解一个整体,然后让学生认识未知数。如让学生通过说情境图理解数量关系——左边的苹果和右边的苹果相加等于10个苹果,以此引导学生理解等式。这样教学,学生学得不累,并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学能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益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效挖掘、把握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责编杜华)
G623.5
A
1007-9068(2016)2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