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毛泽东与党的八大(中)
◎石仲泉
1951年3月下旬,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接上期)
(五)关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着重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个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的提出是由戏曲和史学的争论引发的。在1950年冬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发生了京剧和地方戏以哪个为主的争论,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题词祝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8月在成立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时,由于学界对中国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历史分期有不同看法,在向毛泽东请示工作方针时,毛泽东讲了4个字:“百家争鸣。”1956年4月25日至2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论十大关系》,陆定一、陈伯达先后讲了提出“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对推动艺术和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毛泽东作总结讲话时明确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接着,在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实行“双百”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也搞不清楚,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学派。就是社会科学,也有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谈。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此后,中央不仅让遗传学问题展开学术讨论,而且批准中宣部《关于高等学校试开现时在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唯心主义派别学说介绍和批判的课程讲座的请示报告》,许多高校设立选修课,“开放唯心主义”。
二是主张对外文化开放,把外国的好东西统统拿过来。文化发展有一个对外开放问题。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许多谈话中,反复强调凡是外国的好东西,我们统统拿过来。他举中国历史为例说:汉朝是这么做的,唐朝是这么做的。他们不怕外国的好东西。有好东西,他们就欢迎。唐朝有一种乐,他们政府开会奏的乐,有7种音乐,7种舞蹈,其中有6个节目都是外国的,只有一个节目是中国的。后来搞久了,就变成中国的了。他还主张对外开放应该是多渠道的:一是派人到外国去,包括到资本主义国家去学,不论美国、法国、瑞士、挪威,只要他们要我们的学生,我们就去;二是把外国人请进来。八大会议期间,他对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说:中国是世界和人类的组成部分,中国不自私自利。中国是一张白纸,你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字,你们的科学和文化可以驰骋在这张纸上。在中国人民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各国人都有份。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也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虽然不断扩大了对外交往,但是开放得还很不够。1955年接待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4000多外宾,比起我们的祖先来差得很。他说,在1300多年以前,中国唐朝的首都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就住有十几万外国的居民。他还说,历史上,我们的文化高,近300年来,西方文化高,我们要承认,要向西方学习。
三是提倡中西文化结合,学外国不是越搞越洋化,应该越搞越中国化。在1956年8月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谈话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必然性和党对于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基本原则。他讲了这样两方面的内容:(1)艺术基本原理的共同性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民族风格。他说: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则。作曲、唱歌、舞蹈都应该是这样。“表现形式应该有所不同,政治上如此,艺术上也如此。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但是,应该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越多越好,不要雷同。雷同就成为八股。”(2)学习外国不是全盘西化,而是“把学的东西中国化”。他指出:外国的许多东西都要去学,而且要学好,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但是并不等于中国人要照外国办法办事。在中国艺术中硬搬西洋的东西,中国人就不欢迎。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学了一套外国的以后,一定要研究中国的东西,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应该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洋有用的成分。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也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到。西洋的一般音乐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样就可以产生很丰富的表现形式。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向古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这篇谈话,实际上提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文化发展方针。
正是毛泽东思想上述多方面的空前灿烂发展,才使党的八大有了丰厚的思想底蕴。
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稿在《人民日报》发表。图为上海市民在购买刊有讲话全文的报纸
党的八大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总结七大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各项工作,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根本任务。对此,无论是毛泽东的开幕词还是其他领导人的报告,以及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等重要文件,都对八大肩负的历史重任作了正确论述。八大的政治路线和重要决策都是正确的。1981年制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但是,翻看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的所有文件,都找不到关于八大路线的论述。毛泽东的开幕词讲到:在七大以来的11年中,我们取得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从七大到现在,党中央委员会的路线是正确的。对于八大的任务也指出了:要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但这里就是没有明确讲什么是八大路线。从党的历史言,许多次代表大会都要讲大会的路线。八大前的七大和尔后的九大都强调大会的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代表大会也都讲大会路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届党代表大会,唯独八大没有讲,但这不等于不存在八大路线。
怎么认识八大的路线,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第二个“历史决议”分析八大的路线之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回顾八大历史说:“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就任务讲路线,如上所述毛泽东讲了,其他领导人的报告也讲了。这里,根据八大文献来分析八大的路线和重要决策。
一、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一方面提出土地改革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也指出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要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城市工作中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后,1955年3月,他在全国党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之后,他在1956年1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指出:原来剥削农民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国内各民族已经组成为一个团结友好的民族大家庭。据此,《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尽管我国人民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政治报告决议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这个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我国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的科学分析,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党确定自己正确路线的客观基础。毛泽东对这个分析是赞同的。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说“在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并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前已述及,毛泽东自新中国成立后在这方面讲了不少。中央其他领导人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周恩来在1954年9月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可以说是党中央对四个现代化的初始表述。党的八大在明确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这个问题。新修改的党章指出:“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毛泽东在八大前的一系列讲话和在八大期间的多次谈话,八大实际上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就是要在大约3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时间,50年到100年建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接近或赶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四个现代化的内涵表述,在八大后,毛泽东先是1957年3月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现代科学文化问题,将周恩来和八大党章从物质文明角度讲的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改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现代化具有了精神文明的内涵,随后又在1959年底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将上述3个现代化加上国防现代化,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思想。不久,周恩来又将科学文化的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并认为这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这样,四个现代化中就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了,到1960年代前期正式提出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周恩来在1964年12月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历史任务,“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记录稿
三、关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周恩来关于“二五”计划建议的报告对“一五”计划的实施情况和1956年初开展反冒进的情况作了初步总结,强调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的发展。他还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的关系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了总结。这个总结,初步反映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如果对于凭借有利条件较快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可能性估计不足,那就是保守主义的错误。但是,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的经济、财政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如果不估计到多种客观限制而规定一种过高的速度,那就是冒险主义的错误。“党的任务,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二五”计划建议的各项指标,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毛泽东后来讲到这件事还说:“1956年周恩来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如钢等,替我们留了3年余地,多么好啊!”
八大制定的这个经济建设方针,在八大闭幕后得到了认真贯彻,并使综合平衡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周恩来在八大报告中还强调“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同年11月,陈云在关于商业工作的讲话中分析了商品供应紧张的问题,提出“要注意国家建设规模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平衡问题”,认为这虽是“紧张的平衡”,“但是,绝不能紧张到使平衡破裂”。在1957年1月的省市委书记会议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以及物资、财政、信贷三大平衡的著名观点。陈云的这个思想,是那个时期的一个重大成果。
四、关于改进经济管理的方针政策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讲了经济体制改革要下放权力,发挥两个积极性的问题以后,同年5月到8月,国务院召开全国体制会议,拟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初步草案。在八大会议上,刘少奇、周恩来和陈云的讲话都阐述了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和主要内容。周恩来指出:要在适当范围内,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来影响那些不必要由国家统购包销的、产值不大的、品种繁多的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人民多样的生活需要。因此,“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等办法”。陈云在发言中进一步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这种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决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这3条原则主要是从所有制、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几个方面对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有所突破,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探索。八大之后,在1957年1月省市委书记会议上,中央指定陈云主持财经五人小组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研究。经过半年多的调查、讨论和修改,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基本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商业和财政3个管理体制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尝试。
五、关于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鉴于斯大林犯错误的历史教训,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讲话和在此前后的许多谈话,都提出了要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如前述,这实际上也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建设民主政治的问题。刘少奇的政治报告有专门一章论述国家的政治生活。八大规定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任务,强调了3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斗争。政治报告指出:要认真地、有系统地改善国家机关,精简机构,改进作风;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工作的检查和批评,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批评和监督。政治报告的决议强调:“在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进一步地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有迫切的、重要的意义。”
二是加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政治报告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指出:现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在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同共产党一道长期存在。中国共产党应当善于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和批评中得到帮助。
三是着手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法制。政治报告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董必武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当前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是要“依法办事”。为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是,我国的法制还很不完备,一定要逐步加以完备。他提出,在废除国民政府制定的“六法全书”之后,要尽快地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劳动法、土地使用法等一系列法律,加速执行律师制度和公证制度。政治报告决议还强调说:“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地受到国家的保护。”
六、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方针
政治报告充分地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的重大意义。政治报告决议还指出:用行政的方法对于科学和艺术实行强制和专断,是错误的。对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必须继续进行批判。但是,对于中国过去的和外国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必须加以继承和吸收,并且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文化来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
八大还指出: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报告决议认为,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特别是科学事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事业;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以便积极掌握世界各国的最新科学成就。党和政府大力帮助科学院和政府各部、各高等学校、各大企业和科学研究机关,使全国的科学家有必要的条件实现科学发展的12年规划,争取许多重要科学和技术部门尽快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七、关于我国的外交政策
八大分析了出现和缓趋向的世界局势,认为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利的,努力争取世界持久和平。毛泽东在审阅政治报告时曾说:为了和平与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政治报告指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和平,都需要增进相互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和友好往来。“虽然我们在这些方面遇到了许多人为的障碍,我们的国际友人还是愈来愈多。事实证明,铁幕不在我们这一边。我们的门是对一切人敞开的。”政治报告决议强调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并阐明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8条方针:继续巩固和加强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友谊;同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亚洲、非洲国家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同一切愿意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的国家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继续反对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政策,反对准备新战争的政策;支持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反对殖民主义,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切反对殖民主义和保卫民族主权的斗争;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运动,加强各国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团结;在同一切外国和外国人民的交往中,采取真正平等对待的态度,坚决反对大国主义。
八、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毛泽东的开幕词和刘少奇、邓小平的报告,都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八大特别强调了这样4点:
一是提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政治报告指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能否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考验其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水平的主要标志。坚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当前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最有效武器。根据这个要求,八大以后,从1957年春开始在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
二是提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是执政党必须着力解决的历史任务。邓小平的报告,结合执政党面临的新情况,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作了深刻系统的阐述。他指出:我们党成了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在这个时候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他强调,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在。因此,“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现在,必须在全体干部和党员中反复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
三是提出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加强党内外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毛泽东在对政治报告的批语和修改中指出,首先是阶级的监督,群众的监督,人民团体的监督。我们要加强党内的自我批评和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的监督来克服缺点和错误;也要借助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批评来克服缺点和错误。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强调党的集体领导和扩大党内民主原则,指出: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都要在适当的集体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允许不同观点争论,对于按照政党程序提出的任何反对意见都不能采取排斥态度。邓小平在报告中谈到加强监督问题指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关键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鉴于苏联的历史教训,反对个人崇拜最重要的是“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真正巩固领导者同群众的联系,使党的民主原则和群众路线,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贯彻执行”。
四是提出了改善党和国家制度的若干规定。八大强调要加强党和国家的监察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官僚主义、处理各种违法乱纪的言行;监察委员会不应当限于受理案件,要积极检查党员遵守党章党纪、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状况。八大还提出,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定期召集和充分发挥作用,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之一;县级以上各级党代表大会改为常任制,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使各级党的委员会更便于集中广大群众的意见,使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
对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决策的上述介绍和分析,充分说明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和邓小平对八大的评价符合历史实际。八大在党的历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华章。
(未完待续)